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批《西厢记》研究的百年回顾
作者: 谭帆关键词:金批《西厢记》研究史检讨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示之成果形式包括“著作”“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三个部分;研究内涵包括“文献研究”“改订研究”“理论研究”和“批评研究”四个领域;研究史则大体分为三个时段:“民国时期(1911—1949)”“20世纪下半叶(1950—1999)”和“新世纪以来(2000—2023)”。进入研究史视域的成果以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研究为主体,也适当间入金圣叹的整体研究成果,如陈登原《金圣叹传》(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陈洪《金圣叹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周锡山《金圣叹文艺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等。在择取各个时段的成果时,大致采用“前松后紧”的原则,如民国时期的金圣叹研究本来就薄弱,所以并不严格限定在金批《西厢记》研究,对金圣叹的整体研究也适当阑入;还选择了一些批评史论著,如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开明书店1944年版)等。而新世纪以来的金批《西厢记》研究相对比较丰富,故以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独立研究成果为主体对象。
民国时期的金批《西厢记》研究
民国时期的金批《西厢记》研究,上承晚清之余脉,在批评体式与理论思想方面均一脉相承。故在正面展开民国时期的金批《西厢记》研究之前,先对晚清的金批《西厢记》研究略作交代。晚清对于金批《西厢记》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金圣叹的整体评价和地位确认。如狄平子云:“圣叹乃一热心愤世流血奇男子也。然余于圣叹又有三恨焉:一恨圣叹不生于今日,俾得读西哲诸书,得见近时世界之现状,则不知圣叹又作何等感想。二恨圣叹未曾自著一小说,倘有之,必能与《水浒》《西厢》相埒。三恨《红楼梦》《茶花女》二书出现太迟,未能得圣叹之批评。”浴血生亦云:“良小说得良批评而价值益增,此其故宜人人知之。然良小说固不易得,乃若良批评则尤为难解而可贵者也。”而邱炜萲更从小说戏曲批评史的角度高度评价金圣叹的业绩,他认为小说批评“诚起于明季之年”,而至金圣叹则“集其大成耳”;并宣称:“前乎圣叹者,不能压其才;后乎圣叹者,不能掩其美。批小说之文,原不自圣叹始,批小说之派,却又自圣叹开也。”二是“随感式”的著述文体,这种体近随笔的特征既是对传统诗话体的传承,也是近代以来“小说话”勃兴的产物,深深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小说戏曲研究;催生了民国时期以随感形式评判金批《西厢记》的特性生成,民国时期的金批《西厢记》研究正是承绪了这一体式和传统。
民国时期的研究论著大约50种,包括论文49篇,著作1种(陈登原《金圣叹传》)。而在49篇左右的论文中,主要是一些随感式的报刊文章,尚谈不上研究,述学文体以随笔为主,且以对金圣叹的整体评判为主体。如颉刚《金圣叹的势力》(《小说月报》1923年第14卷第5期)、鲁迅《谈金圣叹》(《文学〈上海〉1933》第1卷第1期)、陈子展《我也谈金圣叹》(《申报》1933年11月27日)等。真正对金圣叹戏曲批评的专门研究非常之少,主要有:蕙荃《〈西厢记〉和金圣叹》(《华北日报》1937年6月16日)、李九魁《读金批西厢记》(《文艺与生活》1946年第1卷第2期)和万曼《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国文月刊》1946年第9期)等。其中李九魁对金批《西厢记》的研究和万曼对《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度。如李九魁提出的金批《西厢记》之“四绝”:“金批《西厢记》有四绝,原文两绝,金批两绝。原文两绝者:(一)以‘草桥惊梦’作结,不落前人喜剧窠臼;(二)剧词高妙,描绘入神。金批两绝者:(一)文学眼光茕绝千古;(二)文章卓越,自成流派。”并以此为总纲评判金批《西厢记》的特色和价值。万曼则对《此宜阁增订金批〈西厢〉》做出了颇为深入的阐发,认为“金圣叹不衹是批《西厢》,关目曲白多经改窜。……不过改窜《西厢》,倒不是从金圣叹开始,而是由金圣叹结束。从李日华、陈(陆)采的改编南曲起,后来朱石津、徐士范、王伯良等多有删改。金圣叹的改本因为最后出来,反而变成定本。”评价是基本到位的,尤其是以“不过改窜《西厢》,倒不是从金圣叹开始,而是由金圣叹结束”来概括金圣叹改订《西厢记》的文本价值有一定的意义;因为清代的《西厢记》刊本可以说是金批《西厢记》的一统天下;但说金批《西厢记》是因为“后出”而成为“定本”则显然不合实际。他还从批点文本出发,揭示了批点本研究所应有的三个角度:批评、注释和改窜,也颇具眼力。此时期较有理论价值的金圣叹研究是将金圣叹的文学评点纳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框架之中;除上举的两部批评史外,大量的研究都以“文学批评”为观照和评判视角。比较重要的成果有隋树森《金圣叹及其文学评论》(《国闻周报》1932年第24—26期连载)、陆树枬《金圣叹的生涯及文艺批评》(《江苏研究》1935年第1卷第7期)、韩庭棕《金圣叹底文艺观》(《西北论衡》1937年第5卷第3、4、5、6期连载)和谭正璧《金圣叹论》(《万岁》1943年第3期)等。
