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观鱼乡出土青铜器窖藏考析
作者: 宁志奇
摘 要:绵竹观鱼乡范存村出土的宋代青铜器窖藏,器物众多且异常精美。由于“文革”中草率入藏,几十年来尚未整理、研究及刊发,兹作简要介绍和初步考析。
关键词:绵竹;宋代青铜器窖藏;首发考析
1975年7月,绵竹县(今市)观鱼乡范存村社员李兴田家修房取土时偶然于230厘米深处挖开一个砖窖,发现窖中有一个直径约73厘米的大铜洗,洗中盛满了10余件宋代青铜器。据称上面原有铁锅覆盖,因年深日久,铁锅锈蚀腐烂成碎片,当时未能收集。铜洗底部为两个长方形的砖砌体承托,未见任何墓葬之类构造和遗迹,因之确定为宋代青铜器窖藏性质。经分类整理后可知有饮酒器觚、杯,盛酒器尊、壶,娱酒器投壶,以及铜灯、烛盘和一只栩栩如生的铜鸭香熏等物。这批器物由当时县文管所收回,现藏于绵竹市博物馆中。
兹对窖藏出土文物介绍如下:
一、铜鸭熏香铜炉
纵13厘米,高27厘米,横12厘米,水波状底座高9.2厘米。其铜鸭头部扬起,嘴微张开,仿佛在引吭高歌。鸭身完整,羽毛纹理清晰可见,双翅展开呈欲飞状。器座有局部破损。铜鸭腹部内中空,可以盛放沉香料等熏香材料。铜鸭的头颈背部及两翅可与铜鸭腹部分开成器盖,与鸭腹严密组合成铜鸭香熏。据文献记载铜鸭香熏是唐宋时期特别为文人所钟爱的文玩,常被唤作金鸭、香鸭、宝鸭。铜鸭造型的香炉动态活泼,玲珑如玩具,放置在纸阁一类的小型空间之内,让生活气氛显得轻松而精致。香鸭在唐代及以后格外为诗人所钟爱。许多诗人都有一熏香小鸭,诗词中多有出现。例如宋代陆游有一首词即《乌夜啼八首》其一:
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1]
可见, 绵竹观鱼乡出土的这件铜鸭香熏应为当时级别很高的官员案头文玩。其寓意为“一鸭一鸣”,谐音当有“一甲一名”之意。这件铜鸭香熏后来被故宫博物院专家杜迺松先生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二、长宜子孙青铜洗
通高36厘米,铜洗口沿直径125厘米,侈口,铜洗底部直径110厘米,铜洗内底正中竖排篆书4字:“长宜子孙。”铜洗外腹有粗1厘米的弦纹3周,根据其造型、质地及铭文综合分析,此铜洗应为汉代遗物。在汉代,铜器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如此巨大罕见的铜洗应当是汉代王公大臣等贵族使用的盥洗器具,而普通老百姓一般是使用木洗或陶洗的。这件精美的汉代长宜子孙铭文铜洗与河南平顶山博物馆所藏汉篆书“长宜子孙”铜洗[2]铭文相同,但器形更大,堪称珍品。
三、铜执壶(盛酒器)
通高24.4厘米,口径7.7厘米,长颈、梯形直口、圆腹往下渐内收、长流呈下弧状,执柄成C形,上接壶口、下接壶腹,执壶通体无纹饰,为宋代青铜盛酒器。
四、铜投壶(娱酒器)
通高45厘米,口径9厘米,两贯耳与壶口平行,两耳口径各6.5厘米。壶口上下各有两周弦纹,壶颈呈直筒状,壶颈高度与壶腹略同。壶腹呈梨形,上窄中宽下内收,与喇叭形壶底相衔接。壶腹三面出棱,壶腹有5层纹饰,从上往下分别为连续藤蔓纹一周,粗弦纹两周,方回纹一周,花蔓纹一周,方回纹一周接底座。底径18厘米。这件铜投壶是常见于唐宋上层人士使用的精美娱酒器。
五、铜尊(盛酒器)
通高11.5厘米,口径10厘米,侈口。倒梯形颈,颈下部有两圈弦纹,尊体呈萝卜形鼓腹,腹部上下各有两周弦纹,腹下部两周弦纹间有一周方形回纹,这是一种宋仿先秦时盛酒器,亦作礼器。
六、铜觚(饮酒器)
通高33厘米,口径16.9厘米,喇叭形侈口,往下连接觚腰,直筒形,执手处有两圈弦纹,铜觚底部呈倒喇叭形底。这也是一种宋仿先秦时饮酒器,亦作礼器。
