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需基因的生物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会不断地修正自己。2009年本专栏曾经介绍过人类考古学一项重大发现,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在比较了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智人的DNA后得出结论说,两者不存在基因交流。可一年后,同一位科学家再次发表论文,用新的证据推翻了早先的结论,现代人身体里确实流淌着一点点尼安德特人的血液。
同样的事情今年再次发生,而且更新的速度更快了。上期本专栏刚刚介绍了生物钟的计时机理,世界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就在今年第4期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对此前公认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旧的理论认为,生物钟的“振荡器”(相当于钟表的擒纵器)就是位于细胞核内的“生物钟基因”,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该基因的转录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负反馈机制。这个结论来自对突变体的研究,某些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会导致生物钟变长、变短或者紊乱,而且这种改变可以随着这个基因遗传给下一代,这一点进一步证明了生物钟的确和基因有关。
推翻一项科学定理,只需要提出一个反例即可。这一期《自然》杂志一下子提出了两个反例,一个比一个有说服力。分析一下这两篇论文的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首先,来自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安德鲁·米勒(Andrew Millar)博士及其团队研究了一种绿藻的生物钟,发现它完全不需要基因的存在就能正确计时。研究人员向绿藻细胞内注射了一种化学药物,把基因的转录功能彻底关闭,切断从基因到蛋白质之间的传递链条,因此也就切断了基因的负反馈机制,结果发现绿藻仍然保持了正常的生活节奏,生物钟没有受到干扰。
这个实验虽然很能说明问题,但仍然会有人提出质疑。比方说,也许这种药物并没有将所有基因的功能全部关闭,仍有漏网之鱼,或者药物本身产生了某种具有计时功能的副作用等等。更糟的是,关闭了基因功能的细胞很不健康,活不了多久,这就大大影响了生物钟实验的时间尺度,得出的结论就显得不那么可靠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实验材料很不好找。众所周知,基因是生命的基础,只要拿活细胞做实验,就很难彻底避免基因的干扰。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阿吉莱什·雷迪(Akhilesh Reddy)博士想到了哺乳动物体内都有的血红细胞。众所周知,血红细胞是一种功能单一的特殊细胞,没有细胞核,甚至连线粒体都没有,因此也就不含任何DNA片段,不存在基因的干扰。血红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在体外存活一段时间,足以用来研究生物钟。
研究人员从3名健康人的血液中分离出血红细胞,把它们培养在完全黑暗的环境里,然后每隔4小时取出一批细胞,分析细胞内含有的一种抗氧化蛋白(Peroxiredoxins)的分子结构。这种分子在自然条件下存在某种节律,即从单一分子两两相连变成双分子,进而连接成长链,然后再逐一分解成单一分子,如此循环往复。
分析结果显示,血红细胞含有的Ⅱ型抗氧化蛋白的结构变化确实存在周期性,而且周期大约为24小时,这一点很像传说中的生物钟。但是,光有这一个实验还不行,科学家还必须想办法证明这套系统符合生物钟的其他特点。原来,一座标准的生物钟还必须满足两大特征:第一,不受温度影响;第二,能够被轻易地矫正。第一条对恒温动物也许没用,但对变温动物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否则生物钟就不可能准确。第二条也很容易理解,倒时差虽然痛苦,但毕竟不是一个不可以克服的难题,一个出差的人只要在居住地生活一段时间,时差很自然地就会被调整过来。
这两个实验都不难做,实验结果也证明血红蛋白内的这个生物钟在低于37℃的条件下仍然维持原样,而且在光照和变温等外部信号的刺激下,其周期也很容易被调整过来。
抗氧化蛋白的周期性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蛋白的结构与血红细胞携氧量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血红细胞的携氧量也是被生物钟所控制的,每天各个时段都不一样。这个结果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运动员在客场容易发挥失常,他们的生物钟还没适应当地的比赛时间,体内的血红细胞还没有做好大运动量的准备。
抗氧化蛋白是一类非常古老的蛋白质,存在于几乎所有已知的生命体内。这个实验结果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说明也许早在基因出现之前,生物钟就已经存在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科学家热衷于研究生物钟?他们可不光是为了发明倒时差的药物。研究表明,生物钟与人的健康状况有很大关系,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国际化,长途飞行和“三班倒”正在成为职场的普遍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钟紊乱也许是现代人健康状况普遍下降的原因之一,必须加以重视。■ 无需科普生物钟基因合成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