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陈晓的家电江湖

作者:黄燕

告别陈晓的家电江湖03月9日下午,当陈晓走出鹏润大厦,坐进他那辆迈巴赫绝尘而去时,只有很少几个人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当天晚上,国美电器发布的公告终于坐实了坊间流传已久的猜测,陈晓以家庭理由辞去董事局主席、执行董事、执行委员会成员兼主席以及授权代表职务,一同辞职的还有执行董事孙一丁。令人意外的是,62岁的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接替陈晓坐上了董事局主席之位,同时加入董事会的还有独立非执行董事李港卫,他曾任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并在太平保险等多家香港上市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3月10日,国美股价以2.84港元开盘,比前一天上扬2.53%,盘中一度冲高至2.95港元,但最终只收于2.79港元,高开低走显示出投资者对国美未来仍持谨慎乐观态度。不过美林则将国美的目标价上调至3.5港元,“公司治理结构趋于明朗有利于未来策略的全力推进”。更有评论认为,张大中的加入将有利于国美非上市部分大中电器和北京国美注入上市公司,这正是包括贝恩资本在内的投资者所乐见其成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去留之间

从2010年8月5日黄光裕提出罢免陈晓开始,跨越京港两地、历经两场特别股东大会,围绕国美电器控制权持续7个月的战争终于有了结果。至此,大股东黄光裕在狱中提出的五点要求已经全部达成,陈晓、孙一丁出局,黄光裕胞妹黄燕虹和律师邹晓春经过12月的特别股东大会批准进入董事会,撤销董事会国美股票发行权的提案则早在9月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就已经通过。目前的13人董事会中,总裁王俊洲、副总裁魏秋立、伍健华和邹晓春均为大股东认可的人选,非执行董事张大中、黄燕虹和贝恩资本一方的竺稼、王励弘、雷彦(Ian Andrew Reynolds)则体现了大股东对战略投资者的制衡,一切都显示出,国美重新回到了黄光裕的掌控之中。其实陈晓的离开,早在2010年9月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就有预兆,重选贝恩资本董事总经理竺稼为非执行董事,结果被公认为陈晓“战友”的竺稼竟然以94.76%的高票通过,显然大股东黄光裕也投了赞成票。当时就有分析认为,陈晓已经与黄光裕达成某种默契,会在一年内选择合适的时机离开。所谓“合适的时机”主要看股价,从永乐加盟国美的5年里,陈晓数度减持,到2010年手上仍然握有1.2%国美股票,以当时2.2港元每股的价格出手显然不划算。

耐人寻味的是,身为董事局主席的张大中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就任执行董事,只担任非执行董事,这一上市公司中罕见的安排预示着张大中在国美发挥的作用不会太大。“张大中重新出山很可能只是个符号,现在国美需要第三方的人充当董事长来淡化家族色彩,香港股市尤其看重这一点。同时这个人既要有行业资历,还必须和大股东关系融洽,张大中是最合适的人选。”家电行业观察家刘步尘对本刊评论说。当人们诧异于张大中的“重出江湖”时,他的手机已经处于无法接通状态,2月还在四川出席活动的张大中此时身在巴西。2007年以36.5亿元把大中电器卖给黄光裕之后,弹药充足的张大中转战资本市场。2009年4月TCL定向增发,张大中以2.58元每股的价格认购了1000万股;当年12月海信定向增发,张大中又斥资1.3亿元认购700万股。当年大中电器曾长期占据北京家电市场头名,令国美和苏宁只能以收购手段结束竞争,但毕竟淡出连锁业4年之久,从未执掌过全国性企业的张大中能胜任国美一把手吗?除了曾任职大中电器的王俊洲,多为黄光裕旧部的国美管理层对张大中又是否买账?实际上无论张大中还是王俊洲,都只是黄光裕战略的执行者,今后的国美不会再给任何人偏离既定轨道的机会,或许对于张大中而言,不作为才是最大的作为。

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对本刊含蓄地表示:“张大中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前辈,很佩服他能在62岁选择出山。现在这个行业的主流从业者多在20多岁到30岁,超过35岁已经算是高龄了。”2010年,时年47岁的孙为民从苏宁电器总裁改任副董事长,把位置交给了39岁的金明,当时他曾说过,苏宁一线员工的平均年龄25岁,管理层也不过28岁,“未来家电连锁将是年轻人的行业”。3月9日下午,五星电器创始人汪建国在“微博”上以行业经验判断张大中坐镇国美“不可能”。2006年将五星电器出售给百思买的汪建国早已转投母婴用品行业,他婉言谢绝了本刊的采访要求:“现在我更愿意谈的是‘孩子王’。”而陈晓据说也要在上海开始他的家居用品生意,再加上卖掉三联商社的张继升,家电连锁业“五虎上将”如今已五去其三,留下的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江湖,“‘美苏’争霸”的连锁市场还会出现哪些变数?国美回归的悬念与未来

