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藏品的理性因素

作者:邢海洋

​亿元藏品的理性因素0( 2010年2月,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了1.043亿美元的高价 )

追涨

2010年2月,一件贾科梅蒂1960年的雕塑作品《行走的人》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拍出了1.043亿美元,打破了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创下的1.042亿美元的单件艺术品拍卖纪录,藏界似乎感受到冰冻已久的艺术市场有了复苏的迹象。时隔4个月后,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1.064亿美元拍出毕加索的画作《裸体、绿叶和半身像》,这一成交价再度刷新世界艺术品拍卖价格最高纪录。这次,距离那个天价乱飞的美好时光已经6年。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就是在那个时候拍出的。

经济奇迹的顶峰,被金钱膨胀了头脑和口袋的日本财阀全球大收购,除了买下帝国大厦,另一项创举是印象派的作品,尤其是凡高的作品。1978年,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向日葵》系列中的一幅以3990万美元被日本人买走,创造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的最高纪录。1990年5月,《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这也是现在世界上卖价最高的艺术品之一。但随着失去的10年乃至失去的20年的到来,日本财阀的购买行为戛然而止。2010年是中国经济总量正式跻身世界第二的时刻,似乎有理由相信,中国人的疯狂“扫货”开始了。但全球艺术品的白热化场面并没有出现。在西方,到了夏天,谨慎的破纪录行为未能延续,真正热闹的场景转到了东方,藏品纪录被飞快地改写,以人民币计价的亿元艺术品迅速地累积起来。

国人为什么选择了本土艺术品为主攻方向,而非抬高西方艺术品,个中原因耐人寻味。文化博大精深,艺术品种类庞杂,存量浩大肯定是原因。相对于海外艺术品,国内艺术品价位上的差距或许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2010年12月10日举行的翰海秋拍上,徐悲鸿写实巨制《巴人汲水图》以1.7亿元成交,不仅刷新徐悲鸿作品拍卖最高价,还打破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纪录,同时创下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说起来,这幅画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在瀚海的拍卖会场,11年间,涨幅超过百倍。若从该画最早的出处算起,更是达万倍了。可即便如此,若以美元计,这幅作品的价格为2500万美元,离世界纪录甚远。

​亿元藏品的理性因素1( 以1.064亿美元成交的毕加索画作《裸体、绿叶和半身像》 )

有人说,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至少创作时间上包含的艺术家劳动远少于油画。油画的平均创作时间比国画要高出八九十倍。一位精力充沛的中年画家,花费半天时间就能创作一幅国画;而创作同样具有艺术价值的油画,作者要花费两个多月。但问题是,价格过亿的绘画拍品,无论是这幅《巴人汲水图》还是李可染的《长征》,均非一时写就的写意作品,均是耗费了作者心力的鸿篇巨制。

《长征》作于1959年,是为了纪念建国10周年以毛泽东诗词为主题进行的大型创作初稿,是新中国美术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巴人汲水图》则是抗战期间,徐悲鸿先生感于人民辛勤劳作,激励国人抗日的巨幅作品,在徐先生一生画作中,如此多人物的画作并不多见。我们能见到的几幅更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田横和八百壮士》和《奚我后》均藏于纪念馆中,几乎没有出现在市场上的可能性。张大千的《爱痕湖》,虽是泼墨作品,其尺幅巨大,也是不可多得的代表性作品。更何况,现代绘画理念,早打破了过去的艺术制作模式,艺术的价值里完全没有技法和劳力的地位。凡高以37岁的生命,留下作品不下千幅,雷诺阿和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更是以万计,以作画为生的齐白石也不过如此。

​亿元藏品的理性因素2( 以1.042亿美元成交的毕加索画作《拿烟斗的男孩》 )

国内艺术品价格的本轮飙升,起于2009年的春拍。雅昌艺术网的国画400指数在2006到2008年秋拍,基本在1500点附近震荡,价格颇为稳定。2009年春拍国画价格蹿升,至今已经接近5000点,意味着上拍国画的价格是两年前的3倍。而大师的作品涨幅更高,如徐悲鸿的作品,每平方尺价格从25万元涨至120万元,齐白石作品每平方尺则从17万元涨至80万元。

这轮艺术品的扫货行情,一大特点是古代艺术品和近现代书画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当代艺术品却明显滞后。反映市场基础和结构的质变已经发生。此前当代艺术品屡创天价,资金更多地来自国外资本投资,包括一些主权基金,以及国内的一些投资机构与利益集团。而当前的传统艺术品爆发,则是国内各路资金的顶托,更多是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发掘的是彰显中国文化精神的典范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更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这显然是和国人富裕人口的急剧膨胀分不开的。

​亿元藏品的理性因素3( 2010年12月2日,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在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以1.2亿港元成交 )

《福布斯》的调查还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尽管房地产成为最受青睐的投资品种,而在高净值人士中,资产规模越小者越喜欢投资房地产。但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尤其是资产在5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士,投资房地产的比例显著降低。留给这些最有钱的高净值人士的投资渠道显然不很多,艺术品算得上是最便捷且最有潜力的出口。