七、铜烛台(8件)
从上往下为一带尖刺的圆盘,与凸状基座组合而成。烛盘边有一周立沿。烛盘直径11.5厘米,圆烛盘尖刺高9厘米(承接蜡烛用),尖刺下端与烛盘底处通过鼓状焊接而成。烛盘下部有一圆梯形基座承接圆烛盘,基座上面直径5厘米,基座下面底径10.5厘米。基座高10厘米。这8件铜烛台显然是一组宗祠祭祀用具。
八、长柄铜烛盏
烛盏直径18.8厘米,柄长46厘米。执柄后端呈屈折凸起状。
这批出土文物于1975年(“文革”时期)以共重30公斤而草率地进入馆藏,25年中从未有人进行过整理、鉴定和研究。直到2000年7月29日,美国密西根大学人文科学系博士苏珊(女)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的陪同下,来到绵竹市文管所进行宋代青铜器的专题研究。面对绵竹观鱼乡出土的青铜器文物,苏珊博士由衷地发出赞叹:“想不到这个偏僻的县城简陋的文管所里竟会有如此精美绝伦的文物珍品,使我们感到不虚此行,获益良多!”苏珊博士指出,绵竹观鱼乡出土的窖藏青铜器不仅品种丰富,其铸造工艺和造型艺术都堪称中国青铜器晚期(唐宋)艺术的顶级珍品的实物代表。尤其是展翅欲飞的铜鸭香熏炉,可以说是巧夺天工,国之瑰宝。此外还有唐宋时期上层社会饮酒作乐时的精美投壶、铜觚、长嘴铜酒壶及汉代长宜子孙青铜洗,都无不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谁知时隔18年后的2018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荣誉、美国史·素珊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陆晶晶女士一行又来到绵竹市博物馆,再次对观鱼乡出土的窖藏青铜器作数据测量和补充研究。
据悉,中国的青铜器以商周时期的器物最为精美,所以这个时期的研究也最多。对秦以后的青铜器研究很少,对宋代青铜器的研究更少。这也是专家们多次来绵竹专题研究这批宋代青铜器的原由。专家们提问,这些国之瑰宝为何在绵竹偏僻的乡村出土呢?当时笔者并不能解答此问题,不过也促使我们开始重视这批出土文物,并且开始思考这批文物从何而来。
笔者多次到达观鱼乡窖藏青铜器出土现场进行实地探访后得知,观鱼乡地处绵竹市之东南部,距市区25公里,东邻德阳市旌阳区之孝泉镇,西南临石亭江与广汉市金轮镇,位于北纬31°09′,东经104°13′之间。观鱼乡别名打鱼院,因有明景泰二年古刹打鱼院而得名。[3]1937年建观鱼乡。该批青铜器出土所在地原名六大队,于1952年改名临江村,后来与相邻的范存村(七大队)合并后改名范存村。此村为何叫范存村呢?因为此地原来有个明代古道观叫范存院。范存院古建筑遗址遗迹柱础、墙基至今尚存,规模不小,可惜已毁于“文革”十年浩劫之中。民国8年《绵竹县志》卷十七“范存院”条下载有:“范存院系古刹,明正德时重建。……院中有老君像,系紫岩张魏公遗范也。明季圮,邑令某重建。”[4]明正德时重建,则表明范存院早在明中期以前甚至明初就有了。这个记载显然不会凭空而来。国内道观无数,但以“范存”二字命名的仅此一处。“范存”二字的含义即“遗范长存”之意。此名称显然带有纪念的性质。纪念谁呢?为何将老君头像塑成魏公张浚的形象呢?显然是为了纪念张浚。是谁要塑像祭祀张浚呢?必然是张浚的后裔无疑了。那么观鱼乡范存村有张浚的后裔吗?这些张浚的后裔又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还得循史核对。
