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国秦汉儒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影响

作者: 时尚 董粉和

论战国秦汉儒学在南方的传播与影响0

摘 要:春秋末期,孔子创办私学,有弟子三千人,其贤者七十二,他们都为儒学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孔门七十二贤人中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他们的传学轨迹也大都集中在北方(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虽然是北方人,但是他的传学轨迹却遍及吴楚。澹台灭明是儒学南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南方特别是楚地影响颇深。此后吴楚之地不但礼俗有所改观,而且楚国也开始任用有儒学背景的人才,在楚地出土的文献中也有很多儒学典籍。

关键词:澹台灭明;儒学;春秋战国;南方;孔子衣镜

一、澹台灭明其人与品行探究

(一)澹台灭明状貌分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1]

与《史记》记载截然不同的是《孔子家语》中的记载。《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载澹台灭明的状貌为“君子之姿”。孔子以他拥有好的状貌而去衡量他的才华,但是他的才华并没有达到孔子的期望值。[2]此外,在《孔子家语·子路初见》中提到澹台灭明时载:“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3]《孔子家语·五帝德》所载:“吾欲以颜状取人也,则于灭明改之矣。”亦是在说明澹台灭明的才华没有达到孔子以他的样貌而定下的期望值。[4]

由上可以看出,《史记》和《孔子家语》中关于澹台灭明的状貌的记载是截然相反的。结合其他文献来看,《大戴礼记》中有与《孔子家语》相似的记载。[5]然而,根据《史记》所载澹台灭明在“名施乎诸侯”后,孔子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所言,可以得出澹台灭明的状貌确实不佳。孔子以状貌来判断澹台灭明的才能,导致了澹台灭明“既已受业,退而修行”的结果。

(二)澹台灭明年龄几何?

《史记》与《孔子家语》记载第二个相异之处在于澹台灭明与孔子的年龄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少孔子三十九岁”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的“少孔子四十九岁”两者哪一个准确呢?[6]结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在澹台灭明南游收徒后,孔子是有所耳闻的,如果按照孔子的去世时的年龄来算,“少孔子四十九岁”的澹台灭明在“名施乎诸侯”时也就24岁,这样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再者,《说文解字》载:“四,阴数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属皆从四。亖,籀文四。”[7]事实上,先秦时期的古人常常将“三”和“亖”误写。南怀瑾先生亦认为澹台灭明“少孔子三十九岁”。[8]综上,澹台灭明应该是比孔子小39岁的。

二、儒学在吴楚地界的影响

澹台灭明去南方游学的时间在公元前479年之前,时间正是位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之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儒学在战国初期已经在南方有所传播和发展(尤其是吴楚之地),这种情况估计与澹台灭明颇有关联。

有学者认为澹台灭明受言偃的影响,决心把先进的文化教育,传播到落后的荆蛮之乡。杨载江著《言子春秋》说:

灭明言必有信,“南游至江”,在吴国都城西南十八里处的太湖之滨,建学授业。灭明兴学,设立了一套严格的教育管理制度,……“名施乎诸侯”。[9]

