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理想,AI有吗

作者: 张凯

人类有理想,AI有吗0

1

与AI(人工智能)相比,人类竞争力的第一个来源:人类会犯错。你可能会问,犯错也会创造竞争力吗?当然。

在阿西莫夫的小说《光雕》中,主人公是一位艺术家,她具有超凡的艺术天分,在创作一种叫作“光雕”的艺术作品时,总是具有独特的灵感。这为她赢得了很多的人气,大家都羡慕她有这样的创作实力。一位科学家也很喜欢这种“光雕”艺术,但他总是没办法像艺术家一样创作出有美感的作品。

一天,科学家在艺术家的家里做客,偶然间发现艺术家的家里有一个机器仆人,这个机器仆人的程序设置上有一些小问题。科学家在未经艺术家允许的情况下,擅自修好了机器仆人的程序,让它又可以完美地运行。艺术家知道这件事情后,却大发雷霆。

原来,这个有问题的机器仆人在输出计算结果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错误,而正是这些错误,成就了艺术家眼中独特的美感。当这个错误的程序被修正时,它就变回了那个按部就班的机器仆人。艺术创新的灵感源泉也随之消亡了。

阿西莫夫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之所以信任AI,是因为AI掌握了强大的算法,可以完美地按照程序来处理问题而不会犯错。但在阿西莫夫的眼中,人会犯错误,而这些错误有时也可以创造出独特的价值。

小说中这个会犯错的机器仆人,其实就指代人类,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天真懵懂的孩子,虽然经常犯错,但也能创造出特别的事物。而经过科学家的“修正”,孩子不再犯错,但也不再独特了。

人类或许无法像机器人那样正确、完美地执行命令,但人类的伟大在于“犯错误”所带来的未知的无限可能。

2

人类竞争力的第二个来源:更强的判断力。在我们的认知中,AI有海量的数据做支撑,具备很强的判断力。但在某些方面,人类的判断力远远超过AI。

阿西莫夫的另一部小说《镜像》的主人公是一名侦探,他接到一个案子:

一位老教授和一名年轻学者,两个人都是数学家,一个已经是学界的泰斗,另一个还是学界的新秀。有一天,老教授灵感迸发,想到了一个数学上的新构想,迫不及待地想找人分享,正好遇到了这个年轻的学者。于是老教授怀着兴奋的心情把自己的构想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对方,双方讨论得非常开心。可到了第二天,年轻学者却声称那个构想是自己首创的,老教授剽窃了自己的智力成果。

麻烦的是,由于他们讨论的是复杂的纯数学理论,一般人根本听不懂,所以周围的路人哪怕听到了一点也不足以作为证据。在现场的除了两个当事人,就是跟在当事人身边的机器仆人。这些机器仆人看到了整个过程,也完全能够理解他们的主人在讨论什么,但两个机器仆人各执一词,为各自的主人辩护,它们的表述惊人地相似。

这个案子的双方,就像是彼此的镜像,这也是小说题目的由来。

当这个案子摆在侦探面前的时候,侦探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几乎瞬间就知道了谁才是撒谎的人。不但如此,他还设下计策,让撒谎者的机器仆人在不可调和的逻辑冲突中烧坏了计算机芯片。面对铁证,老教授承认了罪行。

为什么侦探可以在一瞬间就判断出结果呢?道理非常简单,因为老教授的表述违背了人之常情。

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老教授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去跟一个年纪轻轻的新秀一起讨论新的数学构想;相反,一个年轻学者,却有可能出于对大师的崇拜,第一时间把自己的构想跟老教授分享。

人类的大脑是经历几十亿年的漫长进化而形成的复杂系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经验形成了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在算法越发强势的今天,显得越发宝贵。所以,对于人性的洞察,正是AI难以胜任的领域。

3

人类竞争力的第三个来源:人类有理想。

小说《双百人》的主人公是一个AI机器人管家,这个管家在长期和人类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理想。它不愿意像其他机器人那样,每天按部就班地只为人类工作,而是想获得其他机器人都没有获得过的东西——人权。它希望自己能变成一个真正受人尊重的人类,并且能够被人类接受。

这个理想从一开始就很难实现,无论是人类社会的法律法规,还是基本的伦理道德,都很难赋予这个机器人管家以人权。

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机器人管家变得越来越执着,它决定用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方式来获得人类的认可。于是,它在艺术和科学等许多领域,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收获了许多粉丝。

但是,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贡献并没有让人类真正地打消疑虑而接受这个杰出的机器人。因为机器人和人类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这个差别像一道无形的天堑,阻挡了管家理想的实现。这个天堑叫作“寿命”。

人类注定要面对生老病死,而机器人则不然,它们的身体零件可以随时更换,只要没有被人为地破坏,就并不会衰老和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器人天然地具有长生不老的能力。也正是这个根本性的差别,让人类社会无法接纳机器人管家成为人类的一分子。

机器人管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给自己做了一个外科手术。这个手术会修改甚至损害机器人管家中枢系统的电子路径,让它也可以像人类那样衰老和死亡。在故事的结尾,人类社会终于接受机器人管家成为人类的一员——他不再是一个机器人,而是一个两百岁高龄的人。

最后,他实现了理想,在怀念自己曾经最喜欢的小主人的梦乡里,离开了人世。永恒的寿命看似是完美的,有限的寿命是不完美的。为什么一个完美的机器人,要去追求成为一个不完美的人类呢?因为这个机器人拥有了理想。

阿西莫夫笔下的这个机器人管家,原本只会按照写好的代码来完成指令,无论多么发达和先进,终究都只是工具。而拥有理想的机器人管家,却在追求人类认同的道路上,为整个社会做出了许多超越普通机器人的贡献。这恰恰是阿西莫夫在告诉我们,拥有理想的人,能够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以主人翁的精神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松万浦摘自机械工业出版社《认知的重建:“我是讲书人”第一辑》一书,Cyan Lin图)

上一篇: 意想不到的机会
下一篇: 好好虚度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