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 鲁迅与影戏及傀儡戏 摘 要:鲁迅《书苑折枝》中的一则读书札记,引宋张耒《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看弄影戏一则笔记,提出现在戏曲表演故事的动作与神情以及勾脸谱可能都与古代影灯戏有关。其后学界衍生出近代戏曲出自傀儡戏影戏的观点,王国维、孙楷第、任二北、周贻白等学...
人物春秋 | 大学者、大书家谢无量 (一) 摘 要:谢无量是我国近现代以来一位勇敢的文化斗士。他坚决捍卫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极借鉴西方研究方法,与我国传统方法相结合;他是我国最早研究马克思《资本论》的几位学人之一,也是孙中山最赏识的学人之一,其著作开风气之先;他是学者、诗人、书法家、历...
巴蜀文化 | 略论三星堆青铜神坛 摘 要:三星堆大型祭祀坑中出土的几件青铜神坛,如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人像,具有不同构件被“跨坑拼接”的奇特现象。经过复原可知,这些青铜神坛可分为基座、中段、上端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生动的祭祀活动场景。...
巴蜀文化 |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注释中的“成都建城史” 摘 要:什么时候有“成都”这个名称和成都城?学术界有争论。文史大家任乃强先生详细考订,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注释中,论证古蜀时期的统治中心在“沱江北”,并不在岷江流域;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修建了成都城;这座成都城在那个时期已经是“周秦...
史坛纵论 | 从摩尼教“白衣师”到苯教的“白帽巫师” 摘 要:记载吐蕃苯教“白帽巫师”的文献,出自敦煌莫高窟的古藏文文书P.T.1285,名为《古藏文苯波为小邦王禳灾故事》。其中在对比黑衣女巫师的背景下,苯教的“白帽巫师”的形象特别突出。笔者经过比较苯教某些元素与摩尼教原理,认为“白帽巫师”的...
史坛纵论 | 茂县《顺氏宗旨簿》:建文帝流亡西南的一个旁证 摘 要:明朝第二代君主建文帝在“靖难”政变中是死是活,成为“千古谜案”。《顺氏宗旨簿》记载:他们的始迁祖叫叶希贤,官居建文朝监察御史,燕王攻入南京时,追随建文帝逃亡,僧名“应贤”,法号“雪庵和尚”。后辗转来到茂县,改姓为“顺”,意为入川之叶...
史坛纵论 | 德政碑所书元代州县官吏的三张面孔 摘 要:元代德政碑盛行,是地方文化的一种实物表现。德政碑的描述对象主要为州县官吏,参与群体主要为朝廷、学院和百姓。在德政碑当中,元代州县官吏是“五事”兼具的朝廷良吏;是正一邑之风的儒家循吏;还是公正廉明、为民请命的父母官。德政碑塑造了元代州...
史坛纵论 | 宋朝的“相权” 摘 要:宋朝的相权之强悍不仅超过唐朝,甚至也为汉朝所不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公开宣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正是在有宋一代,士大夫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才真正走上历史舞台。而宰相集团无疑是这一阶层的优秀分子,或者说中坚力量,...
文化透视 | 论彝族传统伦理道德文献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摘 要:彝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为了规范行为、促进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以及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留下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文献。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文献的精华,在“五个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境...
文化透视 | “輶轩之使”与汉代蜀地文人的学术自觉 摘 要: “輶轩之使”被概括为一种自周秦以来负责搜求全国各地方言、风俗、歌谣的职官。秦亡以后,此类官职不复存在。蜀地文人严君平、林闾翁孺和扬雄,以个人身份承担起“輶轩之使”的部分职责。三人中以扬雄的成就最高。他通过撰著诸如《方言》之类的小学...
文化透视 | 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平常心 摘 要:在如何认识和对待国家、民族、法纪等方面问题上,四川时政谚语为我们表明了鲜明的态度: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对于官民关系,谚语认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官员必须依靠民众、爱护民众,做官必须要清廉。在贫富问题上,谚语说:“莫馋富人,别嫌穷人...
文苑漫步 | 妙笔生花绘愁情 摘 要:在“以悲为美”的古代文学审美影响下,写愁是古代文人诗词创作最多的主旨之一。伤春悲秋、离别相思、忧国伤世、怀古感今、思亲怀旧,各时代的文人以生花妙笔诉说着不同人的万般愁绪,其表现手法异彩纷呈,各尽其妙。 关键词:咏愁;诗词;妙笔生花 ...
文苑漫步 | 落霞·孤鹜及其他 摘 要:由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引出的“落霞”“孤鹜”之辨延续至今。持“落霞”是飞蛾或绯羽鸟等观点的人,都错在没有从《滕王阁序》的用语规范、意象选择、抒情基调去分析,故这些异说经不起推敲。 关键词: 落霞;孤...
文苑漫步 | 郑成基与“鱼通两稿” 摘 要:嘉庆年间的建昌上南兵备道道员郑成基,是一位颇有特色的咏藏诗人。嘉庆八年与十二年,其两赴理塘,处理与理塘正宣抚司有关的边务纠纷,并创作了《筹边鱼通稿》与《筹边鱼通续稿》两部诗集。诗集以纪行诗的方式,以写实主义风格描绘了作者两赴理塘的见...
文苑漫步 | 新见艾芜集外小说《猴子和尚》 摘 要:署名“艾芜”的集外短篇小说《猴子和尚》,发表于1936年7月10日《申报·文艺专刊》,笔者从三个方面考证了该佚文发现的重要意义。首先,《申报·文艺专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笔者将其出刊始末进行了系统梳理;其次,在论...