这一论述根据《史记》和澹台湖的传说,虽然有一定的猜想成分,但是仍可以看出澹台灭明对吴地教育事业的贡献。事实上,澹台灭明南游至吴地传播儒学并不误。吴地在先秦时有重武轻文的倾向,《汉书·地理志》载:“吴粤(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10]从出土文物来看,吴戈、钩剑名闻天下,今苏州尚有虎丘剑池、干将路和莫邪路,由此可见吴地军事武力之盛。吴国一度在柏举之战中大胜楚国,攻入楚国的郢都。由此观之,吴国的尚武之俗可见一斑。许霆统计,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名阴阳五家,共有代表人物有124人,其中大多数都是中原人士,吴国仅仅在列国中排在第十位,只有2人,占比1.6%。[11]但是,经过澹台灭明将儒学南传,吴地成为最早接触儒学的地区,吴地的特征在春秋末年后逐渐由“崇尚武力”向“文质彬彬”转变业已成为主流的观点。[12]吴人尊澹台灭明为“澹台子”,后人又建立了金乡书院来祭祀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从吴地顺江而上至楚地,也将儒学传播到了楚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者大多认为楚国思想文化主要是以老庄道家为主的。张正明甚至把老庄道家哲学作为楚国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13]在郭店楚墓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一系列简牍公布后,楚文化以老庄哲学为主这一观点才开始遭到质疑。徐文武认为,儒家文献在出土的楚简中占据绝对优势,道家文献则相对较少,据此推断儒家思想在楚国主流思想中占据主导的地位。[14]这反映出儒学在向南方传播后,曾在战国初期的楚地盛行,而此时正值澹台灭明游学至南昌之后,因此笔者认为,这与澹台灭明不无关系。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15]熊绎立国时,仅仅被封了一个子爵,并且发生了“鄀国盗牛”事件,清华简《楚居》载:

至酓绎,与屈紃,思鄀嗌,卜徙于夷屯,为楩室。室既成,无以内之,乃窃鄀人之犝以(简4)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曰夕,夕必夜。(简5)[16]

大致意思为:熊绎被周成王分封到丹阳,建立好宗祠后,却没有可以用来祭祀的祭品,楚人就到鄀国去偷了一头还没长角的牛犊,然而楚人又怕牛犊的主人来找,连夜将牛犊宰杀后祭祀,一直到战国时期,楚人还是在夜里祭祀。从此可以看出楚人偷盗之行径实属无礼。事实上,楚国人也多次自称为蛮夷。楚国国君熊渠公然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17]楚武王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僭越称王的国君,熊通甚至有“观中国之政”的想法,为了“请王室尊吾号”而毫无理由地攻打随国。[18]

春秋末年,澹台灭明率先将儒家文化传入楚国,并且对楚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在入战国以来,从楚国自身来看,在史料中再无楚人自称“蛮夷”的记录;反观作为周王室宗亲受封的燕国,却还有人自称为蛮夷的记载。燕昭王称“寡人蛮夷辟处”,荆轲称与他同去刺杀秦王的秦舞阳为“北蛮夷之鄙人”。[20]从周王室对楚国的态度来看,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包山楚简载:“东周之客许致胙于郢之岁(简12)。”[21]与此有关的记录在包山楚简中还有多次记载。“致胙”则说明东周王室对楚国礼仪和文化的认同。

儒学在楚地的传播也使楚国国君开始任用有儒家背景的人物。史料记载,在楚国进行变法的吴起曾经师从于曾子,显然有儒家的背景。吴起“尝学于曾子,事鲁君”[22],也有记载其“受业于子夏之伦”[23]。此外,《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序》引刘向《别录》载:“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钞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钞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24]这说明吴起将《左传》传入了楚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亦载:“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25],正印证了上文《左传》的传承谱系。实际上,亦有学者指出屈原受到过儒家思想的影响。[26]儒学不仅对楚国的上层人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波及到普通的士人阶层。《孟子·滕文公上》载: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27]

楚人陈良受到儒学的影响,来到中原地区学习儒家典籍,他的成就也十分突出,在中原地区的儒家学者没有人比他更优秀。由此可见,儒学在南方的传播的形势之盛,已经引起了楚地士人学习儒学的高潮。

事实上,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已经是很少有“蛮夷”的痕迹了。我们不但可以从《战国会要》等文献中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楚地的文化与礼仪已经与中原各国的无甚差别,而且出土的楚地简牍也可以说明儒学的在楚地的广泛传播。在近来出土的简牍中,儒家典籍有绝对性的数量优势。郭店楚简中的《尊德义》《五行》《性自命出》和《鲁穆公问子思》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学的基本理论,《六德》《语丛》和《缁衣》则是在论述儒学的“礼”。在上博简中,《缁衣》又一次出现,还有《民之父母》《孔子诗论》《采风曲目》《武王践阼》《内礼》和《君子为礼》等都在细节上直接涉及到儒学中的“礼”。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自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入楚以后,儒学已经在楚地生根,到战国中后期,儒学不但在楚地遍地开花,而且楚人对儒学已经非常熟悉,各方面都开始了运用儒学了。

