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作者: 罗曲 龙倮贵

论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0

摘 要:彝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为了规范行为、促进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以及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留下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文献。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文献的精华,在“五个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境下,对当代彝族乡村振兴具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当代价值

一、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概况

彝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由于彝族历史上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所以各彝族支系或彝族居住区域几乎都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文献。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彝族的伦理道德文献极为丰富,从其版本的构成看,主要包括古彝文(以下简称彝文)木刻本和彝文传抄本两个部分。

(一)彝文木刻本伦理道德文献

目前发现的彝文木刻本伦理道德文献有《劝善经》[1]《教育经典》[2]《礼法经》[3]《做人之道》[4]等。其中的《劝善经》,是对《太上感应篇》的翻译,但翻译文本表现出浓郁的彝族特色。另外,在滇南元江、石屏、红河三县结合部发现彝文木刻水墨印刷版《做人之道》的残本,正在整理之中。

(二)彝文传抄本伦理道德文献

彝文传抄本伦理道德文献卷帙浩繁,已释读、翻译面世的有:滇中武定、禄劝两县彝族的《彝族教典》《君长阿基教子经》《笃慕训裔经》《教育子女经》等,滇南红河流域彝族的《伦理起源篇》《孔夫子训言》《顺治说道德》《教人做人篇》《教儿育女篇》《父母恩情篇》《村寨和睦篇》《莫做坏事篇》《孝敬父母篇》《尊敬兄长篇》等。另外,台湾傅斯年图书馆馆藏的滇南彝文传抄本有《悮结冤》《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勿作非为》《君王恩情》《颂父母恩情》《尊师重教》,以及伦理道德故事文献如《董永卖身葬父故事》《善人孤儿的故事》《雏鹦哥孝母记》《善人冲美孝母记》《善人求拾的故事》等,在黔西南彝区有《海腮耄启》《苏巨黎咪》《细沓地》《女确》《耄史数》《哭灵》《孝敬父母》《耄史数》《哼耄》《策呢媚处哼》《数句》《黎咪》《纠伟》等等。据四川省凉山州民族研究所巴且日火研究员介绍,凉山彝文传抄本伦理道德文献有《规范之路经》《红绿和睦经》《兄弟和睦经》《宗族和睦经》《工匠与主顾经》《君臣经》《天下无敌经》等。还有一些文本,现尚未熟读、翻译、整理面世。

二、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的内容特点

从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所载内容看,并不是某一文本专门表达某一类思想观念,而是几乎所有文本都表述了彝族传统伦理道德的若干个方面,所以按其内容梳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倡导积极向善、孝道与和睦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善良与孝道的关系历来十分密切,人的善良之心是面对广大民众,而孝道的对象是父母祖先,人际关系是由亲及远,所以过去把孝作为善的最基本前提内容,有所谓“百善孝为先”之说。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中,对于善良和孝道特别强调。诸如《笃慕训裔经》中强调说,笃慕之子孙,做人应该正直,不欺弱怕恶,不偷不盗,孝敬长辈,乐于助人;不沉湎于酒色,家庭要和睦,不要做对不起祖先的事。[5]《伦理起源篇》教育人们切莫接触毒药、毒蛇、恶人,绝不要挑拨离间父子、宗亲、夫妻关系,强调不能违反社会规则行事,否则没有什么好结果,指出要积极认识和践行勤读书、勤耕作、诚买卖、承技艺等生存发展四条路,强调为人要遵循和恪守世间十种善良、十种聪慧、十种美德、十种追求、十种幸福,坚决抵制十二种丑恶,以此教化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当地彝族乡村社会呈现出团结稳定、邻里和谐友善、家庭和睦相亲及乡民个个安分守己、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爱岗敬业、诚信友爱、礼尚文明的社会生活景象。[6]《规范之路经》告诫人们不要轻信小人谗言和挑拨离间,否则就会出凶事,生祸端,君民不和、姻亲不合、家门不和、夫妻不和等,坦诚相见就会和。[7]《孝德论》强调为人一要赡养好父母;二要待人宽怀;三要廉洁廉政,不误政令;四要恭敬族邻,尊老爱幼。对死者要尽义务,无论君臣师工或民奴乃至外族人死亡,都要祭悼。[8]《兄弟和睦经》教育天下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婆媳切莫为钱财、衣帛、六畜、五谷、田地争吵,应在精耕细作、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父慈母爱、子孝女顺等中生活。[9]类似内容还见于《和睦乡里篇》《海腮耄启》《教训子孙篇》《彝族教典》等篇中,在此不赘述。

