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说禁产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来自省人大的信息说,我省将立法划定农产品“禁产区”,环境不符合要求、不适宜特定农产品生产的区域,不准种菜养鱼,以此杜绝不放心的农产品流入市场。这是一个好消息吗?应该是,可不全是,对于将被划为“禁产区”的农民而言,看到这则消息,肯定会仰天长叹。原本美丽的家园被污染了,自己不仅呼吸被污染了的空气,喝着被污染了的水,而今连生存之路也即将被“斩断”——不准种菜养鱼,这些农民的活路在哪里?
谁都不会否认,划定农产品“禁产区”的初衷是善意的。毕竟,土壤、河水、空气质量、产地环境的好坏决定着食品的安全与质量,但“禁产区”的农民会反问,我们也会扪心自问——农民的家园是谁污染的呢?倘若看看城镇边缘林立的工厂,滚滚流淌着的浑浊河水,冒着滚滚黑烟的大烟囱,闻闻从工厂弥漫出的刺鼻怪味,恐怕谁都清楚:农民土地被污染的根源,是那些要利润不要环境、利欲熏心的企业主;是要GDP增长不要环境,以至于监管缺位甚至为污染企业充当保护伞的地方政府。如果没有必要的补偿性措施出台,“禁产区”的划定就是让“有罪”的企业和地方政府置身其外,而让所有的污染后果由农民背负,这样的现实,对农民太不公平,有悖天理。
笔者丝毫不怀疑该项立法的正当性,但也不能隐晦该法有其局限性。既然立法划定“禁产区”,就该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与之配套,最大限度地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比如,治理、改善、修复“禁产区”环境,谁来投资?农民家园成“禁产区”,损失谁来承担?无为的政府以及污染环境的企业,该承担何种责任?假如这些问题不厘清,就没有社会公平与正义可言,就无法消弭农民被“禁产”后的生存恐惧。
与此同时,“禁产区”也给农民敲响了一个警钟——今后,如何捍卫自己的家园不被污染?我想,这不仅需要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地方政府也不能眼中只有GDP,为了政绩与税收,听任企业排放的污水、污气、重金属等污染物肆虐横行,污染河流、空气、土壤,污染我们的餐桌,危及我们的生命与健康,祸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济南 惠铭生) 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