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兰花:脆弱的天价
作者:黑麦孔子观察兰花得出了“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性;并从兰花的品性上悟出了“君子修身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道理。虽然历史上的高价兰花比比皆是,而旧时的兰贩均以流通为主,博取卖买间的差价而已。
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资金流入花市,北国君子兰风靡一时,那时,一株普通的君子兰价格从几百元飙升至万元以上。2006年,南方又掀起了一股疯狂的“兰花热”,导致次年的兰花价格再次落入谷底。直至2010年,中国南方的“兰市”,在产业化的重塑下,开始复苏。
“跳水”与“上岸”
1985年至今,我国南方的兰花市场经历过三次明显起伏,分别在1992、2003和2006年。从一些常规的品种标价来看,大多数普及型兰花品种的价格起伏已经趋于平稳。然而,“新奇”、“名贵”、“经典”品种的价格在2005年后大幅上涨。
2005年起,南方的一些“兰友”在利益驱使下,开始大规模地投资、种养、收藏稀有的野生兰草。这一年,非理性的卖买直接导致了兰花零售的价格攀升。2006年后,一株毫不起眼的野生兰草价格曾飙升至上百万元,令不少玩家望而却步。
谈虎色变,不少兰花苑主都不愿意谈及2006年的“花劫”。云南西点花苑的李是呈向本刊记者回忆道:“2006年,一盆‘梁祝’要卖20万元,有些兰友想买花,买不到,就要请客、托关系,最后买到一盆小苗。5年过去了,‘梁祝’的价格已经落到千元以下,是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了。”
在昆明林业局副局长刘德钦看来,2006年的“牛市”,也许是“阳台经济”的最后一次“投机”,刘德钦告诉本刊记者:“很多人也是在那一年开始被套牢的,那个时候,被套牢的人对‘炒花’有了质疑,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也认识到,只有产业化的机制才能给兰花市场带来平衡。”
在2月18日起在昆明举办的第21届泛亚兰博会上,连城兰花营销总监饶华芳直言,连城兰花从来没有参与“西部”花城的“炒兰”行动,即便在市场价格均涨时期,也没有盲目跟风。“福建的兰花产业一直在走产业模式。”饶华芳告诉本刊记者,“我们的30个销售商分别走两条路线,一条迎合‘兰友’,培养中高端的兰花品种;一条是消费大众,选择普及型,有价格优势的兰花品种,这两条销路决定了我们不能参与‘炒兰’竞争,也不能盲目涨价。因为一旦‘高峰退去’,会损失巨大的购买力,企业的眼光会更在乎长期的市场。”
“涨价是投资行为造成的,不是消费造成的。”在湖北省兰花协会秘书长张方卡看来,2006年的兰花价格波动,不应该称其为泡沫。他认为,兰花价格的涨幅一直是由“兰友”的审美来带动的,2006年前后,不少兰友开始寻找新奇特的品种,于是,野生兰花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不久,这些植株、幼苗开始在小圈子内流行起来,一些资深藏家也开始步入其中,一度出现了新品兰花供不应求的局面。张方卡以“大唐凤羽”品种为例,告诉本刊记者:“这个品种在刚刚发现的时候,被种植者争相购买,它就像‘唯一的母本’,谁拥有了植株,谁就拥有了消费者。因此,它的价格最终曾被‘炒’到300万元,是可以理解的。”
清养与复苏
“天价”的出现,势必带起一批零售兰花的涨价,以“大雪素”、“玉龙梅”为例,2006年,均已20万元一株的成交价格出现在各大花卉博览会上。在每一次“兰花热”中起到“引领”作用的品种,大多为当年出现,或培育成熟的精品兰种,这些花没有参考价格,同样被一些人“捂在手里”。
