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大校长,满世界“三顾茅庐”
作者: 尹洁阳春三月,《环球人物》记者在北京的一家酒店里见到了梅彦昌。他从香港远道而来,参加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法律学院举办的论坛活动及校友联络处举办的华北校友晚宴。
自从2023年就任港城大校长以来,梅彦昌马不停蹄,与内地诸多高校合作交流。提到在内地的见闻和感受,他总是相当雀跃:“变化太大了,太大了。”
“香港需要初创公司”
梅彦昌第一次到中国内地是1988年,去的第一个城市是上海。“当时南京路上只有自行车,人们的生活条件很差。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中国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找不出第二个。”
正因如此,2023年,当他正式履职港城大校长时,心情是激动的。“香港背后是广阔的内地,人才多、资源多、发展机会多,我觉得可以大有作为。”
当时,梅彦昌已经在新加坡学术界拥有了很高声望。他既是大学教授,也是发明家,主攻领域是将高性能生物材料应用到医学器材上。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他获得近130项原创专利,其中一项是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心血管支架。他还成立了几家衍生公司,他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纳米结构技术传递药物,以治疗因青光眼可能导致的失明,并因此获得了2014年新加坡总统科技奖。
“2004年刚担任(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时,整个学院的教师人数不到40名。我对大家说,10年后,我们要在专业领域成为世界排名前十的学院。大家都以为我疯了。10年后,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我们学院排在材料专业榜的第八名。其实我没有特别的本领,就是把精力花在吸引人才上。”
为提升师资水平,梅彦昌每年到世界各地高校“挖人”。除提供优厚待遇外,他还给予人才充分的尊重,经常“三顾茅庐”。这种理念和作风被他带到了港城大。
“我入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同事们说,我们不要做第二个香港大学,也不要做第二个香港中文大学,而要做香港城市大学第一。”他不断加强港城大与各地高校的合作交流,成立了“城大青岛创新中心”,又在广州南沙设立了“联合研究实验室”等,并全力推进港城大(东莞)的建设和发展,使其在2024年9月正式落成启用。“港城大(东莞)的教学标准与香港本部是一样的,我们既吸引内地优秀学子来就读,也鼓励香港学子赴内地交流学习。希望在未来5到10年里,港城大帮助培养出更多科学家。”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在梅彦昌的推动下,港城大于2024年10月成立了香港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院。在他看来,香港需要科创产业,希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香港需要初创公司,即使大部分可能失败,但少数成功者将为香港本地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和高薪工作,也会吸引内地人才加盟。”

不赞同“兴趣决定论”
梅彦昌祖籍广东,出生于新加坡。“我父亲年轻时从广东台山来到新加坡谋生,二战期间和我母亲结婚。结婚那天晚上,日本人在新加坡投下了炸弹,结果前来庆祝的亲友都被吓跑了。”梅彦昌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婚后,梅彦昌的父母生了11个孩子,他排行第九。“我们那时是非常穷的,只有一间小小的屋子,床上睡不下,就在地上睡。”
忙于生计的父母无暇顾及每一个孩子。有一次,梅彦昌突发奇想,决定“离家出走”,想看看父母多久能发现自己不见了。他在外面待了两三天,饿得受不了又自己回了家,结果发现父母从头到尾都没注意到这件事。
虽然没有人管梅彦昌的学习,他却自己找到了乐趣。十三四岁时,图书馆成了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什么书我都读,也不是为了考试,就是感兴趣。”拿到第一个玩具时,他就把它拆开,研究里面的构造。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一直延续至今。他常对学生说,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学习的意义是探求“为什么”,“受教育和拿文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尽管认为兴趣很重要,但梅彦昌并不赞同“兴趣决定论”。“孩子们经常说,我喜欢这门课,我不喜欢那门课。其实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一门课的价值。有时候,他们只是因为喜欢或不喜欢某一门课的老师,便可能轻易地产生兴趣或失去兴趣。”
在梅彦昌看来,兴趣是完全可以后天培养的,所以不必过早决定未来的方向,更不必因为老师的某一句话失去自信。他读高中时,问过物理老师一个超纲的问题,老师认为与考试无关,还骂他“蠢货”。“我当时很生气,但他骂他的,我学我的,考试时用成绩证明我不是蠢货。”
1977年,在新加坡服完兵役的梅彦昌,申请到去澳大利亚读本科的机会。在墨尔本的蒙纳士大学,梅彦昌度过了4年时光。为了赚生活费,他干过许多兼职,其中之一是出租车司机,为此他专门考了当地执照。
有一年冬天,他开车转了一个多小时才遇到3名外籍女士要打车。但她们拉开车门看到梅彦昌后,只说了一句“He is Chinese(他是中国人)”就走了。
“那时种族主义盛行,我是自卑的。”梅彦昌说,“刚到澳大利亚时,我在机场第一次遇到外籍服务员帮我拿行李,感到害怕,不敢让他拿,潜意识里觉得外籍不应该为亚洲人服务似的。”但4年之后,他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变得更有自信了。“我做了很多工作,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我发现亚洲人同样可以学得更快、做得更好,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
“他们总会回来的”
本科毕业后,梅彦昌回到新加坡继续深造,博士毕业后进入学术界和企业界发展。“作为新加坡人,我其实很羡慕香港,因为它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梅彦昌说,“设想一下,如果香港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全世界还会有这么多资本、人才来找它吗?香港的未来是与深圳、与大湾区、与内地连接在一起的。”
走遍世界后,梅彦昌对东西方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认为,中国最强大的地方就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种文化。美国则更像是一个国家概念,可能由于教育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美国人的全球视野各有不同,甚至有些美国人对本国以外的认知相对有限。”
梅彦昌是听着父母讲广东话长大的,但新加坡的教育环境以英语为主。长大后,他几十年没有讲过广东话,直到担任港城大校长后,才又重新拾了起来。
“在香港讲英语,大家最多是尊重我,但一讲广东话,马上就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哪怕我讲得磕磕绊绊,同事们、学生们也总是鼓励我。”梅彦昌笑道。
在他看来,大学的英文单词“University”中,包含了“universe”,即宇宙性、国际性。因此,他鼓励学生前往世界各地交流学习,也吸引外国学生来香港读书,既希望港城大更加国际化、多招收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也希望香港本地的学生走出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近日,英国知名教育研究机构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5年度“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榜单,港城大蝉联榜首。
“我鼓励年轻人环游世界,也不担心他们留在海外。如果他们足够聪明,他们总会回来的。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还有哪里比中国更安全、更有发展机会?我接触的很多西方人都觉得住在中国更好,觉得这里和平稳定、生活水平高。很多国家也已经意识到,是他们更需要中国,而不是相反。”
编辑/田亮 美编/徐雪梅 编审/张建魁
梅彦昌
1956年出生于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毕业,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工程师学院创始院士。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创新与企业),南洋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