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火之根——聊聊做饭这件小事
作者: 林碧慧记得汪曾祺有一句话:“会做饭的人,都是比较不自私的。”会做饭的人,往往都是热爱生活的人,但我也想说,喜欢做饭,其实最初并不是真的喜欢,毕竟做饭哪有吃现成饭那么舒心。
而在我这里,不管喜不喜欢,会做饭是必须的。因为会做饭,就不会挨饿。
记得小时候,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我学会了煮第一顿饭。那时候家在农村,父母一年到头总是很忙。记忆中,那是挖红苕的农忙时节。有一天,父母忙到天全黑才回家,弟弟妹妹连饭都没吃就在墙角睡着了。父母简单把他们收拾一下放到床上,才开始做晚饭。
第二天,我找到队里比我更年长的一个姐姐(她已经上学,在放农忙假),让她教我煮饭。那时我还没有灶台高,就搭个小板凳,煮了人生的第一顿饭—红苕稀饭。虽然等到父母天黑回家,稀饭已经成了干饭,但弟弟妹妹可以先吃了饭再睡觉,爸妈劳累一天回家也能马上填饱肚子了。他们很欣喜,我也得到了莫大的鼓舞。
我还和这位姐姐及其他伙伴结伴做家务,我到你家割猪草煮猪食,你到我家一起煮饭喂鸡……渐渐地,对于做饭的那一整套,我都会了。
做饭这事儿,谁都不是天生就会,不会的可以学,做得不好也可以慢慢摸索。结婚生子后,每每听到有人羡慕地说某某好有福气,从来都是老公(老婆)做饭,都是吃现成……我从来没有真正羡慕或者嫉妒过,因为我从来不认为煮饭之类的家务就该是男人或女人或家里某人全包的。我喜欢谁回家早,谁有空,谁就做饭,或者俩人一起动手做出一桌菜,一家人其乐融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言传身教,也用到了我家儿子身上。小学时,我们让他学会了做自己分内的事,给他算积分兑换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了让他学做饭,老公专门买了一个炒菜机(用电,按时间比例投放食材,怕小孩儿用气用油不安全),买了切菜用的硅胶指套,教他先从自己最喜欢吃的简单的饭菜做起,如番茄炒蛋、土豆丝、蛋炒饭、煮抄手等。有了这些基本原理和基础的铺垫,后来可以独自煮饭炒菜了。于是,周一到周五儿子便承担买菜、做饭、洗碗的家务,周六周日则是大人的主场。我还给他一个小本本要求他记账,通过记账观察物价,观察市场规律。后来一段时间,发现他买的菜无非胡萝卜、青椒、红椒、土豆、藕、青豆、豌豆尖、上海青之类的,原因是他说这类菜好洗好切,省事儿。
后来,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高校。那个暑假,为了让他在有机会露一手的时候,不至于在外地同学面前丢四川人的脸,我们又专门教会了他能代表川菜的几道菜—回锅肉、麻婆豆腐、土豆烧排骨。厨艺提高后,就把他这颗“卫星”放出去了。
几年后,儿子去国外读书,住的地方离学校远,没办法天天在学校食堂吃饭,也没有外卖,但因为他会买菜、做饭,所以都不担心。还因为会做菜,有时候他会带上自己做好的菜去串门,和老乡聚会。
儿子上学离家后,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不再开火做饭。我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原来,我们日复一日,乐此不疲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锅碗瓢盆,在菜市场、在厨房、在餐桌上热气腾腾的生活中,才让家有了烟火气,才有了家的味道。
2021年下半年,儿子毕业后回到上海工作,因为会做饭,主动提出来帮做饭,和房东老两口儿相处融洽。
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随时可以点外卖,似乎会不会做饭,都不至于影响生存。但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即便每天让你换到花样不重复,再好吃的宴席,吃不到一个星期,都会怀念自家做的家常菜—那是家的味道。
会做饭,是一种生活能力,不仅能照顾自己,独自生活,还会照顾别人,乐于分享。和一个会做饭的人一起,会比较安心。
在平淡静默的时光里,爱就是愿意和你一起煮无数次饭,吃无数顿饭。日复一日,每日三餐,厨房飘香,忙忙碌碌,饭在桌上,你在身旁,这便是极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