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的回响
作者: 黄小依徐则臣的力作《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灵魂主线,巧妙地编织了一场横亘百年的时空交响。小说借助1901年意大利青年小波罗的北上寻亲之旅,与2014年因申遗工程而重聚的运河后裔这两条并行不悖的叙事脉络,将运河这一地理坐标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巍峨丰碑。
运河,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水脉,更是文化血脉的生动隐喻。1901年的运河之旅,借由翻译谢平遥、船工夏氏师徒等底层民众的视角,细腻描绘了清末社会的风云变幻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彷徨。而2014年的叙事线索中,后裔们因纪录片《大河谭》而聚首,零散的记忆碎片汇聚成一幅完整的运河画卷。这种叙事架构巧妙地呼应了运河“流动不息”的本质——历史与当下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交融,个体的命运宛如一条条支流,最终汇入民族集体记忆的浩瀚海洋。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徐则臣并未将运河刻画为静态的文化遗物,而是赋予其蓬勃的生命力。“水与时间自会开辟出新的航道。”书中这种对“河流哲学”的深刻思考,既预示着运河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涅槃重生,也隐喻着文化传统在断裂中的顽强延续。
小说中,后代重逢的“巧合”设计尤为引人注目。谢望和、邵星池等人物因一档节目、一件罗盘、一家民宿而重逢,甚至与意大利人马福德家族的后裔产生关联。虽略显刻意,但若深入文本肌理,不难发现,这些巧合实为作者匠心独运的叙事机关。运河作为贯穿百年历史的桥梁,其本身便是最大的“巧合编织者”。徐则臣借此揭示出,历史进程中个体命运的必然交织。
更值得品味的是,小说中的后裔起初对祖辈历史茫然无知,却在追寻运河的征途中完成了自我身份的深刻认同。这种“无意识的传承”恰如运河文化的隐性血脉,即便个体试图挣脱,也终将被历史的长河所牵引。
在宏大的历史框架下,《北上》的动人魅力在于对个体生命的细腻刻画。徐则臣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瞬间:谢平遥夜读龚自珍时的“沉静幸福感”,胡念之照料母亲时的“低眉顺眼间的岁月絮语”,乃至小波罗临终前耳畔回荡的漕运议论,皆成为历史洪流中熠熠生辉的星辰。这种微小叙事与运河的宏大叙事交相辉映,深刻揭示了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双重角色,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亦是时代的承受者。
徐则臣的语言风格沉稳而内敛,如运河之水般静谧中蕴藏着澎湃的力量。他笔下的运河沿岸市井生活,炊烟袅袅自瓦缝间飘摇,狗吠与呵斥声交织成曲,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阔手法大开展、气韵沉雄。
在时代巨变中,我们如何寻觅心灵的栖息地?运河的答案蕴藏于“流动与坚守”的辩证智慧之中。当谢望和站在申遗成功的运河之畔,他们寻回的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是文化根脉的绵延。这种精神寻根,在“北漂”“小镇青年”成为时代热词的当下,具有尤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徐则臣以文字为舟,证明了真正的史诗无需依赖奇观叙事。一条河、一群人、百年的悲欢离合,足以映照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正如书中那句“虚构往往是进入历史最有效的路径”,《北上》以虚构抵达的真实,让我们聆听到了运河深处那永不消逝的悠扬回响。
编辑 曹宏萍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