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垮股市的IPO稻草
作者:邢海洋2010年,目光所及,所有的东西都在涨——商品、人工、服务费用,唯有股市不涨。或许,这正应验了通胀无牛市的道理。但在海外,无论东盟国家,还是“金砖国”,一大半的通胀率超过我们,增速却不及。解释全球第二的跌幅,只能另寻答案。最容易联想到的线索是,A股市场的融资额世界第一。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显示,2010年前11个月,全球各地共有1199宗IPO,共筹集2553亿美元。大中华区共有442宗IPO,占全球约37%,集资额为1179亿美元,占全球约46%,两者皆位居全球首位。其中深交所IPO总数达到188宗,占到全球总数的24%,成为全球IPO总数最多的证券交易所。虽则单个交易所来看,香港联交所以513亿美元成为世界上融资额最高的交易所,内地两市相加,仍超出一截。据Wind数据,截至2010年12月28日,A股IPO募集4758亿元,首发数量高达349家,超过2007至2009年三年发行数量之和,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而在上一次大牛市,即使有了中石油、建行那样的巨无霸,2007年IPO融资额也仅为4470亿元。
屈指算来,除了华为那样的特立独行者,国内凡有些知名度的大企业均已经上市。至少农行的上市为四大国有银行的转制画上句号,此后再难找到一次募集上千亿元的IPO。没有企业巨舰来“圈钱”,仅凭中小企业,A股居然争得了全球第一,还是令人吃惊。往往,一家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相对于规模,募资上10亿已经很多。上交所上市一家大企业,相当于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几家乃至几十家小企业。可凭借着庞大的数量,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深交所融资额超过了上交所,靠“人海战术”创造了奇迹。实际上,2010年IPO的350家中,创业板为110家,中小板达200家,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发行数量占到整个发行量的90%。新股发行重启之后,特别是创业板开闸后,中小项目已经主导了IPO市场。
企业公开上市获得了很多机会,但是,成本与收益往往是相伴而行的,上市需要支付给中介机构费用,维持上市地位、遵循上市公司规则等等,均需不菲成本。企业自改制到发行上市过程中,包括中介机构费用、发行费与交易所费用和推广辅助费用等成本,对大盘股,成本还有可能控制在融资额的1%以内,小盘股则可能是一笔天价。2010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184家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高达4%。可这些只挡住了几百家去美国柜台市场借壳的企业,仍有大量的企业热衷于国内的中小板、创业板。
创业板的“开闸”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中小企业上市激增,此前,市场积累下大批上市无门,又有了市场基础和规模的企业。但另一组数字揭示的才是企业上市的原动力:2010年,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58.33倍,创了历史,而上轮大牛市2007年不到30倍。同时,市场上“天价”IPO不断涌现,2010年5月上市的海普瑞发行价148元,12月上市的汤臣倍健发行价为110元。据Wind资讯不完全统计,2010年上市的340多只新股中,持股市值上亿元的个人股东高达824位,且主要集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相当于平均每只新股上市就有2.4位亿万富翁产生。而券商获得的上市费用也创了新高,达195亿元,2007年为89亿元。从一串闪亮的数字中不难得出结论:一个IPO利益链正在急速膨胀。而生态链的基础端,正是“负利率”挤压出的几万亿元“打新”活期存款,再向上,则是二级市场上不得不高价买入的股民。新股上市价格既高,二级市场自然难有表现。而围绕新股的利益链,又侵夺了主板资金,造成整个市场的一蹶不振。
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无疑是中小板天价发行的催化剂。这个“半拉子”工程,发行价交予市场,可发行权限还在证监会,由发审委代股民决定买什么,不能买什么。结果是,新股流量控制下,只能是价高者得。有人或许会说,若拧开闸门,自由上市,市场岂不一下子崩溃?其实不然,“同股同权”的股改乃20年股市历史上最具冲击力的“休克疗法”,虽短期重创了市场,却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催生了一段大牛市。而现在,据深交所的公开表态,目前在审核部门排队的就有300多家公司,处于保荐机构辅导期的有500多家公司,再加上各地储备的一些上市资源,不完全统计还有1000家左右。正如当年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巨大震慑,这千家“抢钱”待上市公司,足以令投资者裹足不前。
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还有失效的时候,何况一个先天缺陷的市场。或许,市场的下一个攻坚目标,应靶定IPO的注册制上。■(文 / 邢海洋) 股市IPO稻草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