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的使用和滥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詹姆斯·吉尔里和他的作品《我是他:比喻的秘密生活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 )
吉尔里在《我是他:比喻的秘密生活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中说,在当代语言中,经济学领域里的比喻最为迷人。“在经济学中,比喻的秘密生活冲破了表层,留下的裂开相当惊人。”金融危机在评论员中间引发了比喻大喷发,每一家媒体都在说我们处于峭壁边缘,我们在看向深渊。过度地使用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会产生真实的影响:“我们说我们陷入了衰退,或陷入了危机,这是会自动实现的预言。比喻一个接一个,相互强化。”
我们使用比喻的频率非常惊人:“我们每说10到25个字,就会说出一个比喻,或者一分钟会说6个比喻。”比如政治斗争经常被比喻为军事斗争:候选人发起“选战”,“正确的战略和策略”非常关键。机会出现时,胆子大的会“抢占先机”。
亚里士多德把比喻定义为把属于别的东西的名字给予某物的词或句子。我们知道,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类似之处后,能更好地理解它。对于比喻,只是一种用于逗趣的修饰,还是发挥着一种核心的功能,能传递信息并激发思想,修辞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
很多学者认为,语言从本质上说应该是直白的、用的词指的就是它们的字面意思,形象化的语言会歪曲我们的思想。吉尔里引用了托马斯·霍布斯和约翰·洛克等人的话,证明弃绝比喻的必要性。霍布斯说,我们用词时不意指它们的本意,这样用可以欺骗他人。洛克说,人为、形象地用词会扰乱语言的秩序和明晰度,比喻会误导判断,因此是完美的欺骗。
1936年,英国评论家艾弗·阿姆斯特朗·瑞查斯反对比喻只是额外的用词诡计、是锦上添花或点缀的看法。他提出,寻找相似之处是我们的思考的本性:“思想即比喻,通过比较来展开。”在瑞查斯的引领下,许多现代脑科学家在研究这样一种理论:比喻跟我们组织思维的方式相符。
当我们辨认出两种不同的物品之间的相似处时,比喻在起作用。这是模式识别问题,在大脑的运作过程中,它可能比逻辑还重要。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生理学家杰拉尔德·埃德尔曼说:“早期人类通过比喻来思考。”这种不精确的形象化思维是成年人生活中想象和创造的主要来源。
吉尔里说,因为形象化的语言对我们的思考有显著影响,糟糕的比喻会导致糟糕的行为。有一位语言学家成立了一家名为“文化逻辑”的咨询机构,运用认知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向非盈利组织提出关于如何有效地沟通公共利益问题的建议。以全球变暖为例,公众对灾难性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这跟错误的比喻有关。“文化逻辑”发现,普通人不明白“温室气体”的意思,所以不为所动。毕竟,温室是一个植物在其中生长的美妙的地方,那有什么可怕的?在对几百人做了调研后,“文化逻辑”认为,应该停止使用“温室”这一比喻,代之以炙热的新形象——“二氧化碳毯”。
吉尔里在书中的各章分别考察比喻与金钱、身体、心灵、政治、快感、儿童、科学、格言、心理学的关系。好多章节都有一个比喻作为副标题,如“经验是上天送给秃子的梳子”。其中专有一章讲比喻与创新。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说:“现实是一个我们借比喻加以摆脱的陈词滥调。”而比喻也很容易成为陈词滥调。奥威尔在《政治与英语》一文中所提出的写作规则的第一条便是,“绝不使用你在书报中习惯了的隐喻、明喻或形象化比喻”,使用比喻的唯一目的是在读者心目中引起视觉形象。新创的比喻由于能引起视觉形象,有助于思想的活跃,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已经死亡的比喻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普通的词,一般仍能不失其生动性。此外还有一大堆老掉牙的比喻,它们引起视觉形象的力量已经丧失殆尽。吉尔里的建议是,比喻要比得尽可能怪异。但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运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因为好的比喻要能看出相似性。四五岁的时候,奥威尔在一首诗中说一只老虎的牙齿像椅子一样,这有些童趣,后来他把好文章比喻成一块玻璃窗,就比较奇怪了。■ 比喻使用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