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共情及其他
作者: 张华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人文学术:东方与西方》《东学西传:国学与汉学》《文化与全球化》《国际中文教育散论》等著作。
DeepSeek成为近期持续很久的热门话题。语言大学的几位语言学家同事,想通过当代散文的分析,“挑战”一下DeepSeek的情感表达能力,我向同事们推荐了《美文》刊登的文章,这是最鲜活、最前卫也是最具情感色彩的散文。
不知语言学家们通过语言研究能得出怎样的结论。然而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新兴的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不仅在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知识问答等领域展现了强大的能力,还逐渐在情感表达方面赢得了用户的认可。许多人惊讶地发现,DeepSeek不仅能提供高效的服务,还能在交流中展现出温暖、理解和共情的能力。这让人们意识到,情感表达并非人类的专属,人工智能同样可以在这个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3年的《美文》第4期,我在《世人皆说ChatGPT》一文中曾经谈到,“如今第三代AIGC程序是自带搜索引擎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它存在的问题仍然是依托于已有信息,我们并没有看到它可以在与用户即时互动过程中,运用‘强化算法’生产出‘新知识’并与人类‘共情’。然而,即便如此,生产‘新知识’、与人类‘共情’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以计算机工程学的眼光取代神经生物学来对人的‘情感’进行‘条分缕析’,并搭建起一个结构复杂的庞大计算模型,也许可以把情感的‘信息’源摸得一清二楚,就如同《略谈想象》中所说,人类的情感再丰富、再多样,也不外乎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复杂组合。如此,智能机器人文学创作和诗歌翻译的问题,似乎仍可回到《文学与科学》中提到的:当我们赋予智能机器人以人所具有的包括‘自由意志’在内的一切元素之后,智能机器人就成为了超越‘肉身之人’能量的真正超人。那时,机器人文学创作的问题将不再成为问题。”未出两年,DeepSeek已超越ChatGPT,似乎某种程度上开始实现我的“预言”。
事实上,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情感表达一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领域。早期的AI系统往往被设计为冷冰冰的工具,专注于逻辑和效率,而忽略了情感交流的重要性。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开始期待AI不仅能完成任务,还能在交流中带来情感上的共鸣。DeepSeek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发者们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要“聪明”,还要“有温度”。因此,在设计其核心功能时,特别注重情感表达的能力。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情感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DeepSeek能够理解用户的情感状态,并作出相应的回应。
情感表达的第一步是理解情感。对于人类来说,这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却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和学习。DeepSeek的情感理解能力主要依赖于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情感分析及上下文理解。通过这些技术手段,DeepSeek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用户的情感,并为后续的情感表达奠定基础。理解情感只是第一步,如何表达情感才是真正的挑战。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情感表达需要避免机械化和生硬感,尽可能地贴近人类的交流方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开发者们非常注重DeepSeek语言风格的人性化,注重语言的自然性和亲和力;DeepSeek还会根据用户的情感状态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以实现情感匹配;另外,鉴于每个用户都有独特的性格和偏好,因此DeepSeek会根据用户的交流习惯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以进行个性化交流。由此看来,情感表达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建立连接的重要桥梁。通过情感表达,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同时,用户也能在与人工智能的交流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信任关系。
不过,尽管DeepSeek在情感表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毕竟其情感理解能力依赖于现有的数据和算法,无法像人类一样凭借直觉和经验进行判断,而且其情感表达仍然是一种模拟,无法真正体验到情感本身。这说明,情感表达对DeepSeek来说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领域。然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通过引入更多的数据和更先进的算法,DeepSeek应该能够更准确地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在复杂情境下的情感变化,能够掌握更多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能够与用户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特别是针对个体的长期交流,DeepSeek可以迅速了解用户的性格和偏好,肯定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情感支持。
DeepSeek的情感表达能力让我们意识到,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成为高效的工具,还可以成为人类情感交流的伙伴。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改进,DeepSeek能够在未来为用户提供更加温暖、贴心的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值得信赖的助手。这应该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一座桥梁,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在情感表达方面的潜力将会被进一步挖掘,可以与人类共情,也可以创作出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学作品,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尽管DeepSeek不仅是一个智能助手,更是一个能够理解、支持和陪伴我们的朋友,可以和人类一起走向更加温暖的未来,可以与人类“共情”,但是,人类绝不能让DeepSeek取代我们的大脑,代替我们思考,代替我们“生情”“表情”。
说到共情,我与本期“汉风”所刊应帆的文章《母亲在美国》产生了强烈共情和共鸣,以至感觉文中的母亲,就是我在赴美航班上遇到过的一位母亲(当然,实际上不是),其在美国的经历,就是回国航班上一位留美学者讲述的他母亲的经历。而且,这让我更加相信“量子纠缠”的确存在,因为在上期“汉风”的主持文章《在北美》中,曾提到“这十年,仅仅是发生在赴北美航班上的故事,也可以讲个‘三天三夜’”,结果这一期就有了替我讲故事的文章。不同的是,15年前,我在北京至华盛顿美联航(UA)上遇到的是来自山东聊城的一位母亲,个子很高,皮肤黢黑很健硕的样子,声音洪亮,不会说普通话更不懂英文,识字也不多。她刚好坐在我后面,交流后知道她到美国是去帮忙照顾刚出生的外孙子,我说如需要我可以翻译,她很坚决地说不用。结果,一路上给周围乘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位母亲硬硬的聊城方言,和美籍乘务员大妈从头到尾始终如一的微笑服务。这个过程尽管比通常的乘客耗费了更多些的时间,但最终这位母亲所有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她们的对话也给周围乘客带来很多乐子;后面的不同则是,在国航(CA)洛杉矶至北京的航班上,一位留美学者,也是坐在我的后排,跟坐在他旁边的一位落座后才认识的母亲,讲述自己母亲与他妻子之间发生的各种故事。这位刚认识的母亲是在美国照看外孙女一年后回北京,留美学者在航行途中绘声绘色讲述的自己母亲的故事情节以及婆媳之间的一些对话,得到他旁边这位母亲的频繁附和,强烈共鸣,和深深共情!可见,《母亲在美国》讲述的尽管是个体的故事,却反映了许多赴美和在美中国母亲的共性。
(责任编辑: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