文苑漫步 | 晚清报刊诗作特色之辨 摘 要:晚清时期,报刊成为文学传播的新媒介,为传统诗词提供了现代化载体。报载诗歌的发展淡化了诗词传播的地域特质,突破了传统诗词的题材领域,拓宽了诗词创作的受众群体,革新了传统诗词的创作与传播方式,使诗歌创作更多关注时事与新思潮。 关键词:晚...
艺术长廊 | 成都市龙泉驿区大佛寺楹联匾额题记释读 摘 要: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大佛寺曾被称作石佛寺、三教道场、后周文王神祠、北周文王庙等,其背后“天落石”上镌刻有北周文王碑,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大佛寺殿内现存巨型坐佛为唐大历六年...
艺术长廊 | 汉画像中的“金马碧鸡” 摘 要:四川省射洪市一东汉崖棺侧面雕刻一幅画像,《中国画像石棺全集》定名为《师旷鼓琴·垂钓》有误,应该更名为《垂钓·天门·弹琴求仙》,画像中间的门即“天门”,右边画像中的弹琴者不是师旷,而是一位修道求仙者,跪坐...
艺术长廊 | 江苏将军崖岩画来自古羌人的一些考证 摘 要:金丝猴是古羌人的保护神,将军崖岩画中长尾巴的面具表现的是祭司释比的金丝猴皮法帽,双圆圈代表金丝猴头颅崇拜,簇状毛丛代表释比的头翎。其画就是巫神施法图。这或许可以证明江苏将军崖岩画来自古羌人。 关键词:将军崖岩画;古羌人;释比文化 江...
论语说文 | 浅谈四川方言俗语“X+A+八+A” 摘 要:四川话中有“X+A+八+A”结构,形容某物/某事程度深,能附带言者的主观感情色彩,长久形成了一批相对稳定的特色俗语。该结构中标记程度的副词“八”由数词发展而来,其演变基础是数量范畴与程度范畴的认知相似性,具有重要的类型学意义。不过,...
论语说文 | 《初学记》辨误一则 摘 要:中华书局2004年版《初学记》误将有关“金根车”形制的描述“重毂”记作“黑毂”,兹据《后汉书》《宋书》《通典》等史籍文献勘正此讹。 关键词:《初学记》;重毂;黑毂;金根车 《初学记》由徐坚等人奉敕编撰而成,统共三十卷,分二十三部。作...
论语说文 |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勘误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任乃强先生的《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该书不仅使东晋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详细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但翻检该书,文字错误较多。...
论语说文 | 《宋史·职官志》勘误一则 摘 要:《宋史·职官志》所载“罢南、北外都水丞司”为误。考其实际,当为文臣都大官之职被裁撤,而非南、北外都水丞司之设被废止。同时,都大提举河事官之任频繁更迭,既涉人选性质之文武变换,又及员额配置之单双调整,变动显著。 关键词:宋史...
文史杂谈 | 三星堆龟背形网状青铜器是夏人的图腾崇拜器 摘 要:三星堆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在出土时附着有蛇盘,后被剥离出来。就其原初面貌看,是一件龟蛇结合物,为夏人的图腾崇拜器。 关键词:蛇盘;鲧;夏人;图腾;玄武 三星堆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是夏族人的龟蛇图腾器;因为那上面有龟有蛇,是四五千年前北方...
文史杂谈 | 论战国秦汉儒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影响 摘 要:春秋末期,孔子创办私学,有弟子三千人,其贤者七十二,他们都为儒学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孔门七十二贤人中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他们的传学轨迹也大都集中在北方(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虽然是北方人,但是他的传学轨迹却遍及吴...
文史杂谈 | 论扬雄对圣人神秘性的消解 摘 要:汉代谶纬神学盛行,圣人本身的面貌被掩盖,甚至赋予神秘化的倾向。扬雄通过多种方式为圣人正名:著《法言》以学正统的圣道;以孔子为师,学圣人之经;崇圣道。 关键词:扬雄;圣人观;神秘性 扬雄之时,谶纬盛行,古代的圣人往往被增附为具有神迹或...
文史杂谈 | 论诸葛亮为加强都江堰管理首设“堰官”的意义 摘 要:对都江堰的维护,诸葛亮最有护堰之功。诸葛亮在都江堰管理上的突出贡献,就是最早以国家的名义,建立起一整套具有典范性的工程管理制度,这成为后世管理都江堰的卓越范本。 关键词:诸葛亮;都江堰;堰官;护堰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倾蜀汉国力讨伐孙...
文史杂谈 | 《世说新语》评鉴(六) 摘 要:《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403—444)主持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集,记录东汉后期至魏晋间名士的逸闻趣事及嘉言懿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士林风貌和社会面相。魏晋士人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往往能认识自我,将生命视为最高的价值,对包括自己在...
文史杂谈 | 绵竹观鱼乡出土青铜器窖藏考析 摘 要:绵竹观鱼乡范存村出土的宋代青铜器窖藏,器物众多且异常精美。由于“文革”中草率入藏,几十年来尚未整理、研究及刊发,兹作简要介绍和初步考析。 关键词:绵竹;宋代青铜器窖藏;首发考析 1975年7月,绵竹县(今市)观鱼乡范存村社员李兴田家...
文史杂谈 | 漫谈成都“省脉” 摘 要:成都东南北三面皆大河环绕,独西路一梗远接灌县(今成都市都江堰市)诸山,梗以北为油子河,梗以南为清水河,均由灌县流至成都东门外交汇。全川山水即由此梗中分,此梗即成都“省脉”。 关键词:成都;“省脉”;吴棠 《三国志·蜀志&#...
文史杂谈 | 佛国仙山——峨眉山 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墨西哥梅里达举行的第20届全委会,将峨眉山—乐山大佛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使其成为世界第十八个、中国第三个、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