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长田:光线之外
作者: 孙锋锅盖头,鱼尾灰衬衫里面套着一件雪白T恤衫,在北京电影学院影视金融班教室头顶荧光灯的俯视下,双眼显得有点深陷。和我们12年前面对面相比,58岁的他独缺一副当年的掐丝眼镜。
这是2023年的4月,北京温柔如油画。王长田站在讲台上,“寄托”了一个比希望光线传媒当年上映超过10部片子更大的期望:“2024年,看看有没有可能带动中国的电影票房进入70亿时代。”
他期望的这部里程碑的片子,名字叫《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
2025年1月29日正式上映,10天6小时6分后,片子破70亿元票房。今天(2025年3月17日),《哪吒2》全球总票房为151.29亿元,全球影史票房榜上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212亿元的《阿凡达》、202.99亿元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168.25亿元的《阿凡达:水之道》和164.23亿元的《泰坦尼克号》。今年他也刚好满60岁。
票房和年龄一样,固然不能说明一切。7个交易日录得5个“20cm”涨停,股价涨近200%,也只是环视的聚光灯在焦点内投过来的热度。“焦内”的王长田,是“影视院线股王”,是“票房救世主”,是“中国电影的希望”。
焦点之外呢?
王长田说自己像骆驼。成为股王之前,光线传媒有长达近10年的股价低迷。《哪吒2》爆火的背景布上,也曾贴满对光线传媒“烂片”的差评。他说自己是骆驼,“就像我们企业赚了钱,好好存着,变成公司的现金流。当日子不好过的时候,仍然还有脂肪储存在那,可以保证生存。”
可是中国影视行业曾被认为是接天无垠的草原啊。万马昂首啸西风的时候,谁会傻到甘心做低头的骆驼。
“我们没有政治背景,资本也并不雄厚,一直有人说我们这样的公司将注定给别人打工,也有人说我们势单力薄,走不了多远。甚至在我们的主营业务利润已经成为行业最高的此刻,我们的估值仍然低于行业平均市盈率8倍。”
—所以,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指马为驼”。

现如今,像是马儿们熬成了走马灯,骆驼却熬成了千里马。不,虽距离王长田期望的“103年后还能存在”的伟大公司,还差76年,也不知道《哪吒》会续到第几部,但他说他会一如既往地做“这个行业里最勤奋最抠门的老板”。那样的话,骆驼永远是骆驼。
骆驼喜欢沙漠吗?
14年前,我们在光线传媒创业板上市的第二天见到了王长田。当时,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光线传媒股价正在逆势攀升。
我们当时说,光线上市,是王长田一个公开的梦。
2007年,王长田采用换股、对赌的形式,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华友控股集团合并曲线上市。彼时,光线传媒作为国内领先的娱乐内容制作公司,虽然在电视节目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电视节目增长瓶颈(如《娱乐现场》收视停滞)、新媒体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的境况。
借壳上市既能规避IPO门槛,又可借助华友的无线渠道拓展分发场景。双方合并被业界称为“中国版时代华纳的雏形”。
结果“梦”真的只是一个“梦”。合并不久后,市场预期错位、利益分配失衡、战略路径分化等问题接踵而至,最终导致对赌失败,上市梦破灭。
王长田不得不继续隐忍,等待时机。
直到2011年,王长田才终于能够长舒一口气。光线传媒的市值达到了81.1亿元,王长田个人持股身家也达到了43亿元,光线传媒与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并称为“影视三驾马车”,这都是他隐忍4年生命力的小小“膨胀”。
大约5 500万年前,骆驼从北美洲迁徙至欧亚大陆。在与其他有蹄类动物(如马、鹿)的竞争中,骆驼逐渐被排挤到食物贫瘠的荒漠地带。为了生存,骆驼发展出了适应干旱环境的特殊生理结构,而非迁移到食物丰富的地区。这种在逆境中坚持、靠内生动力穿越周期的精神,正是王长田所崇尚的。
王长田并非不喜欢更简单的曲线上市,也并非不喜欢按部就班地赚钱。就像没有一头骆驼天生喜欢沙漠。
1998年王长田下海经商时,电视台显露出制播分离苗头,节目内容供不应求。他拿10万元成立了“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靠写策划和拍专题片赚钱。
为了把片子卖出去,王长田免费将片子提供给电视台播放,以换取部分广告时间。凭借这种方式,他制作的《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娱乐人物周刊》等成了过硬的产品,当年就赚得盆满钵满。那个飘逸的“e”字牌标,不知道是当年多少少男少女梦中的“红蜻蜓”。
但很快,风向转变。2000年,有线、无线电视台合并形成区域垄断,电视台话语权增强,内容提供商的日子变得艰难起来。2005年,《娱乐现场》被调整出北京四套。
曾经风光无限的“民营电视四公子”—王长田、董朝晖、孙健君、陆兴东,分别率领的光线传媒、欢乐传媒、派格太合、唐龙国际,在两台合并的冲击下,有三家退出了舞台。王长田开始反思:“我还能做些什么,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彼时,电影已被纳入“文化产业”范畴,资本开始介入,票房超1亿元的“商业大片”出现。从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开始,大投入、大制作、明星云集的制片模式成为行业风潮。
王长田将目光转向电影行业。考虑到电影投资制作需要资金和经验积累,而这两方面都是自己的强项,于是他从油水少的电影发行切入,还能利用手头的营销渠道及媒介等资源。
2004年,光线影业成立,两年后发行了第一部影片《伤城》。虽然发行效果不错,但王长田很快意识到,仅停留在发行环节,附加值有限,难以在电影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于是,他开始思考进入电影行业中心的可能性。
毫无疑问,“中心”是利益的集中点,如同一个深邃的漩涡,密不透光。那里哪有“没有政治背景,资本也并不雄厚”的王长田的立锥之地。
从2007年开始,王长田尝试让光线在做线下活动的同时,由单一业务发展到集“节目制作和发行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活动公司”各功能于一体的整合营销公司。

