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开盒”,警惕“第二人生”的罪恶
作者: 崔传刚近日,一个13岁女孩“开盒”他人隐私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一名孕妇仅因为对某明星发表了不同意见,便被这个未成年人通过非法手段曝光隐私信息,并遭受了无情的网络暴力。
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难对“开盒”行为的破坏性产生足够认知。有些孩子把“开盒”当成猎奇和满足窥探欲的游戏,对这种行为的伦理后果毫无感知。有的甚至把社交账号当成“第二人生”,把网络空间当成法外之地。
近年来饭圈文化的畸形发展更是加剧了这种认知错位。有些青少年形成了极端化的“站队思维”,完全被情绪控制,不仅失去理性,价值观也逐渐扭曲,甚至把网络暴力当成打击“对手”的武器。青少年的网络模仿症也令人担忧。未成年人在网络上接触到暴力、不良信息后,不仅难以分析和屏蔽,反而可能效仿,以此追求群体归属感,甚至将其视为一种个人“能力”的体现。
科技进步不可避免地让网络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但“开盒”行为的日益年轻化也在提醒我们,引导青少年遵守网络规范,已刻不容缓。
完善和强化法律规制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虽然对网络暴力建立了一定的法律约束,但由于网络环境日新月异,还需不断细化和更新。“开盒”事件就提醒我们,除了对成年人的网络暴力严加追责,也应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律教育和惩戒,让这些孩子意识到法律的严肃性。
家庭和学校则应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失范,往往与家庭教育存在结构性缺陷有关系。许多家庭将网络素养教育粗暴地理解为“防游戏沉迷”,却忽视了对数字伦理、网络公民责任的培养。因此,父母要与孩子悉心沟通,多关注他们在网络世界中的活动和心理状态。学校则要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以进一步帮助青少年理解网络行为的现实影响。
此次“开盒”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暴力的罪恶和未成年人所面临的潜在数字危机,同时也强化了网络空间需要治理的共识。只有通过构建一个法律、道德、社会和教育协同的生态系统,我们才能实现对网络暴力的彻底遏制,培养出合格的数字公民。
编辑 田亮 / 美编 苑立荣 / 编审 张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