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圣陶: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
作者: 王彦云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叶圣陶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更是一位教育家。近日,读其教育论述作品集《教育为了什么》,得以了解他的教育思想,以及他作为教育家对中国现代教育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叶圣陶心系国家发展,厚植家国情怀,尤为关注教育为国家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他对教育,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以一颗赤诚之心,照亮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前行之路:教育的一切目的,就是使人人受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教育。现在推行“生活教育”,不怕艰难,不避危害,当然也有成就,那成就对于中国的弄好也大有帮助。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因而不能不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教师讲,目的是要达到不用讲,好比帮孩子学走路,先牵着他走,扶着他走;进一步让他自己走,在旁边护着他;最后完全可以放心了,就让他自己走,护也不用护了。上课也一样,教师不能光灌输,要多启发,多引导……
叶圣陶十分重视对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把小事当成事,养成习惯,这正是叶圣陶先生用其一生的行为世范所传递给我们的教育智慧。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诚,在回忆中曾记述过这样几件事。
有一次他递笔给父亲时,不小心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郑重其事地跟他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手戳破了呢?”
这样的事还有一些,叶至善回忆说,冬天,当他出门没把门带上时,父亲常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便只喊:“尾巴,尾巴!”
就这样,他渐渐养成替他人着想的习惯:无论是递东西,还是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都成了此后人生中一直遵循的习惯。
叶圣陶的孙女叶小沫回忆说,为了培养孙辈们替别人着想的好习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告诉他们:在递给别人刀子的时候,要把刀柄对着对方;吃饭放碗筷时,筷子要放在盘碟的右边,调羹的把儿一顺向右摆;公共场所,在有人休息和谈话的地方,走路脚步要放轻,关门的动作要放轻……
其中还有这样一件事颇动人心弦。当叶小沫长大后当了编辑,叶圣陶在向她传授编辑经验时,总是极其注意这样一些微小细节:写文章时,一定要为读者着想,句子要通顺,意思要明白;抄写稿子时,一定要为排字工人着想,字要写得清楚,不要叫人去猜;稿子发表了,要为作者着想,尽快寄样书样报,尽快寄稿费……
读之,我深切地感受到叶圣陶已将这些微小的细节渗透到了骨子里,乃至成为他生命的自觉。他曾说:“做老师,身教永远重于言教,而且这些身教不是做出来给孩子看的,而是自身的修养,是已经养成的习惯,是平日里的一言一行。”这也是他一生中都在身体力行的话。
他有写日记的习惯,自十七岁至九十几岁,一写就是几十年。叶小沫回忆说,在整理爷爷留下的日记作品时,除去因战争等原因部分散失外,爷爷所留下来的七百多万字的日记,写的字无一例外都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即便他年高时因视力不好已经看不太清楚了,写出来的字依然是一笔一画的。正是这一良好的书写习惯,极大便利了此后的文字校对工作,使《叶圣陶日记》得以顺利出版。
一个微习惯胜过万千道理,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以日以年,如苗之壮。既质又文,君子堂堂。”孩子们的成长不只是需要课堂来滋养,更需要习惯和岁月来成全。在教育指向核心素养的今天,习惯培养已然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如何把难以触摸的素养变成可以培养的习惯,恰恰是当下每个家庭和老师都应着力去思考、落实的事情。
编辑 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