1231年,蒙古国宗王拖雷引兵攻掠四川,大肆屠杀成都的汉族居民。千年古城只落得民无噍类,城中遗骸达到惊人的140万!全四川,包括重庆,屠杀后平民仅剩下不足90万人。宋末《昭忠录》载有当时四川官员:绵州知州范辰孙、简州知州李大全、怀安知军史显孙、汉州权州通判刘当可、宗室赵太保、汉州节制邵复、汉州知录罗由、教授袁拱辰、知县罗君文。[5]元兵分哨入简州,知州李大全死。知怀安军史显孙避于简,亦死。元兵至汉州,权州通判刘当可与一宗室太保率民兵守城,赵太保出城往罗山,谒贺靖借兵,归遇元兵,见杀。元兵遂破城,愤而血洗焚荡,死者10万余家。汉州节制邵复、知录罗由、教授袁拱辰、知县罗君文皆遇害,知绵州范辰孙亦死。汉州、绵州均距绵竹不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绵竹又是抗金名将、南宋宰相张浚的故里。张栻《南轩集》之《夔州路提点刑狱张(棁)君墓志铭》有云:“君讳棁,字仲山,于予为从兄,实同高祖,予家自唐岭南节度使由曲江徙长安,国子祭酒由长安徙成都,再世高祖讳文矩,早捐馆舍,夫人杨氏挈孤依外家于汉之绵竹。绵竹张氏皆高祖出也。”[6]民国8年版《绵竹县志·人物志·紫岩张氏》载:“咸生澥、潮、潞、滉、浚,澥生栎、潮生枸、潞生杆、滉生树、浚生栻。”[7]张氏家族数代人都在绵竹出生。张浚的祖茔在汉旺乡大柏林,大柏林自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始建,成为张浚父母等亲属的家族墓地;同时还建有张氏宗祠,有奉祀生常年守护,且必有春秋的隆祀。当元军入川后,张浚后裔为躲避战乱,只得将家中和宗祠中的历代贵重珍藏品悄悄转移到离家较远的偏辟乡村即观鱼乡范存村埋藏起来,然后将古代道观的老君像改塑成张浚的头像,以便长年祭祀,使之香火不绝。
为进一步求证史实,笔者又寻访到范存村五组76岁的张金生老人,得知这观鱼乡范存村的确有一个张浚后裔的聚居点,他们的字辈是“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这个张氏字辈与一河之隔的广汉张浚后裔的族谱字辈居然能对接得上。该村还有绵竹境内唯一的“宣公酒厂”(宣公即张栻)。这支与张浚后裔有关连的观鱼乡张氏派系,出现在范存村的文物出土地绝非偶然。
这表明,观鱼乡的张浚后裔于宋末元初为躲避元军侵扰,而将祖宗珍贵遗物从祖居地绵竹县九龙乡和汉旺镇大柏林祖茔的张氏宗祠内,秘密转移到观鱼乡范存村,并移居在此。由于元末和明末的战火破坏,当时的绵竹县志和张氏家谱均毁于战火,只能查考到清代《张氏家谱》及民国8年的《绵竹县志》为证。那些十分珍贵的宋代青铜窖藏文物在如此荒僻的乡村出土,显然并非当地村民或财主所能拥有的。这批在观鱼乡范存村出土的精美的汉代巨型铭文铜洗、宋代铜鸭熏香铜炉、宋代酒器、大批铜灯、铜烛台等祭祀用品应为宋代宰相张浚、张栻家族和宗祠祖传之物,应当是在宋末战乱中埋藏地下的。
这个困挠我们多年的谜题得以破解。因之,首撰此文供广大文史学者进一步探究。
注释:
[1]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4页。
[2]参见温小娟:《指尖上的国宝48丨汉“长宜子孙”铜洗》,《河南日报》客户端2022年10月26日。
[3]参见绵竹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地名录丛书之五十《四川省绵竹县地名录》“观鱼人民公社概况”,1984年版,第116页。
[4]民国8年《绵竹县志》卷十七,第1075页。
[5]参见(宋)无名氏:《昭忠录》,第4页。
[6](宋)张栻:《南轩集》下,第860页。
[7]民国8年《绵竹县志》卷六,第308页。
作者:绵竹市文管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