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普通人
作者: metro1
我有个10岁的女儿,叫那那,普普通通,脾气还不太好。
她今年读小学五年级,无才艺,成绩中等。因为那那过于普通,开家长会时我们如果提前到达,和其他家长一起团团围着老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对话:“啊,你是那个谁的家长……”
3岁之前的那那,学会说话、走路的时间,跟别的孩子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她的精力非常旺盛,一睁眼就动个不停。她会爬之后,就满屋子到处爬,即使出门在外,也要爬个过瘾。
那那4岁时,我们从北京搬到了广西乡下。那里有足够宽阔的田野供她消耗精力:冬天我们去爬山,去散步;夏天她会在小溪里泡好几个小时,直到太阳落山。
在乡下,那那仍然是那个最普通的孩子。镇上的幼儿园举办讲故事比赛,那那的爸爸阿光给她选了一个叫《咕噜牛》的绘本故事,结果上了台,那那背得毫无感情,台下的评委面面相觑。漫长的10分钟过后,她终于讲完了,四周只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
上小学前,那那勉强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其他方面毫无进展。我妈甚至顾不上她学习表现不佳,因为她发现那那喜欢横着拿筷子,纠正不过来。“不会长大以后连筷子都不会拿吧?”我妈忧心忡忡地说。
2
那那上了小学,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一年级时,因为不会拼音,那那被罚抄写。她一边擦眼泪,一边用铅笔在作业本上歪歪扭扭地写着:ɑ、o、e……我们只好安慰她:“慢慢来,等熟悉了就好了。”
别的孩子开始上兴趣班,那那也去上。问她想学什么,她说想学跳舞。跳了一年,汇报演出没选上过一次。她又想学唱歌,就去声乐班学了一个假期,觉得没意思,改学电子琴。最后,连电子琴也不学了。
乐器学不动,那就好好运动吧。先给她报了一个羽毛球班。练了一段时间,我们问教练觉得那那怎么样。教练说:“羽毛球如果实在练不出来,专门练两年体能,也可以去试试区运动会。”
暑假,阿光叫那那起床去跑步练体能,那那又哭又闹,气得阿光又吼又叫,父女关系濒临破裂。
后来,又给她报了一个篮球班。教练批评她:“看见球就躲。”打比赛怎么能不抢球呢?我们和她一起看《灌篮高手》,看《绝杀慕尼黑》,悄悄观察她的反应。结果上课时她还是老样子,比赛时跟在别人后面,追着球跑。
3
三年级后,孩子之间的不同开始显现。有的孩子在才艺方面崭露头角,参加各种比赛;大胆的、能说会道的,有的当班干部,有的在公开课上发言。这些都没那那的份。
期末考试前,阿光问她:“这次考试有什么目标吗?”“比上学期多几分最好,”她说,“一样也行。”“万一没考好呢?”“没考好就没考好呗,最多哭一下,过一会儿就忘了呀。”
作为小孩,那那实在太忙了,常常忙到不肯睡觉。她早早醒来,趴在被窝里看小说。她最近在读艾琳·亨特的《猫武士》,有几十本,讲述的是不同猫族之间的故事。她有时也在电子阅读器上读尼尔·盖曼的小说,吃早饭时则抓紧时间听有声版《水浒传》。
她匆匆做完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就给我妈打电话,要一起去放鹅。那那喜欢放鹅。天气好的时候,她会花大半天时间,跟着鹅走很远的路,在河边和田野上驻足。
吃完午饭,她有时会跟我们去花园,摘树上的蜜橘吃,摘几片菜叶子喂猪,给自己移栽的花松松土。到了下午,往往有她的朋友找上门来。他们从屋里跑到屋外,从村前跑到村后,直到傍晚各自回家吃饭。
晚饭后那那也不停歇,她要和全家人挨个打乒乓球。打到8点,那那提醒我们,该全家一起看电影了。
4
寒假时我们路过县里的广场,看到风筝,那那也要。她选中一只“青灰色大鹰”。她从没放过风筝,看见别人拽着线跑,也跟着跑起来。一会儿朝前冲,一会儿倒退跑,一会儿绕圈,风忽大忽小,“大鹰”始终在离地面不高的空中盘旋。广场上,一个小小的身影在与风搏斗。
我和阿光在一旁看着,很快,旁边有个陪孩子玩球的男人走过去,对她说:“你不能逆风跑,应该……”那那没说话,板着脸。男人转向我们,说:“这样子风筝是放不起来的,我来教她……”说完去扯那那手里的风筝线。
那那躲了过去,对他怒目而视。我对他说:“谢谢您,请让她自己试试吧。”
这一天,她依然还是原来那个女孩,普普通通,无甚特别。但和她度过的每一天一样,她又是如此兴致勃勃地去生活,去享受她的童年。
我在30岁以后才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我没有创造出辉煌的成绩,无论在工作还是财富上,都太平凡。过了几年,我又意识到,我的女儿很可能也只是一个普通小孩。
我们都将作为普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我和阿光也越来越发现,这个孩子,似乎渐渐学会了和自己相处,她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我们等待她去体验、去探索,总有一天,她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成为自己生活的舵手。
(秋 天摘自微信公众号“三联生活周刊”,本刊节选,马明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