“我们的模式其实有点像腾讯,他们原来所有的业务都是架构在QQ上,不断扩展,彼此粘连。光线则是依托电视网,进行内部资源的组合,想做什么事,没人找人,没项目找项目。”
他硬是在沙漠里找到了一汪支撑光线活下去的泉。
旧十年,救十年
上市后的资本增长,让王长田缓回了气,他一直埋怨的“政策的沙漠、资金的沙漠、人才的沙漠”,至少越过去了一片。
他有了投资商业大片的底气,却没有投资它的勇气。在当时,导演和演员是影响单部电影投资回报的关键因素。华谊艺人经纪业务中就有明星持股模式,以冯小刚、张纪中、黄晓明等持股较多。
这是一种类似于“包工头式”的模式:成立厂牌,绑定导演。这种模式最初是华谊先实行的,其中最大的厂牌就是冯小刚。因为冯小刚的一系列电影,华谊还以“非诚勿扰”为重要IP,建成了不少实景娱乐的基地。
然而,绑定一个已经有不少成名作的著名导演,除了交情,最现实的就是钱。为了加固与冯小刚的合作,2015年,华谊用10亿元高价收购了冯小刚公司70%的股权,换来了冯氏的5年对赌。
对于绑定艺人,王长田并不看好:“如果你的艺人不适合自己的影片,他一定要出演,怎么办?”反而是导演,每年上映百部影片,导演供不应求。而新人导演,如从演员转型的导演,这个区域还是蓝海。
—这虽是蓝海,却也如同沙漠。新人导演成本低,但启用生面孔意味着要赌未知的票房成绩。
怎么办?只有赌。
但赌的不是胆识,不是谨慎。王长田在办公室放了一张白板,写了几乎所有可能合作的导演。当徐峥拿着自创的剧本手舞足蹈地讲了近20分钟后,王长田拍板了投资。
要知道那时候的徐峥才刚刚转型,王长田看中了他的剧本。《泰囧》成为首部破10亿元票房的国产电影,也吹响了光线传媒逆袭的号角。2013年起,光线传媒与苏有朋等合作,借《致青春》等几部青春喜剧类型的爆款扶摇直上,并在 2014年凭31.39亿元总票房取代华谊,成为新“行业一哥”。
这里面有个有趣的现象王长田并没有明说。他找的是便宜的新导演,但没有说是生面孔。举个例子,徐峥演而优则导,王长田给了他这样一个机会。他的名气、野心,也对市场做了一定的票房背书。
赌靠的就是这种谋略。
其实当时王长田仍然没有想太清楚光线的核心模式,直到2023年过后,中间投了几个差强人意的新导演和新电影,他才逐渐意识到:“整个影视行业的基础建立在剧本之上,没有好的剧本一切免谈。如果没有好的剧本,千万不要因为任何因素,就匆忙开机,比如一个演员等不及了,一个导演等不及了,还包括今年没片子了,我得赶紧弄一个,这些都绝不可以。因为你做了就是赔,你不做还不会赔。所以,你可以一两年没有项目,但如果你只要有一个坏项目,可能就把公司的未来几年全赔进去。”

教训只有用时间买单。
就在光线传媒做影视投资如火如荼时,电影行业也在发生变革。从2013年开始,以百度、阿里、腾讯为首的互联网资本频繁“照顾”影视,从资本运作到业务合作开始深度参与。
互联网介入使明星片酬飙涨,影视公司水涨船高。2014年定位于影视投资方面的基金规模达400亿元,这一年总票房还不到300亿元。A股影视并购事件从2013年的个位数,增加到2015年的70多起。
有人说这个行业在洗钱。王长田没有明说,尽管为光线引入了股东阿里,但他始终坚持小成本投入。“我们比较专注,没有乱花钱,没有好高骛远,这么多年做的事情实际上非常少,一段时间就只做一件事。围绕这件事情为核心,在周边做适当的拓展,但是从不去做大规模的越界拓展,因为我们的人才与资金很难支撑。恰恰是这种选择,让我们的业务比较聚焦,在细分领域有可能有小拓展,但要说把公司做大,可能不是我们这个公司的使命。”
老路,新路
是这样吗?
王长田不否认他也曾有过千亿市值的憧憬,不过就像他后来说的,“实力不允许”。实力允许他做什么样的梦呢?
时光回溯到当年《音乐风云榜》创办之际,光线一时风头无两。记者们满天飞,频频出国采访,除了中央电视台,连省级电视台都难以想象的事情在光线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明星主动找上门,光线办公区被誉为明星出没最多的京城秀场。
2004年,第四届“百事音乐风云榜”揭晓前夕,光线负责音乐风云榜艺人统筹的负责人,将相关资料提交到了王长田的案头—一些歌星、唱片公司或隐或明地表达了谈奖、要奖的意图,否则将不参加颁奖礼。此前已经成功举办过3届的颁奖典礼,遭遇空前压力。
2004年2月16日,光线在北京举办了风云榜颁奖盛典的入围提名发布会,规模很大,各路电视及平面媒体纷纷前来,几大网站现场直播。有报纸评论说,这个颁奖提名发布,阵容都跟正式颁奖差不多了。
后来王长田自曝“黑幕”,揭露行业颁奖典礼中的潜规则。一连串动作,导致光线切断了要奖唱片公司的退路,也切断了自己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