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人物2025年第7期

环球人物

环球人物2025年第7期

半月刊 时政综合

简介

《环球人物》通过依托国内外强大采编团队,广泛报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高端人物事件,突出全球视野的视角。透过社会的各色人物解读当今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经济、政治领域是不可获取的刊物。

目录

外刊摘要 | “勉为其难”的“众筹”

英国《理财周刊》 如果在几周前,你告诉一个欧洲人,美国在军事上靠不住,他可能会觉得你在杞人忧天。可现如今,这却是欧洲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特朗普眼中,欧洲安全问题并不重要。美国不愿再为欧洲安全买单,欧洲国家不得已在防务问题上紧急“众筹”。然而...

言论 | 渥太华“跨国护毒”,贼喊捉贼

任彦 中国司法机关日前依法对4名加拿大籍毒贩执行死刑。就在大家拍手称快之时,加拿大外交部长乔利却声称此举“违反人类尊严”。按照常理,乔利本应为本国毒贩祸害世界而感到耻辱,怎么能理直气壮地为其站台撑腰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条,凡...

言论 | 随意“开盒”,警惕“第二人生”的罪恶

崔传刚 近日,一个13岁女孩“开盒”他人隐私一事引发广泛关注。一名孕妇仅因为对某明星发表了不同意见,便被这个未成年人通过非法手段曝光隐私信息,并遭受了无情的网络暴力。 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难对“开盒”行为的破坏性产生足够认知。有些...

特别报道 | 被围猎的韩国女星

照片中的少女微微翘起嘴唇,右手抚摸着下颚,面无表情地望着前方。 这是一张摆放在灵堂的照片。死者叫金赛纶,是一名韩国演员。当地时间2月16日下午4时54分,她被发现死于首尔的家中。虽然警方尚未公布金赛纶的具体死因,但她的离去随即引发了公众对韩...

封面人物 | 我的外婆林徽因:仗义的、爱美的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中的西康雅安高颐阙手绘稿。该书是在林徽因协助下完成的。 林徽因的外孙女于葵有个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一次,她去给外祖母扫墓,碰到了一名负责打扫墓园卫生的老先生。老先生对她说:“墓园里这儿总是热闹,老有人来。”那天,于葵...

封面人物 | 看见"窗子以外"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在北平北总布胡同3号院的家中。(于葵供图) 云南镇南县(今南华县)马鞍山民居手绘稿。2021年12月,“中华营造·梁思成、林徽因”文献展在武汉展出,这是展出的文献手稿。 林徽因位于八宝山的墓地,是梁思成亲自...

封面人物 | 建筑学的大先生

1950年,林徽因(前)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教师在系馆。(于葵供图) 林徽因、刘致平的北海静心斋手绘稿。 “应该就是这里了。”24岁的吴良镛停在斜顶房子前,认了认门牌,“新林路8号,没错!” 这是1946年秋天。大概3个月前,梁思成把吴良镛邀到...

封面人物 | ​在梁架上寻找中国

1936年,林徽因在山东测绘兴隆寺塔。 1946年夏秋之际的一天,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分乘两辆三轮车,一前一后,飞驰在北平的大街上。当母女二人经过北海团城,从西向东过一座桥时,林徽因突然向前方的女儿大喊:“梁再冰回头看!” 梁再冰闻声回头,刹...

封面人物 | 当梁林成为传奇

1927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校 梁思成的佛光寺大殿手绘稿,林徽因参与了佛光寺大殿的测绘工作。 “外婆去世后,外公提起20年不曾写生的画笔,去颐和园谐趣园作画。”于葵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说,谐趣园中的荷、曲廊、垂柳全都见...

图说世情 | 土著聚会

一名女性土著肩扛一只大公鸡,与其他土著合影留念。 一名土著戴面具参加表演。 一名土著首领在仪式上随音乐歌唱。 智利 · 奥希金斯大区 当地时间3月23日,在智利奥希金斯大区,来自五大洲22个土著社区的首领完成了为期46天的全球朝圣...

