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分钱,越赚钱

作者: 惠文

所谓“俗话”,一般是出现此类问题的多,被言中的更多。“分钱”,向来是企业的大难关。初创公司没钱分,于是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激励措施;成长中的企业不愿分,于是团队分崩离析;成熟和衰退期企业乱分,于是加速企业内斗和死亡。

赚钱是创立企业的重要目的之一,而分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股权设计、绩效管理、基本工资、KPI、OKR,方法无穷无尽,无非就是想方设法让钱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落入应该落入的口袋。

分钱的底层逻辑

分钱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企业分配机制的本质并非切割现有利润,而是通过价值前置化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企业分钱的底层逻辑,是分未来价值。

尤其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往往利润有限,甚至资产负债表状况不佳,想分利润而不可得。但企业要成长,怎么办?需要借助“未来的钱”转化为当下的投入,以此激励员工。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将企业收益与员工、合作伙伴的长期利益紧密绑定,使他们能够分享企业增值的红利。

既然分未来价值是分钱的底层逻辑,那么在“价值”上就要做两重设计:一是个人价值;二是企业价值。

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分钱最直接的作用是解决人性需求。基层员工追求短期安全感(工资+奖金),中层追求成长空间(晋升+绩效),高层追求事业归属感(股权+分红)。因此,分钱方式应根据角色需求进行分层设计:基层分薪资、中层分绩效、高层分股权、合伙人分增量。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分钱”要符合企业战略。分钱机制需与企业阶段匹配:初创期侧重生存(低底薪+高提成),成长期侧重扩张(绩效+期权),成熟期侧重稳定(分红+福利)。

分钱的艺术

企业经营之道,模式各异,而分钱的方式虽不能一概而论,但若能洞悉其底层逻辑与核心需求,一般就不会出错。

分钱的方式可大致按照四大部分进行设计:

1.基层员工

基层员工,作为企业的基石,他们或初入职场,或尚未在职责内取得显著成绩。对于这一群体而言,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提供生存保障。因此,设计分钱方式时,应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支撑:提供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底薪,以解决员工的安全感问题。

这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重要途径。

同时,对于基层员工,企业不仅要满足他们“生存”的显性需求,更要引导他们追求“成长”的隐性需求。

比如,许多电商公司或销售公司,会对客服设置“客户满意度奖金”,超出目标部分按比例奖励。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成长激励方式。并且,对于销售导向的企业来讲,强激励导向,是获取市场的重要竞争手段。强激励导向的销售激励核心是:销售岗位设置阶梯提成(如“低目标保底,高目标翻倍”),非销售岗位设置项目奖金。

工资+提成+福利,构成了为基层员工设计的分钱基本方程。

2.中层管理者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层管理者的工作需求更多地向自我实现阶段倾斜。针对这一特点,为他们设计的分钱基本公式是:绩效+晋升+分红。

绩效考核:设置可量化的KPI(如团队业绩、成本控制),达成后发放季度/年度奖金。

晋升通道:明确晋升标准(如带团队规模、业绩增长),晋升后享受更高分红比例。

虚拟股激励:对优秀中层发放虚拟股,享受部门或公司利润分红(不稀释实股)。

3.高层及合伙人

高层及合伙人,作为企业的领航者,他们需要与企业充分绑定,共同面对挑战与机遇。因此,为他们设计的分钱基本公式是:股权+增量分红。

股权绑定:根据贡献分配实股或期权,约定锁定期(如3—5年),确保长期投入。

增量分红:以企业利润增长为基准,超出目标部分按比例分配(如“利润增长30%后,超出部分的20%分给核心团队”)。

增量分红看似简单,却是很多创始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比如,我当时为某连锁企业设计的,将新店利润的50%分给店长团队,激发扩张动力。对他们的创始人来讲,好不容易把品牌做起来,现在正是“赚大钱”的时候,却要分一大笔钱出去,他心理上接受不了。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决定企业能不能健康、快速成长的关键。

舍得之间必须取得某种平衡。

最后,这位创始人还是被我说服了。一年内新店开了15家,店长迅速成长,新店也不需要创始人操心,店长们都当成了自己的生意。最后一核算,创始人获得的总利润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设想。他现在恨不得只拿30%的利润,已然转换成了投资人思维。

4.外部合作方

分钱的对象,要把外部合作方作为重点对象纳入进去。经营企业就是经营关系,关系的本质是利他和互助。所以在处理合作方这类外部关系的时候,基本原则就是分利换资源。

渠道分成:经销商按销售额阶梯返点(如100万元返5%,200万元返8%)。

资源入股:用股权换取供应链、客户资源(如供应商以低价供货换取企业股权)。

对于许多懂得舍得智慧的创业者而言,他们宁愿让合作方多拿一些利益,也要确保关系的和谐与稳固。因为企业形象、信誉等无形资产往往比有竞争力的产品更能赢得市场的认可与尊重。

分钱的四大原则

当老板们掌握了“分钱”的方法后,跃跃欲试,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发现分钱的四大原则。

许多创始人将分钱视为一种恩赐、荣誉,甚至秘密武器,错误地将其用作控制员工的手段。他们一方面吝啬于分享利益,将那些不愿接受不公平待遇的员工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又在内部实施厚此薄彼、权钱交易的做法,导致原本旨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分钱机制,反而成为了引发企业内部钩心斗角的新源泉。

这一点,在许多企业中连番上演。

分钱的首要原则是公平透明。规则清晰可量化,避免“大锅饭”或暗箱操作。例如:销售提成公示公开,团队奖金按贡献排名分配。

其次是动态调整原则。根据市场变化、企业阶段调整分钱比例。例如:特殊情况下降低底薪、提高业务提成比例。

再者是风险共担原则。高管和合伙人的收益与企业风险挂钩(如“低底薪+高分红”,亏损时承担连带责任)。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法律合规原则。股权分配需签署协议,避免纠纷;薪酬结构符合劳动法(如加班费、社保基数)。

除以上四大原则外,分钱还需要避免踩坑。比如,避免过度分钱:现金流不足时,优先保障企业生存(如用虚拟股代替现金分红)。防止失控:创始人需通过AB股、一致行动人协议保留决策权。文化先行:分钱机制需匹配企业文化(例如:狼性团队适合高提成,创新团队适合项目制分红)。

“分钱逻辑”本质是通过分配机制设计,把员工从“打工者”变成“创业者”。关键在于:分清楚钱、权、责,用未来的收益激励当下的行动,同时守住企业生存底线。最终实现“越分钱,越赚钱”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