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油面筋,两地亲友情

作者: 申功晶

无锡人有三样引以为豪的“宝贝”:惠山泥人、三凤桥酱排骨、清水油面筋。三样之中,清水油面筋看似最不起眼,却是无锡的一张独特名片。在旧时,底层贫苦老百姓吃不起大鱼大肉,就用口感筋道的油面筋替代鱼肉。将油面筋、油菜对半切开,鲜笋、草菇、香菇切成块状,热油烧锅,先放笋块、草菇块、香菇块,大火翻炒。再投入油面筋,加绍酒、糖、盐,小火煨至面筋入味,最后放入油菜,待汤汁收干,用水淀粉勾芡即成“三鲜鱼肚”。这道纯素食曾让我祖母心花怒放:“素食也能做这么好吃,何须沾染荤腥?”

说起油面筋的来历,清代《随园食单补证》中载“面筋生者,摘入沸油中,即成大圆,食之脆若无物,以麻油、秋油浸之,现吃最佳”。若论起无锡清水油面筋,得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南朝四百八十寺,无锡有惠山名寺,香火十分兴旺,前来拜佛许愿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寺院的僧侣为香客准备的素斋菜肴,多以生麸(面筋)为原料。可生麸隔了夜,容易发馊变味。伙房僧灵机一动,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滚沸的油锅煎炸。在高温的油锅中,生麸迅速膨胀成一个个金灿灿的空心圆球,无锡油面筋就这样诞生了。伙房僧把油面筋佐以其他素菜一起烹炒成“素什锦”, 香客大快朵颐,赞不绝口。就这样,油面筋从山上的佛门圣地飞入山下的寻常百姓家。面筋烧菜、面筋肉丝成了无锡人餐桌上一道百搭佳肴。

而所谓“清水”两个字的奥妙,并非制作油面筋所用的水质清冽,而是用盐水浸泡后再油炸。盐水配方和浸泡方法绝对不外传,这也就是外地人做不出地道的清水油面筋的原因。

父亲每回去无锡,总要寻到半山腰上的广福寺吃一碗罗汉素面,哪怕斋馆里座无虚席,哪怕排上长长的队伍。一碗纯素招牌罗汉面汤汁清晰,盖上黑木耳、白果、香菇、芝麻等佐物,再浇上一大勺厚厚香油。热香油盖上热浇头,夹起满满一大块烧得软烂的面筋,当真妙不可言。

父亲有次去无锡回来,手里拎着一大袋油面筋。正宗无锡清水油面筋,表金黄里玉白,皮脆内松,掰开看,一个个细密的蜂窝状气孔,捏一团生食油香清爽,越嚼越韧。每当馋起来,就亲自下厨做上一碗浓油赤酱的肉酿面筋。用上好的猪前腿去皮取肉,剁成肉糜,搅拌时加鸡蛋液以增加黏稠度,再加生抽、盐、糖、葱花、姜末等调味去腥。接下来是塞油面筋,用筷子在面筋表面戳一个小口,将调好的肉糜一点点塞入空心面筋,填得满满当当,用淀粉封口,放到蒸锅上蒸一刻钟。面筋需要在汁水中烧养,调汁是关键。在锅里放葱、姜爆香,加生抽、老抽、蚝油、冰糖、八角、桂皮等调红烧汁。将塞肉面筋倒入其中,大火煮开,加锅盖转小火焖至面筋表面变软,撒上葱花即可上桌。吸饱酱汁的面筋软韧,不失筋道耐嚼,咬下去一口爆汁,扎实弹牙,肉质鲜香细腻,肥而不腻,较之红烧狮子头,肉酿面筋更入味下饭。

与别处油面筋不同的是,无锡清水油面筋虽然也是遇水变软,却久煮不化,更易吸收汤汁精华。除了日常炒烧、肉酿,入冬火锅配菜也少不了它。涮几只清水油面筋,吸饱汤汁的面筋,入口比喝汤更鲜爽。

清水油面筋看起来不过是一样朴素的地方吃食,可它维系着苏、锡百姓的亲友情谊。两地百姓之间的人情关系,并不需要靠多昂贵的东西来维持,一碗清水油面筋足矣,毕竟平平淡淡才是真。

编辑|龙轲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