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花生为友

作者: 丁东

“三月始播土,冥然何怨尤。四月叶交覆,饮露绿阴稠。”花生,是豆科蝶形花亚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作物。因地上开花、地下结果,故称落花生,又称落地松、万寿果等。又因花生富含脂肪和蛋白质,民间又称其为“长生果”,与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荤”。

也许是因为花生藏于地下,人们知之甚晚。我国关于花生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唐朝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那时,人们对花生吃法的探索还停留在最原始的生食阶段。及至明代,人们灵光乍现,发明了花生的新吃法——沙炒花生。所谓的沙炒花生,即在滚烫的铁锅中,用洗净的沙粒翻炒、加热带壳的花生。在沙粒的包裹与高温的作用下,花生变得微焦而香脆。此种炒制之法,既保留了花生原有的质朴色泽,又增添了几分诱人的焦香气息。尤其是花生内部的油脂在炒制过程中被恰到好处地激发出来,使得炒熟的花生既不干燥,也不油腻,给人一种质朴而不失风味的舌尖享受。此法虽然原始,但传承至今,深受欢迎。

沙炒花生之外,油炸花生米则以另一种手法呈现花生的魅力。如果说沙炒花生承载的是满满的烟火气,那么,油炸花生米就多少含些烹饪哲学的味道。其硬核在于一个“炸”字。炸制前,有一道工序必不可少,即将花生米在清水中稍加浸泡,再沥干水分。这样做,既去除表面的尘埃,也防止花生米在炸制过程中出现焦煳。在铁锅中,花生米与热油相遇,是一场温度与时间的竞赛,火候与时间需精准把握,妥帖拿捏。花生米九成熟后,倒入适量的白酒炒匀,以防止花生米放凉后返潮、变软。当油锅中的花生米呈现金黄色,且噼啪声逐渐稀少时,炸制进入尾声。此时,应立即关火,等油炸花生米出锅后,趁热撒上少量食盐搅拌均匀。冷却后的花生米表面附着一层薄薄的盐霜,煞是好看,别有风情。

除沙炒花生、油炸花生米外,卤煮花生则是另一种风味。卤煮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烹饪方式,讲究的是“三分煮,七分泡”。卤煮不仅保留了花生原有的营养与风味,更增添了几分醇厚和层次。卤煮花生的操作步骤是:先选用新鲜饱满的花生,无须去壳,用清水洗净表面的泥土与杂质。之后,把已在清水中浸泡过的八角、桂皮、香叶、花椒等香辛料,连同切成片的生姜和切成段的大葱一同倒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开大火烧制成卤煮花生的汤底。待汤底沸腾,转小火,加入洗净的花生,让它们在温热的怀抱、在不至于软烂的火候下,缓缓吸收香料的精华,并渐渐成熟。随后,在卤水沸腾的状态下,加入适量的盐和几勺老抽,给花生增味、上色。关火后,让花生继续在汤中浸泡4~8小时,让其更入味。卤煮花生口感软糯、卤香醇厚,成了下酒菜中的一股清流,无论是搭配清爽的啤酒、温润的黄酒,还是辛辣的白酒,都让人回味无穷。

“屋住土里,人吃肚里。子孙昌盛,大家欢喜。”这是一则针对花生的谜语。由谜语可见,花生乃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大众情人”。在儿时的记忆中,即便日子再难,家中也常备油炸花生米。一碟花生米,一碗自酿酒,对于爷爷、外公来说,是一种疗愈自我、熨帖脾胃、安放灵魂的生活表达方式。它给艰难的日子注入了温存、希望、勇气和力量。或许是遗传了祖辈的基因,这平凡的小豆子,也一直是我的至爱,念念在心,百吃不厌,几日不吃,怅然若失。一连吃了五十多年,还是感觉没吃够。而这强大的“遗传基因”,想必也会代代延续……

编辑|张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