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子东著作年表
学历
1979—198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
1990—199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系,文学硕士
1994—1997香港大学中文学系,哲学博士
学习和职业经历
1961—1966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原工部局小学)
1966—1970上海市培进中学
1970—1976江西广昌千善公社千善大队古坊小队农民
1976—1977上海第八钢铁厂工人
1977—1979上海冶金专科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
1979—198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1982—1984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1985—1989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87—1988香港大学英文及比较文学系研究员(Sino-BritishFellow)
1988—1988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客席研究员
1989—1990美国芝加哥大学远东研究中心鲁思研究员(LuceFellow)
1993—1999岭南学院中文系讲师/助理教授
1999—200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2000—2006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获终身教职(substantiatedappointment)
1999—200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2000—2003复旦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2006—2020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2006—2007北京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2008—2014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2010—201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客座)
2020—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
2020—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
学术著作
A专著(30种)
1984《郁达夫新论》,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初版;1985年增订再版(新人文论丛书);《郁达夫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郁达夫新论》的三十周年纪念版)。
1987《当代文学印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当代小说阅读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当代小说与集体记忆:叙述文革》,(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
2000《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五十篇文革小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2004《呐喊与流言》,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香港短篇小说初探》,天地图书公司(香港)。
2011《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中华书局(香港)。
2011《许子东讲稿·第一卷:重读文革》,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许子东讲稿·第二卷: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许子东讲稿·第三卷:越界言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书生之见》,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上海三联书店/北京理想国(许子东2016年9-12月在香港岭南大学的现代文学课程由腾讯“经典课堂”网上直播,本书根据录音稿整理)。
2018《细读张爱玲》,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
2018《许子东现代文学课》,中华书局(香港),繁体修订本。
2019《许子东细读张爱玲》,北京大学出版社(此书系皇冠版《细读张爱玲》的简体修订本)。
2019《无处安放——张爱玲文学价值重估》,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1《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上下册,北京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1《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上下册,商务印书馆(香港),繁体版。
2025《重读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许子东文集》共十卷,商务印书馆(香港),卷一:《郁达夫新论》;卷二:《细读张爱玲》(增订本);卷三:《重读鲁迅》;卷四:《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史》;卷五:《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卷六:《小说香港》;卷七《许子东现代文学课》(增订本):卷八:《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上下册;卷九:《21世纪中国小说选读》:卷十:《自己的故事》。2024年12月签出版合约,2025年出版。
B主编(10种)
2000《香港短篇小说选1996—9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
2000《香港短篇小说选1994—95》,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
2001《边缘批评文丛》,与许纪霖合作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第一辑包括黄子平《“灰兰”中的叙述》、赵毅衡《礼教失落以后》、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
2001《香港短篇小说选1998—99》,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
2001《输水管森林:三城小说系列香港卷第一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再读张爱玲》(与刘绍铭、梁秉钧合编),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2003《无爱记》(三城记小说系列香港卷第三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后殖民食物与爱情》(三城记小说系列香港卷第二辑),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香港短篇小说选2000—200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
2006《香港短篇小说选2002—2003》(与黄子平合编),(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一九四九以后》(与王德威、陈思和合编),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年版。
C学术论文(106篇)
1981—1985
《郁达夫与日本》,《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灵魂奥秘的连续自白》,《文学评论丛刊》,1981年第8期。
《鲁迅和郁达夫》,《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
《社会政治观与艺术创作》,《浙江学刊》1982年第2期。
《郁达夫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文学评论》1983年第1期。首次在《文学评论》正刊发表论文,时年28岁。
《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文学评论丛刊》第17期,1983年7月。
《郁达夫日记和自传的文学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6期。
《现代文学:拥挤的学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第2期。
《文学批评中的“出”与“入”》《文学评论》1984年3期。
《郁达夫创作风格论》,《文学评论丛刊》第21期,1984年8月。
《曹冠龙的小说创作》,《上海文学》1984年第12期。
《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作家?——郁达夫与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85年第1期。
《文学批评中的“我”》,《当代文艺探索》1986年第2期。
《我读春风沉醉的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张承志与张辛欣的梦》,《当代文艺探索》1985年第2期。
1986—1990
《论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忏悔主题》,《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1期,44—55页。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文学理论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文学中的三种性描写》,《文艺报》1986年3月29日第3版。
《近年来小说创作与西方文学影响》,《文汇报》1986年3月31日。
《新时期的三种文学》,《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
《论刘心武》,《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第4期。
《中国当代青年文学中的三个外国文学形象》,《文艺研究》1988年第3期。
《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此文系《中国新时期文学大系(现代主义卷)绪言》。这套大系后来没有出版。]《对“文革”的两种抗议姿态》,《读书》1989年第5期。
《从方法出发?还是从对象出发?》,《上海文学》1989年第6期。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青年文化心态》,《明报月刊》(香港)1989第3期;收入《中国现代文学新貌》,(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版。
1991—1995
《〈巴金文集〉第二卷·序言》,(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2年。
《〈巴金文集〉第十卷·序言》,(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2年。
《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史》,《上海文学》1994年第10期;收入《中国现代文学与自我》,(香港)岭南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当代华文散文中的动物意象》,《岭南学院中文系系刊》1995年第2期。
《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6期;收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996—2000
《张爱玲与“五四新文学主流”》,《现代中文文学学报》1996年第5期(香港岭南学院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编辑出版)。
《寻根文学中的贾平凹与阿城》,《岭南学院中文系系刊》1996年第1期。
《张承志:守卫昨日之梦——从〈金牧场〉到〈金草地〉》,《二十一世纪》第31期(1996年10月)。
《〈爸爸爸〉与〈小鲍庄〉》,《岭南学院中文系系刊》1997年第4期。
《体现“知识分子-干部”忧国情怀的历史反省》,《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该文摘要收入《中国文学年鉴200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感谢苦难”与“拒绝忏悔”》,《上海文学》1999年第1期。
《先锋派小说中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荒诞叙述》,《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6期。
《略论海外华文小说中的文革叙述》《现代中文文学学报》JournalofModernLiteratureinChinese(香港,中英双语出版),第五卷(1999)。
《契合大众审美趣味与宣泄需求的“灾难故事”》,《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
《文革小说中的拯救主题》,《钱谷融先生教学著述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亦收入《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此地是他乡?——论近年来的香港短篇小说》,《明报月刊》2000年第1期;《读书》2000年第2期。
2001—2005
《二十世纪中文文学:从呐喊到流言?》,《明报月刊》2000年第12期;《读书》2001年第4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2001年第6期。
《物化苍凉——张爱玲小说意象技巧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华东师范大学校庆50周年纪念特刊);收入《再读张爱玲》,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