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赏2025年第4期

名作欣赏

名作欣赏2025年第4期

月刊 文摘文萃

简介

文学评论刊物。介绍并帮助读者赏析古今中外名著。《名作欣赏》是鉴赏中外古今优秀文学作品的名牌期刊。荣获首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目录

学者档案 | 《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的三个层次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那么开端就是高峰。如果从20世纪初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开始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那么《狂人日记》标志着从晚清到五四的关键转折,其意义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晚清小说以官民对立结构为主...

学者档案 | 为什么要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现代文学史是中国学界的兵家必争之地,引人注目的著作不知凡几,寻求突破并不容易。许子东教授的《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代表着又一重要尝试。这本书着眼“漫长的二十世纪”,始自晚清新小说,终于新纪元后的科幻叙事,以九十三部作品勾勒白话小说将近一百二...

学者档案 | 子东兄二三事

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跟上海那批做文学批评的同行,来往最多的是吴亮和蔡翔。许子东一早就去了港大访问,不太能见着。后来在芝加哥大学都参加了李欧梵教授主持的研究项目,才开始熟悉起来。再后来,同一年(1993)分别在香港的浸大和岭南应聘教中文...

学者档案 | 许子东著作年表

学历 1979—198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 1990—199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东亚系,文学硕士 1994—1997香港大学中文学系,哲学博士 学习和职业经历 1961—1966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原工部局小学)...

大家讲谭 | “却顾所来径”

步入随园 我1979年初毕业后即留校工作,先是在校长办公室处理一些文秘事务,半年后转而担任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开始感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于是萌发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念头。后来通过徐州教育学院中文系卢厚俭先生的介绍,我得以认识南京师范学院(...

大家讲谭 | 创新端从典籍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曹顺庆教授,近年主持一个“新文科教改”的科研项目,涉及大学生对中华典籍的学习。他要集思广益,请他的博士研究生翟鹿发来一连串问题,由我书面作答。我回应之,而有下文。 翟鹿:黄教授好,请问您认为中国大学里的中华文化...

名家学术经典 | 忧患与悲情: 一百年中国人的心灵史

谢冕,1932年生,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博士点首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新诗批评和研究工作。1980年筹办并主持了全国唯一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名誉院长,著有《...

名家学术经典 | 三重超越开生面 八方来风任我行

重读谢冕的《1898:百年忧患》,它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浓重的苦涩与忧伤。 谢冕出生于1932年,在近一个世纪中饱经沧桑:自小家境贫寒,几度濒临失学的危难;亲历日军占领福州的苦难时光,被迫做过为日军修机场的童工;投身过解放大军直捣东南沿...

名家学术经典 | 浊酒难消忧国泪

一 说起丛书《百年中国文学总系》,我就想起本雅明用过的比喻——“它像一条路穿过了我”。人与书的这种相遇是如此深长,以至于真的像一条路一样贯穿了我的生活。 记得1992年去北大读谢冕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老师照例要给学生们推荐必读书目,当时谢老师...

名家学术经典 | 何以忧患

一 重读谢冕先生《1898:百年忧患》,已是十多年之后。初读这部著作,印象尤深的,是作者进入历史的特别方式。如今重读,这种印象依然是值得回味的。在第一章,作者用了相当长篇幅描写位于颐和园内的昆明湖的两处风景,仿佛作者试图完成的,不是一部文学...

对话古典 | “山人”的面目

“处士”“山人”均为隐士的别称。既为隐士,就该淡泊名利、深藏不出,然而有人自称隐士,却是为了提高身价,以便“相与”达官贵人。《四库全书总目》别集存目七赵宦光《牒草》条载: 有明中叶以后,山人墨客,标榜成风。稍能书画诗文者,下则厕食客之班,上...

对话古典 | 刘禹锡与牛僧孺

洛阳这个地方很神奇,古人特别是唐宋两个朝代的文人都爱到那个地方去,哪怕做个小官也行,有时一次申请不成,就两次三次申请,这说明洛阳对文人确实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这种地域的特殊魅力是怎么形成的?我觉得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唐代的首都是长安,也...

对话古典 | 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以“春心莫共花争发”为核心意象建构的无题诗体系,呈现出三重独特的艺术维度:一是超越线性时间逻辑的象征系统,如《无题》中“春蚕-蜡炬”的生命燃烧,在“丝尽泪干”的瞬间达成永恒,这种时空观照突破传统抒情范式,形成“刹那即永恒”的现代性体验...

