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课具象化教学路向探究

作者: 施俊波 傅卫东

[摘           要]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当前,提升教学实效性已成为思政教学的核心关注点,而具象化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突破口。立足新时代背景,以“重大时政素材运用”为切入点,深入探索思政教学的革新路径。通过剖析重大时政素材在思政教育中蕴含的独特价值,揭示其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并系统梳理出包括教学方略谋划在内的具象化有效路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课具象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有力推动了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确保思想政治课紧密贴合新时代需求,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有效促进学生思想认知的深化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重大时政素材;思想政治课;具象化教学;大思政;时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077-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着重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意义,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在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思想政治课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思政教师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使命与崇高的教学追求,为培育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人,亟待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具象化”概念源于艺术创作领域,指将抽象事物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形态。具象化教学借助具象元素直观呈现知识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其认知边界,引导学生迈向理性思考与抽象认知的更高层次。这种教学方式高度契合青年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已成为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在国际教育领域,具象化教学在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中备受关注。例如,美国的思政教育对具象化教学的运用相对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具象化手段传递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成果[1]。

传统思政教学常陷入知识化道德教育的局限,长期受“填鸭式”教学模式束缚。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断,但在后续教育实践中,知识化教育逐渐偏离正轨,成为突出问题。现代社会学习理论深刻批判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指出其过度侧重抽象理论讲解,严重忽视知识的形象化展现;过于强调知识的单向灌输,未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针对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要求,高度重视“讲故事”式的教育方法,倡导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此背景下,“重大时政素材运用教学法”应运而生。作为典型的具象化教学方法,它引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时政素材,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鲜活的现实案例紧密结合,为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重大时政素材运用教学:思想政治课达成“入脑入心”成效的多重独特价值维度剖析

(一)遵循认知规律,助力理念内化于心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政教学领域,思政教育呈现出知识化与常态化的显著特点。学生要将思政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认知,就必须精准地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秉持“实践探真、循环递进”的准则。“重大时政素材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实践效能,其呈现的情节场景鲜活而真实,极易吸引学生的关注[2]。学生置身其中,能够深刻体悟角色的情感经历,进而深入理解实践内涵、生活逻辑以及认知要旨。当教师对素材进行解析时,便为学生创造了感悟真理的契机,有力地推动思政理念的内化。

(二)夯实思政根基,绽放学术魅力华彩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大思政课”要与现实社会深度交融,在此过程中,挖掘历史资源和运用时政素材显得尤为重要。重大时政素材是构建“大思政课”的关键基石。思想政治课的核心在于阐释道理,其政治性、思想性等多种属性相互交织。重大时政素材具有复杂多元且触及根本问题的特点,能够从多学科视角进行拆解分析[3]。在教学中运用此类素材,能够使思政元素相互补充,增强学术底蕴与理论说服力,为培养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三)涵养大历史观,洞察历史脉络经纬

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大历史观素养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应围绕关键历史节点,梳理历史脉络,洞察历史演进的轨迹与启示,从而获得全面的认知。重大时政素材往往是社会变革的转折点,也是思政理论的校验点。剖析这些素材,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涵养大历史观思维。学生借助这种思维,能够从宏观视角审视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学生凭借广阔的历史视野,能够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历史智慧与思想引领[4]。

三、重大时政素材运用教学体系中具象化策略与实施路径探究

(一)回溯生活本真,厚植教学信度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呈现多元化态势。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课程应高度重视“传道”与“解惑”,密切关注学生的困惑点。“重大时政素材运用”教学具有亲和力且能切中要点,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事例存在的弊端。学生基于对素材的感知与理解,能够激发课堂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并总结,揭示思政理论背后的生活与实践逻辑,进而增强对思政内容的信服度[5]。例如,在探讨社会公德建设时,引入城市文明创建的时政素材,像城市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整治等活动,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社会公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从而认同思想政治课中关于社会公德的理论阐述,增强对思政教学的信任程度。

(二)验明理论真章,稳固信仰基石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思政理论往往呈现出结论化、通识化的特点。通识性内容固然稳定且必要,但因其缺乏批判性和反思性,难以催生学生坚定的信仰。“重大时政素材运用”教学凭借其鲜活的经验性,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理论进行思考和验证,培育科学的理论逻辑思维,进而坚定信仰[6]。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例,通过引入司法实践案例,如某起公正审判案件,从案件的审理过程、法律适用到最终判决结果,学生可以在具体案例中分析法治的公平、公正、公开等理论要点,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坚定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信仰,为从事法律相关职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感悟历史轨辙,洞晓时代潮向

