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语课堂遭遇 “沉默”

作者: 赵锡云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始终相信每一堂课都是一次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世界的奇妙旅程。然而,最近的一次英语课,却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挑战,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那是一节普通的阅读课,课文是关于国外文化习俗的介绍。我像往常一样,充满激情地导入课程,抛出几个有趣的问题,试图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在我的设想中,学生们会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分享他们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和好奇。但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当我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陷入了一片沉默。原本充满期待的眼神变得躲闪,有的学生甚至低下头,避免与我对视。我鼓励了几次,只有寥寥几个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举手回答,声音也显得小心翼翼。

那一刻,我感到有些挫败,但更多的是疑惑。是我的问题太难了?还是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课后,我找了几个学生谈心,才渐渐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英语阅读本身就有一定难度,他们担心自己理解错误,回答问题时会出错,遭到同学的嘲笑。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是害怕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

了解到这些原因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在以往的课堂上,我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节奏和性格特点,作为教师,我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营造一个包容、鼓励的课堂氛围。

于是,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我做出了一些改变。对于较难的问题,我会先进行简单的引导和提示,降低难度,让更多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同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即使语法有错误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勇敢开口。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还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在小组中,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课堂氛围明显改善了。学生们不再害怕回答问题,而是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眼神里也重新充满了自信和热情。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用耐心和爱心点燃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英语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