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迪在“雨果的未来”中求索
作者:李三从2011到2015年,奥迪计划在英格尔斯塔特和内卡苏姆的投资超过50亿欧元。奥迪公司董事会主席施泰德(Rupert Stadler)说:“对于我们来说,英格尔斯塔特和内卡苏姆的工厂不仅是生产基地。它们是奥迪竞争力中心所在:包括铝和轻质设计中心、发动机研发、工具制造、试生产中心和电子中心。奥迪需要大幅提升产量,将进一步扩增我们的工厂来应对这一增长。因为目前的情况是,我们已经在满负荷运转。”
去年,奥迪在全球40多个市场打破了销售纪录。“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施泰德在2011年奥迪年会上说,“2010年,奥迪的税前利润为36亿欧元,比2009年增加88.5%——这是我们公司的最高纪录。凭借9.4%的销售收益率,奥迪稳稳占据着高档汽车市场的第一把交椅。”
施泰德还宣布了2011年奥迪的目标:销量突破120万辆!
施泰德出生于1963年,今年是他的本命年,这位面貌儒雅的奥迪领导人引用维克多·雨果的话作为激情演讲的结束语:未来有许多名字,对于弱者来说,未来意味着无法达成目标;对于胆怯的人来说,未来意味着不可知;对于勇敢的人来说,未来意味着机会!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如何保持中国市场优势?今年将向中国市场引进哪些新车型?
施泰德:中国市场是最有活力的市场,我们将在中国市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我们会不断向中国市场推出新车型,除了刚刚在中国投产的奥迪Q5外,我们也计划在中国投产奥迪A3。在进口车方面,奥迪今年会引进RS5 Coupe车型和A5敞篷版。在经销商网络拓展方面,奥迪今年也将寻求进一步增长。当然,我们也要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以避免快速扩张可能会带来的风险。
三联生活周刊:新能源战略是一个关乎未来的命题,你如何看待这次技术变革?
施泰德:整体来说,传统技术到了变革的时期,但我认为,新能源技术开发,一定会有一个技术并行发展的阶段,比如说车身轻量化、能源节省项目以及继续升级现在的汽油机和柴油机等等,这些工作都不能放弃。因为在未来的10到20年,主流还将是我们看到的燃油发动机。
可以肯定地说,未来大城市很大程度上电动车肯定要流行。但依我个人的理解,一定是到了第二代电动车,才会真正推广起来。因为目前新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消费者来说,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技术。
三联生活周刊:在电动技术方面,奥迪的杀手锏是什么?
施泰德:奥迪纯电动车型家族从A1 e-Tron到e-Tron Spyder,再到全电动超级跑车R8 e-Tron,已经展示了我们所设想的电动驱动方案。为不同的个人目标和客户要求提供不同的概念——这便是我们准备应对未来汽车的策略。当然,在电动车批量生产方面,汽车企业仍然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曾参加了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作为一个汽车制造商,奥迪为什么会出现在电子类产品展览会上?
施泰德:这正显示了奥迪勇于突破传统的独特之处。有趣的是,当人们谈论电动车时,通常指的是新型的驱动装置。虽然驱动装置很重要,但我们认为它只是电动车的一个方面。
现在,既然我们日常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网上度过,为什么在车内就不能上网呢?因此,我们使用数字世界的潜力来推动汽车与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其他汽车以及与日常生活中一切事物的连接。这使驾驶变得更加愉悦,特别是借助最先进的辅助和控制系统,还能够有助于避免危急情况。
三联生活周刊:但总的来说,现阶段奥迪似乎更侧重发展电动混合动力车?
施泰德:我们目前正致力于解决这一假设:如果传统的驱动系统在未来数年继续主宰市场,我们应该怎么做?因此,我们共同努力,进一步提高燃油经济性。奥迪共拥有54款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40克的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比任何其他高档汽车制造商拥有的数量都多。此外,奥迪旗下有17个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120克。
从2011年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混合动力家族成员。奥迪混合动力系列车型将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优越性:适合日常使用、没有任何延迟性,与竞争对手相比,能够在更高的速度和更广的范围内实现零排放。目前,奥迪Q5混合动力车型已进行路试,并做好了在中国上市的准备。奥迪计划推出一款奥迪A6混合动力车型,它将采用插入充电式技术、能实现全电力行驶,并拥有更长的行驶里程。奥迪A8的混合动力车型将于2011年底推出市场,并为中国市场做了设计和安排。
三联生活周刊:你对今年奥迪的业务情况是否乐观?
施泰德:2011年1月,我们的销售额增加了22.6%,2月份增加了20.6%。欧洲市场最近一段时间增长势头强劲,这些迹象显示2011年将是一个好年头。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金融和原材料市场有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有可能打断这一轮的增长势头。我们不会掉进低估风险的陷阱里,我们将小心谨慎地防范过于乐观的心理,但仍有理由保持乐观。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在全球市场的权重越来越大。奥迪未来几年在中国的投资计划有何调整?