显而易见,此时期的金圣叹研究相对来说还是薄弱的,尤其是金批《西厢记》的独立研究更是处在萌芽状态。但也切莫轻视这些研究成果,一者,随感式的金圣叹研究虽然大多是篇幅短小的随笔,然已成规模。如20世纪30年代就有十来篇评论文章是专门针对金圣叹的,且文章相互呼应;一个突出现象就是在文章题目中常常有“又谈”“也谈”“再谈”等字眼。比如鲁迅《谈金圣叹》(上海《文学》1933年7月1日)发表之后,随即有陈子展《我也谈金圣叹》(《申报》1933年11月27日)、庶昌《鲁迅谈金圣叹》(《南京日报》1936年1月11日)等,其中呼应、切磋乃至辩论之意味非常明显。这些文章由于谈论者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声望,对金圣叹研究的影响不言而喻。二者,虽然鲁迅对金圣叹评价极低,对金批《西厢记》也仅以“自称得到古本,乱改《西厢》字的案子,且不说吧”一笔带过,但尚未撼动金圣叹的历史地位,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价值还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带来了一波研究的热潮,出现了如陆树枬、韩庭棕和谭正璧等撰写的评价金圣叹文学批评的宏篇大论。三者,此时对金圣叹戏曲批评的研究虽然薄弱,但已开启了从文学批评史视角研究金圣叹的独特路径,此一路径在以后的金圣叹研究中成为常规,影响久远。此时期在文学批评史著述中介绍评判戏曲批评(包括金批《西厢记》)的主要有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1934年版)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开明书店1944年版),前者单列金圣叹论“才子”,李笠翁说明小说戏曲家的“赋家之心”;后者把周德清、徐渭、臧懋循、沈德符、吕天成、王骥德、金圣叹、李渔等的戏曲批评列为专章加以介绍。综观民国时期的金批《西厢记》研究,金圣叹地位的争议并确认、金批《西厢记》研究呈现的批评史特性和《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改窜”特征的揭示等,构成了此时期金批《西厢记》研究的总体态势;虽然各项研究尚处在萌兴状态,但研究格局已然清晰。
20世纪下半叶的金批《西厢记》研究
20世纪下半叶的金批《西厢记》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表现在数据上,则研究成果总数近75种,其中论文增至65篇左右,著作6部,新增学位论文这一著述形式,虽仅有4种,却是开创性的。从期刊论文角度看,这一时期的五十来年,共发表论文60余篇,实在不能算多。但要考虑到这一时段受特殊政治环境的影响非常严重,五十年间真正进入研究状态的,其实仅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前三十年(1949—1979)的金圣叹戏曲批评研究不仅没有一本专著,没有一篇学位论文,就是期刊论文也不足10篇。其中还包括《金圣叹批改〈西厢记〉的反动意图》(作者霍松林,《光明日报》1955年5月29日)这种充满政治气息和火药味的文章。当然,这一时期仅有的十来种研究成果也有好的趋向,如赓续民国时期的研究传统,进一步固定了金圣叹研究的文学批评史底色。代表性的文章有刘大杰、章培恒《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1963年)、祝肇年《怎样评价金人瑞的文学理论——兼谈金批〈西厢记〉》(《文学遗产增刊》9辑,1962年)等。同时,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的“批改”特性也被揭示和强化,如上引霍松林文章即把“批改”入标题,金兆梓《谈谈金圣叹的批改〈水浒〉和〈西厢〉》(《新建设》1962年1月)亦以“批改”为题。以“批改”这一术语来界定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在民国时期的金圣叹研究中尚未普遍,彼时多用“改窜”甚至“乱改”等一些多少带有贬义的词语来评价金圣叹批改《西厢记》的现象,这说明他们尚未把金圣叹对《西厢记》的改订看作一个严肃的学术研究对象。故此时期普遍以“批改”一词来概言金批《西厢记》的特性或可视为金圣叹戏曲批评研究视域拓展的一个重要标记。另外,经历了十余年的“批判”和“遏制”,金圣叹研究至此出现了为金圣叹“翻案”的呼声及其实践,其中张国光用力最勤,影响最大。当然,张氏为金圣叹“翻案”以《水浒传》评点为主,但《有比较才能鉴别——〈金西厢〉优于〈王西厢〉之我见》(《文学评论丛刊》第3辑,1979年)这样的命题和思路已体现了明显的“翻案”意味;客观地说,张国光的论述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对金圣叹研究的推进还是有益的,尤其是对廓清金圣叹研究中的政治“迷雾”确有推进之功,也进一步确认了金圣叹在小说戏曲评点研究中的核心地位。这或许亦可视为金圣叹研究得以深入开展的又一个重要标记。
经过70年代末的过渡,金批《西厢记》研究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迎来了一个研究小高潮。出版了三种研究论著,依时序分别为:谭帆《金圣叹与中国戏曲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郭瑞《金圣叹小说理论与戏剧理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陈洪《金圣叹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刊行了三部文献整理成果:曹方人、周锡山编校《金圣叹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傅晓航校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国光校注《金圣叹批本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其中三部几乎同时出版的文献整理成果奠定了金圣叹戏曲批评研究的基础,也刺激了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研究的深入开展。本时期还增加了四篇学位论文,依次为:谭帆《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86年)、陈淑满《金圣叹评改〈西厢记〉(台湾“国立”中兴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吴子林《金批〈西厢记〉评点艺术的跨文化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9年)。这些学位论文都是单纯的金批《西厢记》研究。遗憾的是,此时期的金圣叹戏曲批评研究尚无一篇博士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批《西厢记》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此时期的期刊论文约57篇,这个数目已数倍于第二阶段前三十年的成果总和;且视野开阔,涉及金批《西厢记》的文献研究、金批《西厢记》的改订研究和金批《西厢记》的理论批评研究等诸多方面。