图说世情 | “最长午餐”

“世界最长午餐”的餐桌在国王公园有序排列,人们在公园欣赏风景,享用美食。 公园入口摆放着“世界最长午餐”的欢迎牌。 人们边品尝美食边相互交谈。 澳大利亚 · 墨尔本 当地时间3月21日,澳大利亚一年一度的“墨尔本美食美酒节”拉开帷...

图说世情 | “花漾走廊”

3月23日,北京居庸关长城脚下山桃花盛开,一列列车在花海中驶过,仿佛“开往春天的列车”。(雷声 / 摄) 3月25日,武汉大学樱花进入盛放期,雪白的花瓣挂满枝头,吸引外国游客前来打卡拍照。 3月26日,贵州龙里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郁金香迎...

时政 | “老江湖”埃尔多安的新棋局

当地时间2025年3月24日,土耳其安卡拉,埃尔多安在内阁会议结束后发表声明。 当地时间3月19日清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长埃克雷姆·伊马姆奥卢正在家中与妻子迪莱克和13岁的女儿吃饭。家门外,突然到来的防暴警察和多辆警车打破了街道...

时政 | “美中关系像晃动的钟摆”

近日,罗伯特·佐利克出版新书《论美国》中文版。 连线采访罗伯特·佐利克是在美国东部时间的清晨时分。“我通常在这个时间读报。”这位曾在美国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准时出现在《环球人物》记者的电脑屏幕上。 佐利克依旧清瘦,留着标志...

时政 | 打破“天花板”,“飞鱼”当主席

当地时间2025年3月20日,希腊纳瓦里诺海岸,柯丝蒂·考文垂在国际奥委会第144次全会上。 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一个小时后,柯丝蒂·考文垂接受了媒体采访。 刚走进采访间时,她还神情严肃。紧接着,她的目光触及台下人群,嘴角...

科技 | 港城大校长,满世界“三顾茅庐”

梅彦昌 阳春三月,《环球人物》记者在北京的一家酒店里见到了梅彦昌。他从香港远道而来,参加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法律学院举办的论坛活动及校友联络处举办的华北校友晚宴。 自从2023年就任港城大校长以来,梅彦昌马不停蹄,与内地诸多高校合...

财经 | 彭凡,在大西北玩转3D打印

彭凡 一台台5米多高、数十吨重的3D打印机整齐排列在共享集团的智能工厂车间里,一个移动机器人平台穿梭于各台打印机之间,接送已经完成打印任务的工作箱。与其他铸造车间不同,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也没有粉尘。 很难想象,世界首座万吨级铸造3D打印...

财经 | 亚洲首富家族,靠“偷听”发家

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后排右二)与家人合影。 聚光灯下,6层精致蛋糕如金色圣殿。蛋糕顶层,2只小象裹着金箔,长鼻卷起的心形铜牌上,“结婚周年快乐”字样闪闪发光。这是安巴尼家族现任掌门人穆克什·安巴尼与妻子妮塔结婚40周...

社会 | 荷兰教授“东游记”

奥雷·伯曼在深圳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李璐璐 / 摄 ) 自行车重18公斤,随身行李重45公斤,路途10756公里,途经18个国家,参观500个历史古迹……2024年2月1日,年逾六旬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

社会 | 银发“短剧王”,人生再开机

袁吉衣 采访前一天,年过七旬的袁吉衣又熬夜加班了。按照通告单,他本应于前一天上午开始拍摄,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在片场等了12个小时,等拍完已是凌晨1点多。 休息几个小时后,袁吉衣神采奕奕地坐到镜头前,不好意思地给《环球人物》记者“打预防针...

人民文·娱 | 熊培云谈谈马斯克与苏东坡

熊培云 熊培云的著作《重新发现社会》《未来的雨都已落在未来》《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三段论与红磨坊》。 作家熊培云最近一直待在老家——江西九江的一个村子里,观察田野里的油菜花,在山岗上听德沃夏克,和邻居拉家常……远离城市和...

