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院人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去国家机关宿舍一位老邻居家串门。话题不自觉地又转向了房价。老邻居说,这房价闹的,现在咱院里家家都为房子打架。
自从这个国家机关宿舍被当成文物保护院落不再拆迁后,作为北京风格最典型的宿舍大院,以及其黄金地理位置,那儿的房价立即升上了天价。虽房龄达半个世纪以上,价格却远高过周边很多新楼盘,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能卖出500万元。“文革”前作为机关所有的房子,住户本来都是在机关工作的干部,而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户成分开始变得五花八门。卖房的渐多了起来,从300万元/套到500万元/套,价格不断攀升,那些高大、宽敞的苏式风格公寓房成为北京“新富”的猎奇消费对象。
从5岁时跟着父母住进这宿舍到“文革”后搬走,我在那儿共住了30年,留下了无数童年及青少年的美好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超生的结果,家家兄弟姐妹一大帮,那时有几十位年龄相差无几的玩伴,永远不知什么是寂寞。“文革”无学上的时光,虽然家长被关、孩子“放养”,可满院都是青春欢笑。小伙伴们一起坐在单元台阶上放歌,一起骑车去滑冰、游泳,一起畅想未来。唯一没想到的是,在这帮孩童时的伙伴即将进入暮年时,还要为从小住过的房子和兄弟姐妹反目为仇。
机关宿舍的房子原本是供给制的产物,记得小时桌椅、沙发、书柜都是公家发的,从无人意识到它们的价格。后来插队时,看到老乡一辈子省吃俭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生存的全部意义就为给儿子盖房子娶媳妇时,真是觉着极其悲凉,衬出自己的优越——从不知为房愁。没想到几十年后,当年心高气傲的伙伴们,也会全部事业不如一套房,在高房价下,回到了人生出发点。有位邻居家里4个孩子,一得知机关宿舍的房价后,从出嫁的到已定居法国的,都回来争房产。有的父母只好留下遗嘱,房子卖掉平分房款。当年的“贵族子弟”,也沦为与农民兄弟同样境地,经济与精神上都成为“房奴”。
想起一位胡同里长大的朋友。她曾几代人挤在一间小平房内,从小连属于自己的一张床都没有,却赤手空拳奋斗出了自己的事业,也奋斗出了几套大房子。她接了父母到自己的大房子里住,绝想不到去分父母的房产。真是出发点不同,到达的境界就不同。但无论如何,毁掉手足之情的,奇高的房价算是罪魁之一吧。
(北京 陈晓凤) 人生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