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招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那天,在市政府的人才网上,搜索到公开招聘讲解员的信息,大弟犹如注了强心剂。侄女阿慧从师范院校毕业已近6个月,几乎每月要赶赴三到四场招聘会,简历投递无数,想应聘中小学教师岗位连门都没有,就连想当幼教也被人婉拒。一家人围坐在电脑边,饶有兴致地看招聘要求: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普通话标准,身材高挑,长相清纯,对文博有强烈的兴趣,女应届毕业生优先。大弟兴奋地说,闺女,这简直就是按你的条件定的嘛!是啊,阿慧具有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过了六级,模样也好,当教师没指望,能考上讲解员,以后毕竟从事的是文化事业。

交了50元报名费后,阿慧到文化局拿了准考证,另花300元买了复习资料。近半个月的紧张复习,阿慧没让父亲失望,在网上公布成绩后,她笔试成绩排在第一。文博馆馆长亲自打电话来,让她在一周以后参加面试。大弟和弟媳都很重视,专门带女儿到“专家”处咨询,寻求指导,比如:怎样才能博得主管的好感,试讲时应该有怎样的表情,语速如何把握,该怎样着装,等等。经此番“恶补”,阿慧觉得心里有底气多了。

最后参加面试的有三名考生。大弟亲自陪女儿去考场,面试前看到这样一幕:一名考生和其家长在不远处与主持面试的文化局长等领导交谈甚欢。大弟凑上前想听听在谈什么,他们就撤了。尽管心里有不祥预感,但大弟仍鼓励女儿把握好这难得的机遇。面试轮流进行,不到一小时结果就宣布了,录取的正是那位考生。随后,那位家长带着一帮“考官”说说笑笑地走向附近一家高档酒楼。阿慧再也忍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更蹊跷的是,再查电脑,笔试第一名也换成别人。打电话质问,工作人员说录入有误,阿慧的笔试成绩应该排第三。后来知道里面“猫腻”的人告诉大弟,如果先内定了谁,就把考卷和答案给其做,保证百分百正确。忙了一场,大弟这才如梦初醒:原来所谓公开招聘是在忽悠人。

一气之下,阿慧去了沿海,凭着自身的优秀条件,聘上了一家新开文博馆的讲解员。虽然女儿的工作问题解决了,但大弟对这种“招聘腐败”愤愤不平,一谈到招聘就感慨:何时能有真正的公正透明啊,没门路没靠山的普通百姓也得有出路啊。

(武汉 宋绍武) 公开招聘公开招聘

下一篇: 出院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