(二)强调勤劳俭朴

物质资料永远是人生存的第一必需品。俭朴的生活品行,不仅是珍惜劳动成果,也是珍惜资源和洁身自好的表现。所以没有辛勤的劳作,不可能有满足生存的物质资料。俭朴的生活方式,杜绝奢侈,于身心健康、财富积累、应对灾荒都是极其必要的。对此,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中多有记载。比如《笃慕训裔经》记载说,生产生活上应该不懒惰,要勤俭,善于学习知识,学习手艺。[10]《教育子女经》记载了作为父母要谆谆教育子女,使之从小就知道财物来之不易,并养成爱惜、勤俭、节约的美德,长大后要辛勤劳动,积少成多,保证衣食无忧;同时不要因喝酒而糟蹋大量粮食,嗜酒如命而伤害了身体;如果因嗜酒如命而无心思无精力耕牧,最终只有穷死饿死的下场。[11]

(三)加强社会治理

人不同于低等动物的特点之一就是人有自己的社会,且每个人都扮演着社会中的相应角色。所以,社会治理在任何民族中都存在且是必须的,如果没有社会的治理,整个社会就处于无序状态,很不利于个人的生存与生活。因此,在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中,有大量的内容涉及社会治理。在关于社会治理的内容中,强调了“君”的作用和其他角色的义务。诸如:《彝族教典》记载了为君者要胸怀大略,深谋远虑;为臣者应以贤德之才、无私之心辅佐君长,征收粮赋,并协助君长创建政清民富的社会;为毕(师)者要学识广博,谙熟各种重大的宗教祭祀礼仪,为民纳福祈吉。[12]

另外,在《细沓地》《女确》《耄史数》《哭灵》《哼耄》《策呢媚处哼》《数句》《黎咪》《纠伟》等伦理道德文献中,记载了在社会层面上,对君、臣、师、匠、士、将、民、奴等的行为要求;在家庭层面上,对人祖、人父、人子、人孙、人舅、人甥的要求以及将世事分为好、中、坏各类,要求人人尊重知识和尊重有知识的人等[13]。四川凉山彝文传抄本伦理道德文献中的《红绿和睦经》告诫人们:当宗族、姻亲、君民、毕主、兄弟、夫妻、老幼、父子发生口角时,就会祸害双方,凡善良之辈不可做这些事。[14]

(四)恪守本分杜绝恶习

在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中,还有的是教育人们要遵纪守法和恪守本分,坚决杜绝好逸恶劳等习性。如《教儿教女篇》记载,人们要绝对遵守天规地律,不论君、臣、师(毕摩),还是工匠、艺人、商人、农人、牧人及父母、子女等,都要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否则,人在做天在看,是会遭到报应的。[15]《勿作非为篇》强调,世人莫吃喝嫖赌、打架斗殴、酗酒闹事、无理取闹、欺弱凌寡、欺男霸女、为非作歹、偷鸡摸狗、偷牛盗马、拦路抢劫、杀人放火等,否则没有什么好下场。[16]

(五)有汉文化题材伦理道德内容

中华民族自古是“六大板块”“三大走廊”多元一体化格局,所以作为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必然会对主流文化相关内容予以吸纳与认同。因此,在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中,有不少属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有的甚至其篇目都以“孔子”冠名出现。如《孔夫子训言》记述了“兹”(君)“曼”(臣)“毕”(师)“格”(工匠)及男子(丈夫)、女子(妻子)、孩童(儿女)、主子、奴仆等,应根据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文化各行其事。其间穿插着如何做人、怎么做人、做什么人,怎么做事、做什么事,怎样行善积德等;如不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之德之情和师父教诲之恩之德的子女、徒弟,不如牛马猪狗畜生。[17]除此之外,还有《劝善经》。全书分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劝善内容,第二部分为戒恶内容。

除上述各类内容外,还有主张学习知识、讲文明礼仪、尊师敬上感恩的,如《说教悔》《学知识见闻》《一生美好》《尊师重教篇》《孝敬父母》《苏巨黎眯》[18],在此不赘述。

综上所述,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一般是以人为主线,其主旋律是要求人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生活角色,遵循约定俗成的社会生活规则,在整个社会稳定团结、邻里和谐友善、家庭和睦氛围中做一个有用的人。其中有的内容明显是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和吸纳。

三、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精神家园,也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脊梁。所以,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所负载的内容精华,作为一种对民族心理影响深远的文化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五个认同”、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中,对于彝族乡村振兴和彝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促进彝族乡村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一)与时俱进、承古强今