经典重读 | 鲁迅首本文集何以取名《坟》

鲁迅的第一本文集题名为《坟》,其编定的工作是在厦门大学集美楼上完成的;他并且在1926年10月30日、11月11日分别为文集写了《题记》和《写在〈坟〉后面》的序与跋。那么,鲁迅何以把文集取名为《坟》呢?这先得从其序、跋寻索。 《题记》是这样...

经典重读 | 老舍的悲悯情怀

李玲,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老舍研究常务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冰心研究会副会长。曾为哈佛大学、马赛诸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书生邓拓》《女性心灵与知识分子立场...

青年在场 | 转型时代的规范建设与学人情怀

摘要:总结陈平原的学术经验,不可低估其创办学刊之功。在见证着中国社会与中国学术艰难转型的20世纪90年代,陈平原先后参与主编《学人》与《文学史》,其办刊实践折现出一条知识分子重新探索的安身立命之道。陈平原延续80年代中后期的规范反思,提倡“...

青年在场 | 历史的现场与现场的历史

从文化史出发的声音研究 早在20世纪90年代,沃尔夫冈·韦尔施就曾宣言:“一个疑虑在游荡:我们迄至今日的主要被视觉所主导的文化,正在转化成为听觉文化。”“不光出于平等对待,在视觉称霸两千多年后,听觉理当得到解放;更况且听的人也是更...

语文讲堂 |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的“十宜十忌”

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中小学语文学界非常关注与热门的话题,而《红楼梦》与《乡土中国》成为明确要求阅读的两部名著。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因为《红楼梦》整本书需要阅读,所以原有的《林黛玉进贾府》等篇目被删省。...

语文讲堂 | 鲁迅《孔乙己》的叙事结构

摘要: 鲁迅《孔乙己》通过设置叙事空间、叙事时间、叙事者、叙述方式等要素,表达出“反冷漠”的主旨思想。咸亨酒店作为主要叙事空间,在物理布局和人际氛围上呈现出贫富二分、等级森严、势利冷漠的特点。小说的叙事时间十分模糊,背后是人们对孔乙己的漠不...

百家茶座 | 金批《西厢记》研究的百年回顾

摘要:金批《西厢记》自清初问世后一直备受关注,流播深广。20世纪以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金批《西厢记》研究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成果丰硕。其中研究成果形式包括“著作”“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三个类别;研究内涵包括“文献”“改订”“理论...

百家茶座 | 大唐文化的异域风景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大唐文化的瑰丽景观令无数异域人士为之倾倒。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日本延历二十三年,804),在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团中,学问僧空海(774—835)随队入唐。贞元二十一年(805)二月空海入住西明寺,五月师事密宗七祖青龙寺...

百家茶座 | 刘大杰四版《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各自成就

刘大杰(1904—1977)是著名的文学史家,他的代表著作《中国文学发展史》,一共出版过四个版本,其中第二版、第四版生前身后皆曾遭遇批判。在他逝世47年后,当我们共同纪念他诞辰120周年,回看这部著作的四个版本,可以相对客观冷静地给予重新评...

百家茶座 | 初读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印象记

初知刘先生,就是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那是在1977年冬,我从所在的小城图书馆里借到刘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是大字本,很厚的一大本(由林冠夫、林东海二先生回忆文章看,大字本并不易得,小城图书馆何以有此,...

百家茶座 | 标准文学史教材的锻造

摘要: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历次编撰修订,是文学史述作经验的重要资源,也是各时代政治学术生态的即时反映。而1962年修订版,无论从精善完足还是影响力来说,皆足以证明先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文在对该版修订缘由做出推察的同时,将之与之前版...

百家茶座 | 《杨树达日记》中的学术和学人

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后取《荀子》“积微成著”之义,以“积微”二字“名其居”。杨树达是湖南长沙人,语言文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一生勤于治学,成就斐然。史学家陈寅恪赞誉杨树达:“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杨...

百家茶座 | 作为教授的杨树达

杨树达1936年9月10日日记:“王生荩来,云已如余嘱读段注一周,可谓能用心者。据云北大教师无极佳者,沈兼士较可,魏建功则同学无不詈之,教音韵一年,今音古音如何分别,至今茫然云云。王生人颇笃实,非狂妄好议论人者可比,其言或可信也。”时任清华...

百家茶座 | 积微翁的治学“秘笈”

在上海读书时,有幸听了陈尚君老师很多次文献学课程,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讲辑佚唐代诗文非常重视工具书的使用。后来他在《我的神明书架》一文中也举出课堂上经常提起的那本《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 以前看陈寅恪、岑仲勉的著作,在涉及人事研究时,文...

往期杂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