三、海昏侯墓出土孔子衣镜小论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上绘有五位孔门弟子,以孔子为中心,从左到右分别是颜回、子贡、子路、澹台灭明和子夏。除了澹台灭明之外,其余四名弟子中,颜回属德行科,子贡属言语科,子路属政事科,子夏属文学科,他们都是四科十哲中的人物。衣镜上亦有关于澹台灭明的铭文:

孔子弟子曰堂骀(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曰:“然,乌得扬□”。□(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甚乎哉!”丘之言取人也。宰予字□□□□□□(子我,利口辩辞),以为可教,既已受业,修于学□,□□其穑,不可滁也。宰予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宰予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为)乱死,(夷其三族。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28]

因此,有学者推断刘贺是看过《史记》的。[29]

就孔子五名弟子来看,颜回、子贡、子路和子夏分别是从四科中各选一名而被绘制于孔子衣镜上的,唯有澹台灭明不是四科十哲中的弟子却被绘制于孔子衣镜上且配有专属漆文。从区域角度来看,陪侍的颜回、子贡、子路和子夏的知名度当在澹台灭明之上,但是在南方的江西,澹台灭明的影响力应该不亚于这四名孔门弟子。笔者认为,刘贺之所以选择澹台灭明作为孔子衣镜上的陪侍弟子,其一是与澹台灭明的游历地点有关,其二大概是与刘贺的经历有关。[30]《汉书·武五子传》载:“昌邑哀王髆天汉四年立,十一年薨,子贺嗣。立十三年,昭帝崩。”[31]昌邑国正位于今山东巨野县附近,而澹台灭明为武城人,武城位于今山东平邑县附近,两地距离并不远。汉宣帝继位后,封刘贺为海昏侯,“贺就国豫章”[32];而澹台灭明亦至南昌游学收徒,所以刘贺在令人绘制孔子衣镜时特意将澹台灭明选为孔子的陪侍弟子。澹台灭明曾因“状貌甚丑”而被“孔子以为才薄”,而刘贺也是被霍光所轻视的——霍光认为刘贺“王行自绝于天”[33]。澹台灭明最终闻名于诸侯;刘贺作为被废黜的皇帝,他的愿望无非是重新进入汉室亲王的队列。[34]其心态应该与澹台灭明有相似之处。澹台灭明心性是不独贵独富,并且希望做对百姓有利的事。刘贺被立为皇帝后,霍光独揽大权。此时刘贺如果仅仅想要独贵独富,不去和霍光集团相对抗,可谓最佳选择;然而他却偏要去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如从昌邑国带来200多名臣子),这才被霍光所废黜。从品行上来说,刘贺应该对澹台灭明有敬佩之意。笔者认为,孔子衣镜上之所以有澹台灭明的陪侍,不但有上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澹台灭明在南昌传播儒学且开门收徒使其在当地更有影响力。

结语

本文在结合稀少的与澹台灭明有关的传世文献和联系出土文献的基础上,旨在解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澹台灭明的一些疑点,并探究以其为代表的孔门弟子对儒学南传吴楚之地的影响。

儒学向南方传播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以孔子适楚为起始,澹台灭明继续将儒学南传,最后在战国中期完成。孔子去世前,儒学文献已经通过澹台灭明之手在南方进行传播;孔子去世之后,孔子的弟子继续将儒学向南方腹地传播。尉侯凯认为,儒学在南方传播时具有比较明确的主题,这就是通过教育楚国统治阶层如何行政来宣扬孔子的“仁政”思想。[35]从一系列的文献来看,战国时期的南方虽然是诸家学说并存的局面,但儒学文献无疑在数量上占据优势。这说明此时儒学在南方的基础已经十分牢固了,儒学对南方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应是毋庸置疑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