在本届兰博会上,本刊记者看到,“大雪素”、“玉兔”等品种的每株价格已经降为万元、千元不等,而令参观者驻足的更是那些百余元一株的豆瓣兰、莲瓣兰,不少花商、兰友由此也纷纷表示吃惊,“没想到价格已经降得这么低”。
张方卡告诉本刊记者:“降价是必然的。”由于植株的不断培植,越来越多的人手中拥有了诸如“宋梅”、“梁祝”等品种,价格开始降温。随后带来的是兰花市场的冷清与萧条。
尽管花市曾经“漫天要价”,民间对兰花的热情却一直没有消退。“在云南,养兰花是个传统,虽然山茶花是昆明的市花,但是市民对于兰花的热情一直没有消退过。”刘德钦告诉本刊记者,“民间的兰花交流与种植一直没有间断过。”刘德钦介绍道,2010年上半年,云南省兰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49万亩,产量达1.76亿株,同比增长7.4%。
刘德钦认为:“第21届昆明泛亚兰博会”是一次转折,仅开幕会当天,现场签约招商项目资金达60亿元。“信心是树立市场化的先决条件。”他说,“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花苑都参加了这次花博会,参展商都很看好云南的兰花潜质。”
“今年的兰博会上,一株‘天彭牡丹’、‘大唐凤羽’这样的经典品种也已经降到万元一株,随着它们的广泛种植,和消费者的理智购买,这个价格最终会定格在普及型兰花的价格范围之内。”刘德钦认为,“即便在兰花市场的低谷期,兰花的价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一苗10元至几十万元不等,如此悬殊的价格,也让不少试水的兰友倍感困惑。实则,有三大因素决定了一株兰花的价格:品种的存世量、兰友审美与认同指数。”
黄秀球老人今年82岁,家住台北士林区,台北“故宫”对门,是“世界兰蕙交流协会”会长。在本届兰博会上,黄秀球坦言,台湾兰花的盛世时代会很快转入大陆的。黄会长认为,目前大陆的兰花市场还处于“清养”时期,犹如上世纪80年代的“后墨兰”时代。他说,兰花本为“福气草”,植株的花期,就像“花市”的高价期,其余时间,唯有端详叶片,欣赏时亦要懂得“聚乐而后常乐”。■
朱夏:兰花不再是一场游戏
——专访昆明兰花产业园项目投资人
2月18日,第21届中国(昆明)泛亚兰花博览会开幕后,举行了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会。昆明兰花产业园的项目也就此确立实施。按照规划,昆明将在2016年前,建成亚洲地区最大的兰花产业化园区,该项目计划在全省建设20万亩的兰花基地,使云南成为世界最大的兰花产业基地。
根据项目投资方深圳云创总裁朱夏介绍,与昆明市林业局签约的项目金额为35亿元,未来该项目的总体投资规模将达到100亿元。在最先开展的项目中,双方将在官渡区大板桥西冲片区的旧采石场区域,投建一个占地1000亩的兰花产业化生产基地。在朱夏看来,2007年后,中国的兰花市场在“崩盘”后,已经沉入谷底,自去年起,这个市场开始重新恢复“元气”,那些关于炒作的“小把戏”会逐渐消失,在这个过程中,新涌出的兰友阶层更需要文化载体。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如何与兰花、兰花产业结缘的?
朱夏:打我的父亲从成都美院毕业后来到昆明,父亲是“兰友”,喜欢养兰、赏兰,母亲叫夏生兰,名字里带个“兰”字,自然与花有不解之缘,她的油画向来是以花卉为题材。我本身也是画画出身,一直被写生的意境所吸引。
2009年,我在云南做展览,结识了这次兰花博览会的主办方,当时的想法,就是想梳理一下昆明的兰花产业系统,建一个兰花产业园。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骨子里应该有点“兰性”。
三联生活周刊:你所提到的这个产业是如何与“兰文化”结合的?
