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光辉岁月

作者: 阿忠

在岁月那浩渺无垠、奔腾不息的长河之中,我的父亲恰似一颗独特而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属于他的光芒。

父亲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那是一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尽管生活艰难,父亲却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在农忙之余,他总是想尽办法去村里仅有的私塾外偷听先生讲学。到了十几岁时,父亲已经成长为一个勤劳懂事的少年,不仅要跟着长辈们在田里劳作,还要承担起一部分家务,学会了砍柴、挑水、做饭等各种生活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开始积极参与村里的一些事务。他为人正直、热心,在村民中的威望逐渐提高。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变革,父亲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挨家挨户地给村民讲解政策的好处。

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那时,我们村宛如一个大家庭,有八个生产小队,聚集了两千多人。在这个庞大的村庄体系中,父亲担任着村党支部书记这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当,便是漫长的十年。

父亲的每一天都像是一场忙碌的战斗,他奔波于村里的各项事务之中,犹如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从协调各个生产小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到高瞻远瞩地规划整个村庄的发展方向;从耐心细致地解决村民之间鸡毛蒜皮却又影响和谐的纠纷,到积极热情地响应上级政府下达的各项政策号召,我常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出门了。他先到村子里的公共场地上,查看前一天安排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各个生产小队的队长交谈,询问农作物的种植情况、灌溉水源是否充足、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等。

父亲还要关注村庄的整体发展规划。他会组织村里有见识的长辈和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一起商讨村庄的未来。他们会围坐在一张简陋的桌子旁,几张皱巴巴的纸上写满了各种想法和计划。他积极向上级争取资源,希望能为村庄修建一所小学,让村里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虽然过程充满艰辛,但村小学最终还是建起来了。当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走进崭新的教室时,父亲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父亲退下村支书的职位后,生产小队的成员们非要他再担任第一小队队长,母亲也被小队推举为生产小队妇女队长。这一对夫妻档,在小队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携手并肩,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勤劳的双手,带领小队走向丰收的彼岸。那一年,农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麦子在清风的吹拂下,翻滚着如同金色的海洋;饱满的玉米穗像是一个个胖娃娃,沉甸甸地挂在玉米秆上。凭借这份丰收的成果,在全县农村年终评比中,我们小队脱颖而出获得了第一名,每个队员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父亲和母亲的名字,因此在村里被人们更加敬重地传颂着。

当父亲从小队长的位置退下来后,开启了一段意想不到的奇妙篇章——学习编织手工。这一转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在大多数村民的观念里,父亲一直是那个忙于村里的领导事务、处理大事的人,与这种细致入微的手工活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父亲学习编织时,眼睛里闪烁着探索的光芒。白天,他就坐在院子的角落里,全神贯注地研究着编织的技巧。他仔细地观察每一针的走向,就像在研究一道深奥的数学难题。晚上,昏黄的灯光在屋子里摇曳着,父亲依然不肯放下手中的针线,他就着微弱的灯光,继续编织。半个月后,他终于为自己织成了一件毛衣。当他穿上那件毛衣的时候,脸上是满满的成就感,那笑容如同春天盛开的花朵,灿烂而又动人。

在那个以马为主要劳动力的农耕年代,马套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就像是马的铠甲,套在马脖子上,接着放上夹板,这样在马拉车时就能防止磨肩膀,保护马的身体。制作马套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精湛的手艺和足够的耐心。然而,父亲却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父亲把玉米叶子编成粗粗的辫子,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玉米叶子之间,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舞者在翩翩起舞。他将编好的辫子一层一层地垒起来,每一层都摆放得整整齐齐,直到有一寸厚,然后再用结实的细绳将其扎起来。就这样,一个又一个马套包在父亲的手中诞生了。

我们每个生产队都有三十多匹马,这意味着需要大量的马套包。父亲编织的马套包就像及时雨,满足了生产队的需求。每当有生产队需要马套包时,就会派人来取,只需要记个账,不用交钱。这一编,就是漫长的十年。在这十年里,父亲坐在院子里编织马套包的身影,成为我记忆中一道独特而又深刻的风景。

从父亲的编织生涯中,我看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面对变化的态度。他从一个村支书转变为一个手工编织人,但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对生活的热情,无论是在村支书岗位上为村庄谋发展,还是在退下来后为生产队编织马套包,他都用心去做,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理解。

父亲编织马套包的十年里,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马作为劳动力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但父亲编织的马套包却成为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一种见证。它们见证了生产队里马拉车的繁忙景象,也见证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岁月,更见证了父亲那一颗始终为集体着想的心,他总是在村庄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贡献自己的力量。

父亲的一生,就像一部丰富多彩、厚重深沉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不同的故事。他的故事让我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质朴与坚韧,让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种地位,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只要用心去做,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编辑 曹宏萍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