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成都“省脉”
作者: 周庆
摘 要:成都东南北三面皆大河环绕,独西路一梗远接灌县(今成都市都江堰市)诸山,梗以北为油子河,梗以南为清水河,均由灌县流至成都东门外交汇。全川山水即由此梗中分,此梗即成都“省脉”。
关键词:成都;“省脉”;吴棠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南朝宋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说:“武担,山名,在成都西北,盖以乾位在西北,故就之以即阼。”武担山正好在当时成都城西北面的乾位上,诸葛亮在武担山之南大兴土木,为刘备登帝位营建宫殿。后蜀皇帝孟昶也住在这里,这可从他宠爱的花蕊夫人《宫词》中读出:“三十六宫连内苑,太平天子住昆山。”《宫词》里的“太平天子”当指蜀后主孟昶。他在位三十一年,听劝纳谏,整顿吏治,劝农兴教,崇儒刻经,创制官箴,广种芙蓉,确有一段太平盛世。“昆山”应该是指武担山。在古代多个朝代制作的成都地图上唯一有标识的山就是武担山,当时它是成都城的最高点。其实,它就是一座高约20米、宽40米、长100余米的土丘,因它突兀在成都城的西北方向,即在乾位上,所以称之为“昆山”,亦寓“崐山”,代指“昆仑山”。花蕊夫人将武担山比作昆山,当指这里就是成都城的“龙脉”。凡在成都称帝的人,无论刘备,还是王建、孟昶,他们住的地方都在西北方的乾位上。
《重修成都县志》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成都知县罗廷权开始修撰,同治十二年(1783年)完成。其卷一中有一篇《省脉记》:“成都省脉,由岷山发脉,至灌县(今成都市都江堰市)二峨眉出脉,三十里下坝,过蒲阳河。十余里至涌山寺起顶石梁,渡江至童子山,平地起三台高峰,乾亥出脉,复落平阳。 五里至金马场,又十里超横山子,长二十里,复落平阳。渡江二十里,至崇宁县(今属成都市郫都区)竹瓦铺(今竹瓦街),耸出土梗。由竹瓦铺三十里至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二十里至成都武家梁子,又十余里至省城西门。北有油子河,南有清水河,夹送至省,皆省脉所关。”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一还转引了四川总督吴棠(同治六年由闽浙总督改任四川总督)对“省脉”的描述:“查成都省城东南北三面皆大河围绕,独西路一梗远接灌县诸山,由崇宁郫县交界处所向有高墩古阜连缀五六里或高二三丈,居省城乾方,为全省气运所关。梗以北为油子河,梗以南为清水河,均由灌县而来至省城东门外交会,全川山水即由此梗中分。”
这些介绍“省脉”的文字,再配以省脉图,让人一目了然。高墩,指鼓形石墩。阜,象形字,在《说文解字》中说“阜”字像一座土山的形状,亦可解释为阜的古字形,像阶梯或像阶梯那样起伏的山,后来演变为“山丘”之意。这说明由岷山发脉的这一脉低丘,在二峨眉出脉后的近百里,石墩和土丘混杂,形成犬牙交错、高低起伏的低丘,到崇宁县竹瓦铺,耸出来的却是一条土梗。它由北面的油子河、南面的清水河夹送而下,直到省城。这条脊背就是成都的“省脉”。
成都在清中后期人口暴增,商业机会也随之而出,在这一脉络上的灌县、崇宁、郫县和成都县各开有一所瓦窑,取土烧窑,深的甚至挖坑三四丈,损害了“省脉”。“地势气脉,最忌损伤,省会所在,尤宜保护”。同治九年(1870年),四川总督吴棠在众多在籍绅士的呈请下,下决心停止烧窑,并责成绵龙茂道钟峻委派知县黄启元查勘,将一路瓦窑全部拆毁,永远禁止在“省脉”一带取土和做其他有损风水的事情,同时发布告示一张。按照这一饬令,成都、郫县、崇宁三县均将公告刻石立牌以作永久警示。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一记载,吴棠告示特别提到:“成都县界内武家梁子地方,传系省城少祖山,为全省风水所关,该处旧有瓦窑两所,历年取土烧用,议者谓省运近衰,由于地脉受伤。”鉴于此,吴棠以省督名义令成都县查明地界内对“省脉”有所伤害的事,严押拆除,永禁烧挖之事发生。
吴棠在告示中还着重强调:“数千年来,毓秀钟灵诞生贤哲,蜀都文物之盛历西南各省之冠,地灵人杰成效昭然。”吴棠作为晚清一名才能卓著的政治人物,在整个同治时期,一直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等疆臣齐名,翰林院编修钱振伦称他为“天下治平第一人”。在四川时,吴棠的身份很特殊,他不仅是四川总督,同治帝又特谕他领成都将军。当他得知成、郫界内仍有数家窑主为了蝇头小利,不惜损伤“省脉”,将界内高墩古埂挖除殆尽,十分气愤,令成、郫、崇三县沿埂交界处派差密查,立即驱逐,拆窑封禁,并刻碑示禁;对不听劝阻者,该拘唤的拘唤,该惩治的惩治,以儆效尤。
吴棠告示通报了成都县武家梁子两所瓦窑被严押拆除的情况,又对带头落实饬令的窑主事迹给予了表彰和宣扬:“嗣据窑田地主郭家域、裴世通、郭家安等,原将拆毁窑田地基出卖与黄刚候祠(黄忠祠)管业,以培文风,而助脉远,业经买明在案。”得以目领心交,依规谨守。
关于“省脉”的文字记载也印证了土桥一带的民间传说。老百姓口中的这条“龙脊”正是“省脉”中从竹瓦铺耸出来的这条土梗。它过郫县,下犀浦,经成都县之武家梁子直抵土桥,再到省城西门。今天成都的金科路、金瑞路一线正是这一脉络往下行的走向,正是当地老百姓以往称的“龙脊”。
历史在变,观念在变,社会在进步,当今,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旧貌早已换了新颜。高梗“龙脊”虽已不见,但不变的是我们的本心。我们今天所讲的城市之脉是指城市中各种要素和资源的有机联系,包括自然环境、人工设施和人文环境等,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体现了城市的独特性和生命力。成都市为了保护城市之脉,在发展理念上提出了“西控”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作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