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作者: 周绮梦摘要: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以“教教材”的方式为主,教师监督学生跟上个人步调逐字逐句地阅读文章、背诵默写、尝试仿造,这样的方式导致课堂沉闷乏味,学生的学习成效低下。自新课改落地后,语文教学要关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确保学生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自觉传承发扬。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以新课改为导向,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探索完善教学的理念、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本位课程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课程 渗透价值 实践措施方法
传统文化是我国5000年文明历史的沉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品格,拥有健康心理,对未来的长远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足,这是后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本文以个人过去从业经验为参考,说说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希望能为同行们完善后续融合教学工作带去借鉴参考,提供新的思路启迪。
一、正向价值作用体现
首先,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大部分内容都是以“社会正能量”为主题,意在促进学生塑造人格魅力,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代表着人类进步发展中思想意识的集合,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会珍惜时间,更认真努力地读书,不断提高思想站位,在个人的梦想中体现家国发展需要。其次,“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现代化教学目标维持和谐统一。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放眼世界、形成全球视野提供良好的思考环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反思意识,更专注于语文学习,获取更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最后,新时期下,我国坚持“文化强国”的基本战略方向。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专业学者投入大量时间认真探讨、精心编撰的,其中涉及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围绕传统节日展开的,有涉及儒家、道家等文化的,可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来源,促进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洗礼下形成民族文化自信。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与方法
(1)注重汉字教学,引入传统文化。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得以传承,是因为它们以汉字的方式被记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汉字背后的内涵。识字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确保学生对汉字形成充分的掌握,才能为后续听说读写四大模块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要挖掘汉字背后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领悟文化底蕴,形成弘扬文化的内在意识。以《春》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以汉字造字法为抓手,让学生围绕着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四个方面认真探究,分析新接触字词的类别,感受汉字承载的传统文化。比如《春》中“抖擞”这个词属于一个典型的形声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手段,先讲解字的意思,再找一些含有这个词的古典诗文,引导学生诵读,体会汉字的由来,加深对字词的理解,在汉字和传统文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更充分地渗透传统文化。
(2)以古诗词为抓手,挖掘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有大量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意境优美、形式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将古诗词教学作为传递传统文化的渠道,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真正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品质,确保学生能在得到持续熏陶后逐步塑造完善的品格、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实现以传统文化科学育人的目的。仔细研究2024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会发现,其中包含了各样的古诗词,体现了作者深切的情感,如忧国忧民、敢于拼搏等等,教师可以以这些古诗词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泊秦淮》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木兰诗》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构建情境,要求学生代入特殊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领会木兰身上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精神,让学生意识到爱国之情从古就有,让他们知道勇敢善良是我国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促进丰富文化积累。
(3)联系学生真实生活,督促用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真实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之中,初中生也不例外,甚至很多时候可以直接从初中生的言行举止中看出他们的文化底蕴,为此教师要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他们理解传统文化在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感悟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实现高效学习。首先,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节日为抓手做好渗透,传统节日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瑰宝,教师要合理应用起来。比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等渠道搜索与端午节相关的信息,如由来、诗歌、屈原生平及创作诗歌、端午节的美食和庆祝习俗,再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制作手抄报,展现收集到的内容,深化个人的印象和记忆,充分感受端午节背后承载的独特民族文化。其次,教师也可以以传统美德如孝道等为抓手,要求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说说自己日常对长辈尽孝的行为,在班级分享自己对孝道含义的理解,整理与孝道相关的历史故事,理解孝道的重要性,此举可以让学生将孝道运用于实践,在生活中体现传统美德。有条件的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比一比”的竞赛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的方式,评出对传统美德传承、延续表现最佳的前三名并给予一定奖励,以此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实现更深入学习,做好对传统文化的灵活应用。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材涉及许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辨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本位课堂,此举不但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热情,在持续性摸索后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价值,理解传统文化对我国的重要性,发挥“祖国花朵”的价值,自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言行举止中有效体现。
参考文献:
[1]秦凤波.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J].中学教学参考,2024,(34): 23-25.
[2]李超.“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4, (11): 38-40.
[3]王丽梅.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与探究[J].新教育,2024,(3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