如在金批《西厢记》的文献研究领域,仅底本研究就有傅晓航《金批西厢的底本问题》(《文献》1989年第3期)、蒋星煜《金批〈西厢〉的底本探索:兼评〈金西厢〉优于〈王西厢〉之说》(《河北学刊》1990年第3期)、林宗毅《金批〈西厢记〉与张深之本、王骥德本之关系重探》(《汉学研究》第17卷第2期,1999年)等。金圣叹的著述目录研究有周锡山《金圣叹著目述略》(《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等。金批《西厢记》的改订研究则有高松年《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对金圣叹批改〈西厢记〉“五便三计”的一点看法》(《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林文山《论金圣叹评改〈西厢〉》(《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5期)、蒋星煜《金圣叹对〈西厢记〉的体例作过“革新”吗?》(《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1988年)、傅晓航《金圣叹删改〈西厢记〉的得失》(《戏剧》1986年第3期)和韩春萌《简评金圣叹删改〈西厢〉曲辞的倾向》(《抚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等。金批《西厢记》的理论批评研究是本时期的研究重心,占据绝对多数;与其他研究类别相比,比例严重失调。如在总数约57篇的论文中,文献研究3篇,著述目录整理1篇,改订研究5篇,余下高达48篇的论文均是专门研究金批《西厢记》的理论批评的。再加上前述的3本著作、4篇学位论文,金批《西厢记》的理论批评研究正可谓一枝独秀。
新世纪以来的金批《西厢记》研究
新世纪以来的金批《西厢记》研究,在研究内涵上其实与20世纪末没有本质的差异,无论是思想还是理路都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这一时期的金批《西厢记》研究异常活跃,成果丰硕,单独为一节可以更细致地梳理新世纪以来的金批《西厢记》研究状况。此时期金批《西厢记》研究的变化和推进也是明显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从研究成果的格局来看,新世纪以来的金批《西厢记》研究有明显变化。如学位论文从无到有,新世纪以来已从上一时期的4篇猛增到约25篇;著作的出版亦有良好的成绩,也从上一时期的6部成倍增长到12部。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两部文献整理著作[孙中旺《金圣叹研究资料汇编》(广陵出版社2007年版)、陆林《金圣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和四部研究论著[陈淑满《金圣叹评改〈西厢记〉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周锡山《金圣叹文艺美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傅晓航《金批西厢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版)、吴刚《金批〈西厢〉与满、蒙古、达斡尔〈西厢〉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版)]。这两个领域研究成果的增长说明了金批《西厢记》的研究已步入合理、健康的发展阶段。我们举学位论文为例,约25篇学位论文中有5篇博士论文,分别为: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丁利荣《金圣叹美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张曙光《中国古代叙事文本评点理论研究——以金圣叹评点为中心的现代阐释》(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韦乐《清代〈西厢记〉评点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株娜《哈斯宝与金圣叹文艺观比较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年)。这五篇博士论文对金批《西厢记》研究的推进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其选题也有学术价值,涉及“理论批评”“美学思想”“叙事文本”和“评点理论”等,尤其是株娜《哈斯宝与金圣叹文艺观比较研究》更是一新耳目。另外,约25篇学位论文中,以金批《西厢记》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也有明显增加,代表者依次为:韦强《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研究》(香港中文大学硕士论文,2000年)、黄慧《〈西厢记〉金评的叙事理论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丁鼎《王西厢和金批西厢人物比较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江化林《金圣叹修辞化评点探讨——以金评〈水浒传〉〈西厢记〉为考察对象》(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李杏丽《论〈金批西厢〉的戏剧性》(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张雯雯《金圣叹批〈西厢记〉的戏曲批评范畴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张媛媛《金圣叹与李渔叙事文学理论之比较》(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刘翔《金批〈西厢〉文献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23年)。涉及的面已非常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