人民文·娱 | 王宝强,人生如棋

2025年3月21日,王宝强在北京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 演员王宝强整个身体陷进影厅第二排的沙发里,看起来有些疲惫。在他身后,新剧《棋士》的巨幅海报十分显眼,10多年没参演过电视剧了,他选择用这部罪案剧回归荧...

人民文·娱 | 施夏明:牡丹亭外,青春无边

施夏明在《牡丹亭》里扮演柳梦梅 “青春版《牡丹亭》,20多年演出500多场,收获观众百万,无数年轻人被‘圈粉’……” 202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守正创新让传统戏...

专栏 | 黑人孤儿成为“联合国先生”

拉尔夫·邦奇(1904年—1971年) 在联合国总部大楼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特殊的照片,上面是一位黑人外交官,目光平和而坚定,他就是被称为“联合国先生”和“和平缔造者”的拉尔夫·邦奇。 邦奇一生致力于和平事业,多次调...

专栏 | 27岁八路军团长,血拼日军

陈锦秀。(AI修复照)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以己之躯筑血肉之墙。 1938年3月,毛泽东发表讲话指出,抗战以来已有几十万人为执行神圣任务而光荣牺牲,“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祺、姜玉贞、陈锦秀、李桂丹、...

专栏 | 十分春色近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逢清明,这首广为流传的佳作便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其清新的笔调中流动着深婉的惆怅,淡淡的忧伤中又饱含着勃勃的生机,形象地概括了中华民族赋予清明时节的微妙而复杂的意蕴。 ...

专栏 | 褚遂良,“瘦硬”为美

褚遂良。 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感叹,再也没有像虞世南这样的行家和他一起探讨书法了。这时,魏征推荐说,还有褚遂良啊,褚遂良下笔刚劲有力,很得王羲之书法的精髓。太宗一听,当天就召令褚遂良侍书。 褚遂良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他...

专栏 | 枕边“刺客”,你遭遇过吗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被表面的甜蜜与承诺迷惑,却忽视了潜藏在伴侣性格深处的“刺客”——隐蔽人格。 这类人格往往披着“正常”的外衣,通过操纵、暴力、精神打压等手段破坏关系,甚至让受害者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其破坏性之所以隐蔽是因为它往往以“爱”为...

专栏 | “刀枪不入”

张昭潜 清末史学家张昭潜13岁丧父,后跟随叔父读书。因家庭变故,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的语言或行为别有用意。于是,他像一只刺猬,时刻竖起身上的尖刺,小心防备每一个靠近的人。 一天,张昭潜坐在园子里读书,一名少年走过来打招呼。看得...

专栏 | 写给木匠的贺信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19世纪50年代,沃尔特·惠特曼还是一名木匠兼印刷工。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本诗集《草叶集》,但他没什么名气,诗也写得“不入流”——抛弃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模式,结果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惠特...

专栏 | 李苦禅放哨

李苦禅 1930年,李苦禅受聘来到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担任美术系教授,月薪300块大洋。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思考,他将其分为3份:一份留作自用,一份补贴家用,最后一份用来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学生。 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激起全国学生的救国热...

专栏 | 不及格的“学霸”

雪莱·卡根 乔伊斯是典型的“学霸”,智商极高且异常勤奋,拥有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双博士学位,拿过众多奖项。在学术生涯里,他从不知道“挂科”为何滋味。 毕业后,乔伊斯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对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专栏 | 为了睡着,年轻人比上班还拼?

怎么也没想到,这届年轻人不光拼工作,连睡个觉都得拼…… 周一凌晨1点,翻来覆去在床上“烙饼”的我已不知第几次打开了手机。“明儿我要是没到公司,你帮我请个假。”我给同事小陆发了条信息。手机还没锁屏,回复就来了:“你也睡不着啊?”我问:“你试过...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