陈晓时代给国美留下了什么?尽管大股东黄光裕认为正是陈晓的战略失误让苏宁获得了超越机会,但不可否认,陈晓确实引领国美走上了规模与效益并重的道路。早在2007年,陈晓接受本刊采访时就曾直言,他在国美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单店盈利能力,并为此不惜关店。当时陈晓的职务是国美电器总裁,对外更多以黄光裕战略执行者的角色出现。2009年担任董事局主席后,陈晓开始大刀阔斧地实施他的国美改造计划,一年时间关掉了189家门店。即使是在风波不断的2010年,财报显示到2010年第三季度,国美净利润增速已达到49.2%,同店销售增长21.5%,均优于苏宁同期的43.6%和19.43%。按照2010年国美提出的五年规划,到2014年国美门店数量将达到2000家,而目前门店总数为1400家,这意味着未来3年内平均每年要新开200家门店。3月8日,国美电器副总裁李俊涛接受本刊采访时透露,国美2011年将新开门店480家,这一速度几乎是以往一年的两倍,可谓加速再加速。3月13日,国美电器副总裁何阳青接受本刊采访时说:“效率扩张如果只注重效率而以丧失行业领先地位为代价,是损害企业长远发展利益的,国美将在保持行业规模领先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经营质量和效益。”

在2010年年报发布前夕,国美和苏宁两家连锁龙头企业的较量心态微妙,如果以前三季度数据来看,苏宁543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235家的门店总数仍落后于国美的583亿元和1255家。重回扩张之路的国美力图扩大对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但今天的市场环境已经和过去大不一样。“苏宁电器2011年计划新开门店370家,去年这一数字是408家。”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向本刊透露,“单从数字看,我相信480家店市场有这个容纳空间,国美也有这个能力。其实苏宁今年要开500家也不是办不到,但问题是开出来之后能不能盈利?”按照孙为民的说法,现在家电连锁业的店租和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导致每开一家店的投入产出比有所下降。他告诉本刊:“实际上这个行业单店产出的绝对值和过去相比是在下降,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开店的摊薄效应越来越明显,企业向二、三线市场走的结果是低端市场占比增大,这些都在影响我们的盈利水平。”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国美电器毛利率由2009年同期的16.83%上升至17.59%,苏宁电器增长0.76个百分点升至17.57%,两家盈利水平非常接近;而2008年起,国美和苏宁的毛利率就双双在16.8%左右徘徊,增速明显放缓。

如果规模不再是第一指标,家电连锁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经过多年并购扩张,在300多个城市拥有1400家门店的国美已成连锁巨无霸,年年进入连锁百强前三。但对于整个家电市场而言,国美的市场份额仍然不过10%。陈晓主政时期,国美试图将卖场经营的店租模式转化为依靠商品竞争,2010年国美销售额中,包括999元平板电脑在内的定制商品已经占到了25%,将国美1400家门店网络和庞大的消费群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就是陈晓所谓的“回归商业本质”。“国美希望通过‘包销定制’,改变向消费者输送产品的单向通道角色,成为与供应商共同研发、制造和营销的增值平台。”何阳青评论说。连锁业的改革空间还不止于此,就在国美高层“地震”的同时,苏宁宣布在所有门店推行“明码实价”,一举打破了“挂牌价高于成交价”的行业惯例。孙为民告诉本刊:“苏宁的目标是把商品议价范围控制在1个百分点,也就是10到30元之间。这个转型过程需要一段时间,但一定是行业趋势。在成熟市场你看不到讨价还价,价格上的模糊也导致企业管理成本增加等很多问题。”另一方面,迅速膨胀的电子商务对传统卖场带来了分流压力,曾经对网络不屑一顾的国美和苏宁在2011年一反常态大举杀入网络。“现在苏宁可以大张旗鼓做网络,因为我们的线下业务特别是物流已经非常成熟,网上对实体店肯定会有分流,但如果我们不做,顾客就会流向别家。”孙为民对本刊说,“我们对电子商务投入的成本其实不比实体店低,我知道有些网上商城的营销成本要占到它销售额的40%。网络渠道在成本和效率上究竟是不是比实体店有优势?这一点我们也还在看。”■ 孙为民苏宁物流黄光裕国美电子商务苏宁陈晓张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