如果生活能够像电影一样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luna)

我有个好朋友,刚毕业那会儿被分到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驻北京大使馆。使馆经常会收到传真过来的一份中文文件,要求该国在次日下午举行某部接洽活动。她抱怨那帮一等二等秘书都懒得翻译成英语,逼迫她一个刚毕业准备混饭吃而已的小翻译肩负两个国家万古友谊能否长青的使命,等她面红耳赤翻译完冲出办公室传真这份材料时,竟然没有时间校对。

刚毕业时我们都有过很多并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潜意识里觉得拯救世界的任务应该排在我辈日程安排表中的首位,当这个重任以这样平凡且繁琐的形式出现后,又疲于应对。其实当时我们更渴望执行任务过程的惊心动魄,情节的跌宕起伏,比如经历战争做一名战地记者,虽然我尚未弄清楚战争是什么,战争的轮廓也仅仅依靠报道过伊拉克战争的师兄来班里做的一次报告所描摹。

也算是机缘巧合,塔利班势力最猖狂的时期,她后来去过15天巴基斯坦,同行的5个人中有两个美国人。他们在巴国颠沛流离辗转了至少9个旅馆,每次新入住一家旅馆刚放下行李,又被通知此地不欢迎外国人而被迫离开,就连坐在当地的网吧渴望上网探得国内的一丝消息时,都会听说在附近的一对中国父子开设的工厂因赚了点钱被当地人枪杀。

国内这边的家人因为长久得不到她的消息差点去报了警,不过没多久公安局的人就开始上门盘查此事。一拨儿接一拨儿的消息说某地某一群外国人被绑架因付不出赎金而惨遭杀害,她精神高度紧张到“从没有完整出过一口气”的程度,这地狱般的15天让她惴惴不安彻夜难眠,在去往机场搭乘回国飞机的途中一颗心也都放不回肚子里。倒霉的是车子在途中遭遇了交通事故,我问她,你当时害怕吗?她看着我笑了,处在崩溃边缘的人想到的只有如何活下去,其他的感觉都是模糊的。

直到搭载他们一行人的汽车抵达巴国机场,直到搭乘的飞机降落在了乌鲁木齐机场,她才长长舒出了这口郁结心中很久的因恐惧和担惊受怕积压而成的闷气。能够畅快呼吸后她声称:乌鲁木齐是她到过的最美丽的地方。

我和她再次相聚,回忆起她上学时总喜欢偷偷溜出校门,这一堵白墙并不能阻碍她向往墙外自由世界的决心。她告诉我仍然记得曾吹牛说她爸爸去过台湾,我彼时立刻打断她的话告诉她去台湾比出国都难,所以当她今年踏上高雄的土地时心中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或许她实现的是我们共同向往的自由愿望。 一样生活能够如果电影

上一篇: 理论青年
下一篇: 骨字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