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三农”精神的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宋春燕 刘宇 黄戎 郭栩杏

[摘           要]  将“三农”精神融入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模式,是高职院校服务“三农”的重要路径。通过优化思政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加强资源建设等举措,该模式在教学中体现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推动了高职院校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

[关    键   词]  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三农”精神;乡村振兴;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8-0077-04

一、引言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三农”精神作为新时代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核心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关键力量,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的重任。把“三农”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特别是新媒体营销课程,已成为增强学生责任意识、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方向[1]。

二、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模式中践行“三农”精神的意义

(一)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在新媒体营销课程中融入“三农”精神的思政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教学过程中,将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职业能力对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通过剖析农村市场结构、研究农业产业链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专业技能角度审视自身社会价值。例如,组织学生开展与农村经济相关的项目或调研活动,使其深入了解农民需求,增强对“三农”问题的认知[2]。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在实践中感悟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使命感,这种内化的家国情怀将对其职业发展和人生观产生深远影响。

(二)促进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将“三农”精神与新媒体营销课程相结合,有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新媒体技术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在此基础上,探索将学生专业知识与农村实际需求有机融合的新模式,能够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3]。新媒体营销课程可引导学生了解农村市场数字化转型需求,通过参与乡村电商、农业品牌推广等实际工作,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与涉农企业、乡村合作组织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使其在真实经济环境中锻炼市场策略与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既拓展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直接技术支持,真正实现了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三农”精神融入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教学,为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职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课程设置的实践项目,可锻炼学生市场调研、内容策划、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农村经济的多样性与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从而大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此外,将专业设置与“三农”领域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使其在农村电商、数字农业等新兴领域拥有更大发展潜力。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社会价值取向,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从而在未来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内容设计的局限性

当前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设计,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存在明显不足。许多课程的德育内容仅停留在表面,过于注重形式,缺乏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设计思政内容时,常采用简单口号式教学或普通案例,未能充分结合新媒体营销课程特点,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会思政教育的内涵。部分内容对“三农”精神的渗透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未与具体涉农经济案例和农村市场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流于表面,难以形成内在责任感。此外,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无法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政教学内容的局限,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新媒体营销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提炼思政元素时,部分内容采用“灌输式”方式传授“三农”精神,未考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认知特点,导致思政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教学中实践活动组织不足,多数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较少运用项目式、案例式等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难以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这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从技术应用角度看,新媒体工具的教学潜能未得到充分释放,数字化资源利用多停留在表面,缺乏互动与创新,进一步制约了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三)师资队伍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高校思政专业人才短缺是影响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目前,一些教师对“三农”精神认识不够深入,未能从高职教育角度充分挖掘“三农”精神的教育价值,导致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流于形式。由于缺乏针对性培训和实践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明确思路和具体方法。实际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过于侧重专业技术传授,忽视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培养,造成“专业”与“思政”脱节,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也加剧了这一问题,使得“三农”理念的教育融合难以有效落实。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融合不足,制约了课程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成效。

(四)学生思政教育参与度不足

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在思政教学中,许多学生认为与自身职业发展关联不大,更关注专业技术学习,导致其无法积极参与思政内容的讨论和实践。此外,教学方法不够深入,学生多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缺乏与现实社会问题的互动,难以深入体会“三农”精神。实践教学的缺失,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度,使其难以将思政学习与个人发展、生涯规划相结合。现实中,评价机制过度强调专业能力,忽视对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考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三农”精神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度低,不仅影响思政教育效果,也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践行“三农”精神的新媒体营销课程思政创新模式

(一)思政目标与“三农”精神的教育融入路径设计

在新媒体营销课程中融入“三农”精神,需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路径。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乡村振兴意识为重点,将“三农”精神深度融入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具体而言,将“三农”精神作为课程思政核心理念,贯穿教学目标制定、内容设计深化及考核评价实施全过程,确保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

教育路径应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三农”精神。理论学习阶段,通过解读“三农”政策、分析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等内容,让学生全面掌握农业农村发展核心内涵,结合专业知识加深对“三农”精神的理解[4]。案例分析环节,选取农村电商、农业品牌推广等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新媒体营销与“三农”精神的结合方式。实践活动则安排农村市场调研、营销方案制定等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深化对乡村振兴需求的认识。

课程设计中,将“三农”精神贯穿始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课程起始,通过“三农”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乡村发展的兴趣和关注;教学过程中,设置专题任务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三农”精神;课程结束时,组织项目汇报和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全面梳理学习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5]。

(二)课程内容设计与案例开发

在新媒体营销课程中融入“三农”精神,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案例开发来实现。以下以“农村电商直播推广策略”为主题设计一节课程,体现如何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

1.课程目标

理解“三农”精神的核心内涵,培养学生关注乡村经济发展的意识;掌握直播推广的基本原理和运营技巧,学会策划农村电商推广方案;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通过一个真实案例讲解某地农产品通过直播平台实现销量翻倍的故事,强调电商直播对农村经济的重要意义。随后引出“三农”精神的教育主题,分析农村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营销难题,激发学生对乡村振兴的关注。

(2)理论讲解

讲授直播推广的基本概念和策略,涵盖目标受众分析、内容创意策划、互动技巧等核心知识。同时,结合“三农”精神,讨论如何利用新媒体营销为农村农产品赋能,帮助农民解决销售难题。

(3)小组任务

学生分组模拟运营一个农村电商品牌,完成从产品选择、直播内容策划到推广策略设计的全过程。每组需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设计具体方案,并突出“三农”精神在产品推广中的体现,如关注农民利益、展现农村文化特色等。

(4)成果展示与讨论

每组进行方案汇报和模拟直播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议。重点围绕方案的创新性、社会价值以及与“三农”精神的契合度展开讨论。通过反馈与总结,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新媒体营销的理解,还认识到自身专业能力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价值。

(三)教学方法与课堂实施

1.课堂实施:情境模拟与任务驱动

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真实乡村场景视频,包括农田、村庄、手工艺品和农副产品等,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推广这些乡村资源吸引游客?短视频能为乡村带来哪些改变?”结合学生熟悉短视频的学情,引导学生讨论新媒体对乡村经济的赋能作用,以“乡村旅游推广策划”为主题布置任务。

2.任务布置:角色扮演与方案策划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扮演“乡村旅游推广团队”,分发包含虚拟乡村背景及旅游资源信息的任务书。学生需完成从市场分析到推广策划的全过程,并利用短视频创作工具制作宣传片。任务布置后,学生分组讨论、分工协作,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策划。

3.视频制作与课堂展示

学生完成策划后,使用短视频制作工具进行素材剪辑、配音等,展示乡村特色,如纯天然农产品、古老手工艺、淳朴村民等。课堂展示环节,每组播放制作的视频并详细汇报推广策略,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优化作品。

4.课堂总结:反思与交流

展示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反思讨论,提问:“通过本次活动,你认为新媒体工具在推广乡村旅游中有哪些优势?”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在学习任务中深刻认识到,利用专业技能帮助村庄推广文化和产品,不仅是技能运用,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五、教学保障与推广建议

(一)教师团队组建与资源建设

课程团队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终身教育”的课程建设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执着果敢、百折不回、明礼诚信、厚德务实、开拓创新、服务三农”的新时代精神,突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特色。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为重点,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论述为指引,将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借助新媒体技术等信息化工具和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形成“课程项目化,实操实战化,作品产品化”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