朱夏:兰花应该是“全民之花”,它很可能是让世界最容易认识中国的花卉。当代国人比较浮躁,我觉得“兰精神”正是我们文化上的缺失。
2007年以前,兰花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泡沫,炒作成分过大,导致了价格忽高忽低。兰花市场以两部分人为主,一部分是养兰人,他们一定爱兰;另一部分是以兰花糊口的生意人,他们中,爱兰的比例说不准。但是在这个泡沫崩溃前,多数养兰的人开始玩不起兰花了,相当一部分生意人也被套住。
这20年来,我们经历了几次“兰花热”,但是,这种热度并没有把兰花的精神传达出来,反而把普通的兰花神秘化了,也就是说,这个市场,只做出了价格,并没有做出价值。
养兰能提倡一种清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这种花应该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人可以闻到兰花香。所以我们策划了这个产业园,着手兰花的产业化。
三联生活周刊:昆明兰花产业园会解决哪些问题?
朱夏:让兰花进到千家万户,第一个问题就是价格。虽然目前看来,这个泡沫不复存在了,但是,要真正解决兰花市场的供求问题,需要一个机制作为平台,把市场运作带进来。简单地说,种植兰花的多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当然,这个产业园的功能性不仅存在于种植上,普识也是它的重点作用,让市场的消息对等,消费者才会有正确的判断,才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兰花,而不是人云亦云。
三联生活周刊:产业园为什么建在废旧的采石区?
朱夏:采石区是昆明市地貌上的刀疤。我们参考了加州科学博物馆的构造,我的本意是用建筑恢复那里的自然生态。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选在昆明做产业园?
朱夏:几年前,福建、广东等地,早就开始了小规模的产业模式。我举个例子,一亩小麦的最高产值是300元,在广东,兰花的亩产值达到了2.8万元,在福建连城县,最高产值可以达到5万元一亩。虽说这些地区产业兴起得早,但是规模不够大。这次我们产业园的规划是20万亩。云南现在是继荷兰之后第二大鲜花市场,中国90%的兰花品种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除了这些因素外,气候是云南的最大优势。在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的气温时,兰花几乎停止生长,云南的气温常年保持在这个范围内,使兰花的生长速度高于一些省份2倍到3倍。另外,云南的海拔、日照、温差,也使花色素的含量饱和,在“兰友”看来,云南的花总是“格外鲜艳”。也许是因为云南的高原,氧气相对稀薄,自古以来,饮茶、赏花一直都是云南人的“慵懒做派”。
三联生活周刊:未来最大的兰花市场会是云南?
朱夏:一直以来,兰花的文化始于江浙一带,品种多在云南,而观赏却在北方,所以说,也许未来不存在“最大的市场”,信息扩散,会让“兰市”平均分配。但是我们希望人们看到云南兰花的优势。
有时候人们会以南、北区分花市,大多是气候的因素造成的,各地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两片土地的人对兰花的直觉。北方人常说,兰花难养,在南方,多数“兰友”会告诉你它并不娇气。其实,兰花就是一种草,它的个性也很“坚强”。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是好的投资时机么?
朱夏:就像过去的普洱茶一样,等泡沫破了,这个市场才能在恢复中趋于平稳。我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投资时间,这个市场已经低得没法再低了,过去一盆标价几十万元的兰花,今天20块钱就可以买到。在这次兰博会上,还有很多自种自销的人,也许他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种旧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是趋势了。但是他们这种自产方式,也恰恰是坊间最具味道的“兰生态”,是“阳台经济”时代的产物。我觉得这种集市化的交流也是需要保存下来的,所以,在未来的产业园中,我们也会搭建这样一个渠道,让这些兰友的风俗继续下去。
兰花的市场也许不会再出现“疯炒”现象了,至少不会像2006年那么疯狂,让人无法招架。兰花是亲民的,不能只是少数人的活动,因为它是儒家文化的一个代表。关于兰花的投资,文化回报应排第一。
三联生活周刊:这次兰博会有什么看点?
朱夏:主要是名种、野生兰。在“兰花热”的时候,过度采摘对这些野生的种类造成破坏,好在有些野生的名贵品种被广泛传开了。这次兰博会上,评选出价位在50元到300元的“十大名兰”,作为以后兰花产业化发展的主推品种。■ 天价中国兰花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