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不仅具有丰富性与广泛性,而且还具有承继性和适用性,很多都可以“旧瓶装新酒”、与时俱进地加以利用。对此不少学者有过深入研究。比如,童家昌认为,滇南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负载有教育学习、仁义道德、团结友爱、敬天敬地、忠君守法、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训诫禁忌等思想内容以及人生在世,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李金发认为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蕴含孝亲敬老、男女平等、夫妻恩爱、安分敬业、勤俭持家、行善积德、宗族团结、村寨和睦、生态和谐等思想内容。藏于台湾傅斯年图书馆的滇南彝文伦理道德经籍包含了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勿胡作非为、君王恩情、父母恩情、尊师重教、尊敬灶君神等方面内容。四川凉山彝文木刻本《教育经典》,以一个人的发展为轴,以善良、尚礼、诚信、勤劳、勇敢、和谐等思想为主,对不同社会身份和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训导和教化。滇中武定、禄劝两县彝文木刻本《劝善经》结合彝族宗教礼俗、社会思想、伦理道德、乡风民俗,教育世人行善厌恶或弃恶从善,并列举若干善恶个案实例论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

总之,彝族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世代传承中不可避免地增进新内容,渗透到彝族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积淀于彝族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转化创新,服务现实

彝族传统伦理道德特有的形式、内容及其传承特点,在当下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特别是在彝族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中具有重大作用。今天,广大彝族乡村流行并传承的许多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其内涵适应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繁荣发展的思想理念要求。如“一个部族像一张弓,百姓就如弓背,君长是弓弦,臣子是箭袋。武土和兵卒,是箭杆箭头,各司其职。”又如“有民才有君,君民同一体而称国家。君长即一国之家长……就像太阳一样光照天下民众的繁荣和发展”[19]。这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这里的君,其实就是指彝族传统社会中统属于中央政权之下的大大小小的社会治理负责人,俗称“祖摩”或“兹莫”,后来有的用“土司”“宣尉司”等称谓。再看滇中楚雄彝文传抄本《彝族教典》,记载了古代彝族笃德普卧、金峨崮、谷清峨崮、姆峨崮、德勒峨崮、洪峨照斯、培通照矣等七大聚居地及36个彝族氏族部落诸事。据考,明初,中原汉族人口大量进入西南彝族聚居区后,起初彝汉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过一些摩擦和纠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相互尊重和友善、相互吸纳和调和,最终形成了和睦相处、民族团结进步的局面。

彝族传统伦理道德在创新发展和转化应用方面,目前已经初见成效。比如,2007年春,中共昭觉县委宣传部以彝文《教育经典》思想内容为基础,结合实际编写了一本《彝族传统道德教育读本》,其内容主要涉及育幼、礼仪、劝学、训导、禁毒、禁盗、和谐等28个方面,使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进入了小、初、高中课堂及农村青少年和务工人群。2018年以来,云南省楚雄州纪委监委秉承“挖掘彝族古训,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倡导化风成俗”的思想理念,倾力创作了“中国彝族古训文化微动漫作品”如创世篇、创业篇、家风篇、廉洁篇、知耻篇、惩戒篇、欲望篇、诱惑篇、公正篇、规矩篇、自律篇、清白篇等,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清风楚雄”加以推送播放。这说明各地彝族人民能主动调适自身,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能从丰富多元多样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吸取当今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文化内涵,使本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表现出新的生命力。

注释:

[1]朱琚元、钱丽云编译《劝善经》,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2]“彝族传世经典”编委会:《教育经典》,四川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

[3]童家昌、普璋开翻译整理《彝族礼法经》,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编译室:《彝文文献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版,第102—107页。

[5][10][11][12]朱琚元主编《彝文古籍内容提要》,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2003年编印资料集,第190页,第190页,第190页,第126页。

[6][15][16][17]龙倮贵、白文光、杨正忠翻译整理《元阳彝文古籍伦理道德经》,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第1—66页,第150—175页,第192—209页,第67—149页。

[7][9][13][14]何耀华主编《中国彝族大百科全书》(下),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42页,第543页,第527页,第543页。

[8][19]龙正清、罗世荣编译《海腮耄启》,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第235—2237页,263—272页。

[18]王继超编译《苏巨黎眯》,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彝文劝世类经籍的当代价值和转化应用研究”(19XMZ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 罗 曲: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龙倮贵:红河学院教授,《红河学院学报》副主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