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核战争风险技术革新福祸相倚

抑制核战争风险技术革新福祸相倚0
美国的“末日飞机”E-4B空中指挥机,由波音747-200B飞机改装而成,系“空军一号”姊妹机,在核战争或国家紧急状态时充当核空中指挥中心。2022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访问韩国时,这架飞机被部署到日本冲绳嘉手纳基地,分析人士称“美国暴露E-4B航迹非常罕见”。

李彬:在当前人工智能、无人作战等新技术不断渗透进战争操作甚至决策的情况下,核战争的风险到底是会受到抑制还是将明显上升,非常值得关注和讨论。也许人类能够达成一致,不会使用人工智能来指挥核武器的使用,但实际上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正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应用于各行各业,我们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或者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使用了人工智能。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以人类无法察觉的方式启动核战争准备程序,后续的发展很可能偏离人类设置核议程的初衷,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风险。

郭晓兵:人工智能的速度优势可能压缩外交调解空间,留给领导人进行决策的时间也就比以前更短,压力更大。而且,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进攻和防御的界限也在变得模糊,比如在网络领域,美国就提出要“向前防御”“持续作战”,这与开展预防性进攻有什么区别?边界在哪里,不是一个能说得清楚的问题。

不仅如此,网络与导弹、核指挥控制系统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进行“向前防御”很可能会触发战争或冲突的核升级。2018年的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就已做出调整,强调美国如果遭到重大网络或太空攻击,可能会使用核武器予以报复。拜登时期,2022年的《核态势评估》报告坚持了这个标准。特朗普第二任期,在此方面肯定不会重新抬高门槛,将会维持较低的核门槛,甚至把门槛降得更低。也就是说,发生在网络或太空领域的冲突有可能因为美国的政策边界模糊而蔓延到核领域,从而导致核冲突。

当然,现在国际上的相关讨论也比较多,不少军控专家提出不应只看到消极面,也要看到积极面,比如人工智能对来袭目标的识别可以更准确,从而减少误判风险,进而减少误用核武器的风险。技术发展的洪流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关键在于人类如何确保其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罗曦:颠覆性的新兴技术对于全球战略稳定必然产生强大影响,目前看,削弱战略稳定性的因素要远远多于提升战略稳定性的因素。无论是高超音速武器问世、网络攻防能力发展还是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国家之间的攻防平衡,也必然影响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关系。当前形势下,应当有更多大国主动站出来,推动新兴技术领域的军备控制,维护全球战略稳定。

刘冲:大国之间之所以能达成战略稳定,是因为都具备足够的二次摧毁能力,也就是如果一方遭受另一方的核打击,在第一波攻击中幸存的核武器在数量上能够保证发起第二波报复性核打击,这就使核大国对发动核打击持极其谨慎的态度,也就形成了战略稳定,本质上是基于对彼此之间核态势核能力的清醒认知。军事智能化的发展可能会改变战争的基本逻辑。当战场态势有利于进攻方时,进攻方完全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和协调下,以很短时间、较低成本摧毁对手所有的报复性常规力量。如果真发生这样的情况,战略稳定的基本逻辑就不存在了,被打击一方的决策链条被极限压缩,将有更多动力和理由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技术变革对核战争风险是“加速器”“放大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2024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秘鲁利马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所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中有一条是,“两国元首确认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应维持由人类控制核武器使用的决定”,向国际社会发出了重要信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