施泰德:中国的市场规模正在逼近两个最大的市场——美国和欧洲,其他市场如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对于这种发展形势,我们现在也是从全球角度进行业务规划,而不是只锁定几个主要市场。
预计中国汽车市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我们制订的目标是未来3年内在中国售出第二个100万辆汽车。这也是为什么奥迪要扩展长春工厂的原因。我们不仅是扩增产量,还要在中国各个领域打造专业技术力量,其中包括专业的销售队伍以及研发和电子设备专家。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评价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
施泰德:中国还是一个年轻的市场,比较有活力。中国有成熟的高档车市场,大众型车辆也会有很好的市场,细分市场将会获得发展。相信随着奥迪A3在中国上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开拓细分市场,是的,我们将在中国覆盖每一个细分市场。
产品需要品牌支撑。奥迪R8、奥迪A1这些最新、最好的车型都会进入中国市场。但具体到每款车型的进入时间,我们还需要进行调研。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奥迪在中国的细分市场将是怎样的结构?
施泰德:中国市场已经发展很快了,但我们仍然看到还有发展的潜能和空间。目前,中国高档车只占整体车市的5%到6%,未来将会发展到跟欧洲车市一样的成熟,高档车比例就要占到10%到12%,也就是说,中国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留给了中小型车辆。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目标是多少?
施泰德:中国现在的市场销量在25万到28万之间,下一步在中国,我们要完成30万辆的销售数字,我们会很快达到,如果达不到30万辆,未来3年卖出100万辆的目标就没法实现。
三联生活周刊:去年中国的车市爆棚,你是否注意到,宝马和奔驰除了拓展自己的产品线,也利用市场营销抢占了更多市场份额?
施泰德:我们看到竞争对手的一些手段,比如降价、促销等做法,全球的整个环境,不光是中国市场,在其他市场,这些手段屡见不鲜。首先,我们觉得竞争对手这样的行为是激进的,其次很危险。我们认为,如果使用大幅度降价的手段来促销,实际上是对产品的伤害和损失。因为达到一定的技术和质量高度,背后一定有其价格或成本的最低要求。
对于奥迪来说,我们不会因为竞争对手这样做,就选择跟他们同样的路径。奥迪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奥迪为了保证长期稳定的发展,坚持不跟竞争对手玩“价格战”。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给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让这个产品得到相应价值的展现。
三联生活周刊:但结果是,我们看到,竞争对手和奥迪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作为在中国市场一直领先的奥迪品牌有何对策?
施泰德:对于奥迪来说,在2015年的战略计划里,我们对未来已经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描述,为完成这个战略,奥迪已经做了一系列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投入计划。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奥迪的想法和概念还是成功的,并带来了好的效果。我们对自己的信心,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考验,证实我们有这个实力。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在中国生产的车型的国产化率是多少?
施泰德:奥迪一直不断提升在中国生产车型的国产化率。在2009年,奥迪在中国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90%。
三联生活周刊:奥迪对中国市场的专业化能力有什么想法?是否也会考虑把更多技术带到中国来?
施泰德:奥迪在中国的下一个最大项目,就是刚刚发布的新A6,它集成了奥迪现在最新、最杰出的车身轻量化技术。这款车肯定也要带到中国去,也要做国产。
到目前为止,奥迪在中国有自己的电动化、电气设备、信息娱乐设备的研发测试中心。我们看到最新的一个结果——全中文的导航系统,已经成功匹配奥迪车辆。奥迪专门负责3G导航系统的研发部门已经在北京成立了3年之久,这套导航系统同时也适用于亚洲其他国家——韩国、日本市场,这个系统研发全都是在北京完成的。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4月上海车展奥迪将给中国消费者带来哪些惊喜?
施泰德:奥迪今年在上海车展为中国消费者准备了两个惊喜,我们也想把这个悬念留到最后一刻。相信在上海车展上,奥迪的表现会给中国的消费者留下一个特别好的印象。
冯德睿(奥迪中国总经理):奥迪有3款全新的产品将会进入中国,3月份A8L预售的效果好得惊人。说到产能,我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也利用停产时机,对工厂进行改造。我们的工厂采用了一种柔性的生产控制,可以随时进行相应的产能调整。
三联生活周刊:近年奥迪在中国的产能一直比较紧张,除了现在最大限度地挖潜,奥迪是否有建新厂的计划?
施泰德:到目前为止,奥迪与合作伙伴一汽-大众一起,在最大化地挖掘奥迪可能的产能,实现30万辆的目标。如果产能在长春能挖掘到30万辆,未来3年的需求就基本能保证。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3年时间,去思考下一步有没有更新的计划。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奔驰和宝马,已经明确宣布要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奥迪是否有类似考虑?
施泰德:我们注意到竞争对手最近的一些新动作,动静比较大。反观奥迪自己,我们在中国已经有了22年的发展历史,而且我们对长春,特别是技术研发能力的投入,22年来源源不断。事实证明,奥迪长时间在中国的技术和研发投入一直是成功的。比如大连的发动机厂,涉及到发动机核心技术的涡轮增压技术,我们之前就进行了投入,现在已经实现。还有A4加长、A6加长以及为中国进行的座椅调整和技术,都是从最开始研发阶段,就已经有中方一起合作研发。奥迪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情,并且一以贯之。■ 奥迪a4奥迪奥迪公司奥迪经销商德国汽车大众汽车三联生活周刊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