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八路军团长,血拼日军

作者: 郭岭松

27岁八路军团长,血拼日军0
陈锦秀。(AI修复照)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以己之躯筑血肉之墙。

1938年3月,毛泽东发表讲话指出,抗战以来已有几十万人为执行神圣任务而光荣牺牲,“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祺、姜玉贞、陈锦秀、李桂丹、黄梅兴、姚子香、潘占魁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其中提到的陈锦秀是一位共产党员,也是第一位牺牲在抗战前线的八路军团长,牺牲时年仅27岁。

秘密信使

陈锦秀1911年生于河南省固始县一个贫困农家,小时候只读过几年私塾。19岁那年,他参加红军成为一名司号员,不久便当上班长。由于对敌斗争坚决、作战勇猛,他屡立战功,很快升任营长,并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2月,蒋介石纠集80多个团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围剿”,陈锦秀在战斗中负伤,隐蔽到老乡家养伤。为打破敌人“围剿”,红25军主力挺进皖西,与在那里战斗的红28军会师,红28军缩编为73师,并入红25军。

8月28日,中央派到鄂豫皖苏区工作的程子华到达鄂东北地区,传达中央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鄂豫皖省委委员、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当即写信给省委和军部,望其尽快赶回鄂东北,共同商议下一步行动计划。这封信事关鄂豫皖苏区红军的生死存亡,重要性不言而喻。

27岁八路军团长,血拼日军1
红25军与陕北红军在陕西延川永坪镇会师。

从鄂东北到皖西路途遥远,中间又有国民党军重兵把守,必须选一个政治上可靠、军事上过硬、机智灵活的人充当信使。刚刚伤愈的陈锦秀承担了此项重任。他乔装打扮成小商贩,走村过镇,一路跋山涉水,躲过国民党军严密盘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行程,终于在11月4日将信送到省委和军部。11日,鄂豫皖省委和红军主力与鄂东北道委会合。5天后,红25军开始长征。

1935年8月下旬,红25军在甘肃泾川四坡村一带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陈锦秀率全营战士死守不退,歼灭敌军一个团,胜利完成掩护任务。9月中旬,历经10个月苦战,红25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东征先锋

1935年9月1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组建,年仅24岁的陈锦秀因作战勇敢、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红75师223团团长。

蒋介石派东北军分三路向陕北、陕甘根据地进犯。红15军团决定以一部兵力包围甘泉县城,同时在劳山一带设伏歼敌。埋伏50多个小时后,红军终于等来“大鱼”,经过五六个小时激战,毙敌1000余人,俘敌3700余人。

劳山战役后,东北军急忙派兵进占榆林桥镇。红15军团决定趁敌人立足未稳,主动出击。陈锦秀团作为主攻部队,于10月24日晚发起进攻,迅速攻占榆林桥镇,拔掉了敌人楔入根据地的钉子。国民党当局极度恐慌,再度派兵“围剿”。11月20日,直罗镇战役打响。陈锦秀率团猛打猛冲,配合红军主力,3日内全歼国民党军109师,为这场战役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毛泽东评价,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共同签发《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红军主力即刻出发,奔赴山西,开通抗日前进道路,史称东征。因在直罗镇战役中表现强悍,陈锦秀带领223团承担了东征先头团的任务。他亲自挑选了一支由40余人组成的“渡河突击队”,队员都是战斗骨干,年龄在25岁上下,身强力壮、会游泳,几乎都是从鄂豫皖一路打到陕北的勇士。

2月20日晚,东征战役打响。陈锦秀一声令下,突击队分乘3艘木船向对岸驶去,登陆后迅速攻克制高点上的碉堡。而后,陈锦秀率全团主力渡河,巩固滩头阵地,掩护后续大部队陆续渡河,屡建功勋。两个月后,223团扩编为红73师,25岁的陈锦秀任师长。东征结束后,他调任红75师师长,又率部参加了西征。

苦战温塘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初,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15军团改编为115师344旅,下辖687团、688团,陈锦秀任688团团长。1个月后,他率部在陕西韩城东渡黄河,开赴前线,投身抗日洪流。

9月中旬,陈锦秀率部准备参加平型关战斗。24日大雨倾盆,山洪暴发。聂荣臻元帅后来回忆:“344旅走在后边,闯过去一个多团,另一部分被越来越险恶的山洪拦住。我看到有的战士急于过去被洪水冲走了,就同林彪商量,这个旅过来的一部分作预备队,没有过来的不再强渡,以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27岁八路军团长,血拼日军2
井陉煤矿。

未能赶上这场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次大捷,陈锦秀和全团上下憋着一股劲儿。这时,他们接到上级命令,向大营、沙河方向运动,要打掉日军的一个兵站。经过一夜激战,688团成功攻占敌兵站,歼灭大量日军。

1938年1月初,陈锦秀率团进入河北打击日军。这里的井陉煤矿是我国著名煤矿,抗战爆发后沦入敌手。为了打击日寇嚣张气焰,688团决定先从这里开刀。

陈锦秀首先派人和煤矿地下党取得联系,摸清敌人实力后,在腊月二十七日夜间,派两个连与当地地下党里应外合,发动突然袭击,消灭日军30余人,并破坏了自来水塔和各种机械设备,使整个矿区陷入瘫痪。在1938年春节到来前夕,这一胜仗极大振奋了士气。

日军遭到打击后,立刻从石家庄调兵增援,于1月20日兵分两路,企图合围344旅。陈锦秀亲率连以上干部到温塘周围勘察地形,布置作战方案。得知日军已出动的消息后,广大指战员请求马上出击,陈锦秀却要求大家稍安勿躁。根据以前对日作战的经验,他认为:打日军和打国民党军不能采取同样的方式,红军的“三猛(猛打、猛冲、猛追)”战术要用到恰当的地方。眼下日军锋芒正盛,要等他们锐气消耗殆尽再打。于是,他派出若干小股部队,采取打了就跑的方针,不断阻击袭扰敌人。日军被搞得疲惫不堪。

入夜后,688团按照陈锦秀的部署进入预设阵地。次日上午八九点,日军进入伏击圈。陈锦秀一声令下,大批日军倒在八路军的枪口下。日军主力边打边退,占领附近一个村庄负隅顽抗。陈锦秀站在团指挥前沿,密切关注战斗进展,随时调整进攻方向。

下午1点左右,携带重炮的日寇援军逐渐逼近,向688团指挥所猛烈轰击,情况非常危急。据解放军少将赵炳安后来回忆,“我们转移到山腰部一个凸出的山头,陈团长正拿着望远镜观察敌人动态,一营营长刘国清等7人也在他周围。我看人多挤在一块儿目标太明显,便让警卫班长王景良带警卫班的人靠山下一点”。谁知,警卫班刚从山腰下来,一发炮弹就在陈锦秀身边爆炸了。时任通信参谋叶建民发现“团长身子歪倒了”,“我奋力从压身的石土中跃出,扑向团长,可我的手还未能触及到他时,就感到右胸部一热,我负重伤晕倒了”。

英雄团长陈锦秀、一营营长刘国清及其他几名战士壮烈殉国。陈锦秀的牺牲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为民族解放前仆后继、勇往直前。2014年9月,陈锦秀被列入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编辑 苏睿 / 美编 苑立荣 / 编审 张建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