只买最贵的

藏品市场经常听到的话是“卖一件少一件”,“100年后百度还存在么,有多少企业能做到百年老店?”这些蛊惑的言语,在艺术品基金的募集会上最有号召力。

如果我们看过有关收藏市场的研究,用历史的眼光看,当下投资艺术品的高回报率是理所当然。2000年前后,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徐建平和摩西着手研究艺术品在拍卖市场上价格的变动规律,这就是后来广为艺术品投资领域接受的梅/摩西艺术品交易价格指数。这个指数至少揭示了三个规律。首先,长期看,艺术品回报率远超过物价上涨幅度,超过债券收益率,超过黄金等保值品,甚至和股票不相伯仲,从1875至1999年,美国艺术品的年均回报率为5.6%,高于政府债券4%的回报率。在同一时期,道-琼斯工业指数上升了11.1%,标准普尔指数上升了12.4%。而在过去50年当中,美国艺术品投资回报10%,仅略低于标准普尔指数的10.4%,但高于同期国库券、国债、黄金的投资回报率。

其次,当一个国家富裕后,本国艺术品的增值速度超过海外的平均水平。从上世纪50年代起,美国发展为超级强国,收藏家开始重视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这一期间,美国本土绘画的升值速度超过印象派和现代派,以及欧洲古代绘画作品。第三,梅/摩西艺术品价格指数还揭示出,购买顶级绘画,当代富人要比昔日的富人支付得多。1890年范德比尔德的身价是9000万美元,他花2.7万美元买了当时世界上最贵的一幅油画;而2004年,全世界最贵的一幅毕加索的作品《拿烟斗的男孩》,卖出1.042亿美元,按照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身价,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买当前最名贵的画,盖茨出的钱更多。

在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解释里,艺术品甚至被赋予天然的优势,成长性超过股票。与一般商品和资产市场相比,艺术品作为收藏品,有其特殊的一面:任何商品和资产未来收益都可以折现,这限制了其升值的潜力,泡沫吹大之后必然会破裂。但收藏品本身是没有产出的,没有生产力,也没有带来收入,所以它是不能够折现的,这意味着收藏品本身作为一个财富,标价是没有上限的。

收藏品的价值,也就只能和它的供给与收藏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有关。也就是说,收藏品的供给-需求平衡点,一方面由每年流入艺术品市场的藏品决定,一方面和富裕人口的整体财富有关。收藏品的价格则是靠其他实体经济或资本市场中有收入的资产来支持的。而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私有财产的观念,若非重大的社会变革,富人财富的增长是永远超过普通人口的。这个意义上,艺术品市场似乎很难产生泡沫,历史的进程,永远是一代富人超越前一代,财富以指数的速度聚敛。而艺术品的流入,唯一有效的供给是新生代艺术家的创作,可另一方面,更多的作品又被捐赠到博物馆,永远从市场流出。

梅建平教授的研究涉及了艺术品价格变动的机理。他的研究团队跟踪了从1982年开始,《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全世界400个最富有者财富增长幅度。随着他们财富的增长,对艺术品的需求程度也随之增长。随着需求曲线的向上移动,价格必然上升。同时,每年都会有大量著名艺术品被捐赠到博物馆里面,实际上供给的曲线却在向减少的方向移动,财富增长的速度加上艺术品贡献到博物馆的速度,与艺术品长期投资的回报非常接近,同时与其价格上涨的幅度也很接近。

在我们这里,购买艺术品还要多考虑一个因素——赝品。“股票要买便宜的,艺术品要买贵的。”当年的法人股大王,后来转型为艺术品投资的刘益谦收藏艺术品奉行的是与股市完全不同的信条。但本质上却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当下的拍卖行“拍假”,藏家“假拍”,靠拍卖行和行家来“掌眼”不可靠,只有靠价位,购得顶级的拍品,才能避免买到假货的风险。而避险的需求又成了天价艺术品的加价因素,进一步推高了价格。这点和海外市场完全两样,据梅建平的研究,海外的艺术品,升值最快的并非顶级品,购买中低端价格艺术品,获得的回报率常常高于购买最贵的名画的回报。

“开门”于是变得尤其重要。所谓“开门”就是出版、著录和展览。判断艺术品真伪,靠出版著录或经名人收藏、名人鉴定、名人题跋,能够极大增加保真度,拍卖价格自然远高于存在争议的作品。市场上,出版过的东西和没有出版过的东西,价格相差会很大。一张画有没有被名家收藏可能对它价格的影响会在2~3倍,这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流传有序”的重要。越是高价位书画,著录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全国八大公司2009年成交的书画中超百万元的有770件,其中有著录的是513件,占66.5%。超千万元的61件,有著录的55件,占90%。超5000万元的11件、超亿元的4件,都有著录。2010年春季拍卖会四大公司4件超过亿元的作品和7件超过5000万元的作品都是经多次著录的。

于是,那些存世量稀少,处于金字塔顶端的艺术品,被日渐膨胀的财富追逐着,成就了拍卖市场上的奇观。而每一次拍卖,每一次“著录”,又为拍品增加了价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文 / 邢海洋) 藏品拿烟斗的男孩毕加索因素艺术品亿元徐悲鸿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