历史逻辑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与必然性。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迈向新征程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的定位意义重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中的重大时政素材,对塑造思政理论的历史逻辑至关重要[7]。在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政教学中,剖析这些素材能够让学生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和时代使命,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例如,在讲解中国科技发展历程时,从“两弹一星”到科技创新引领新时代,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不同时期科技发展的使命与担当,在职业选择中更倾向于投身科技相关领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重大时政素材运用教学:构建思政教育具象化的多元通途与广阔前景展望

(一)遴选素材,夯筑教学厚基

1.思政丰赡,指向明晰

在现代职业教育视角下,时政素材应蕴含思政核心要素,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探索潜能与发掘特质,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避免盲目选取。教师在选材时应秉持严谨专业的态度,确保素材质量与教学的适配性[8]。例如,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时,可选取航天事业工作者坚守岗位、追求卓越的事迹作为时政素材。他们为实现航天梦想,克服重重困难,长期坚守在科研生产一线,深刻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思政教学目标高度契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为理想奋斗的动力。

2.情节回环,扣人心弦

故事教学法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大意义。所选时政素材应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深度思考。比如,讲述国际合作抗疫素材时,从疫情初期各国各自为战,到逐渐开展医疗物资援助、经验分享等合作,再到共同研发疫苗,整个过程情节跌宕起伏[9]。学生在了解这一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思考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等思政要点,进而激发对国际事务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3.亲和增韵,引发兴味

素材的亲和性与趣味性能够吸引现代职业教育学生的关注。教师需要提升理论内化转化能力,捕捉学生的兴趣热点并融入思政要理。例如,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交流活动素材,经教师精心雕琢升华后可成为思想政治课堂的亮点[10]。以中外文化年活动为例,将其作为素材引入课堂,展示活动中各国文化的展示、交流互鉴,以及对促进不同国家人民相互理解、增进友谊等方面的意义。教师将其与思想政治课中的文化交流、多元文化包容等内容相结合,以文化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深入探究的积极性。

4.生活濡染,切近本然

具有生活气息且契合逻辑脉络的素材,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认同。思政之“理”需要借助生活实例,助力学生内化并实践运用,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实用性。比如,讲解劳动价值观时,可选取普通劳动者辛勤工作、创造价值的时政素材,如快递员、环卫工人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他们的工作体现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这些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从中理解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与要求,并将其融入职业规划与实践,在各类职业中践行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二)深掘内蕴,拓展教学渊薮

1.学科互鉴,多元启悟

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大时政素材来源复杂,涉及多层面的制度规范与道德伦理纠葛。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方法深入解析,引导学生从多维度进行思辨,深刻体认思政精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跨学科思维能力。例如,探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这一重大时政素材时,从哲学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对人类意识、存在意义的影响;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其对社会结构、就业形态的影响;从计算机科学角度了解技术原理与发展趋势;从伦理学角度探讨其伦理规范与道德困境。通过多学科综合分析,学生全面深入理解素材背后的思政内涵,为相关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11]。

2.情景重演,身受同感

重大时政素材符合生活逻辑且具有现实情境性,可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可释放素材信息,组织学生模拟后续发展或阐述见解,同时确保学生知晓结局走向,并适时进行推衍延展与总结点评,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国际体育赛事交流这一重大时政素材为例,教师介绍赛事背景、参赛国家与项目等信息后,组织学生模拟运动员、教练、裁判等角色,思考在赛事中如何体现体育精神、促进国际交流等问题。模拟结束后,教师公布真实赛事情况并进行分析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精神、国际合作等思政概念,提升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的分析判断与应对能力。

3.正反相较,正误立辨

在现代职业教育思政教学中,批判错误思潮与秉持正确理念相辅相成。在解读重大时政素材时,教师不应回避学生的认知偏差,而应深入剖析,通过正反观点对照,使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提升思政教育的说服力与影响力。例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概念时,可引入商业诚信经营与商业欺诈的对比时政素材。从诚信企业赢得市场信任与长远发展,到欺诈企业遭受法律制裁与声誉受损,通过正反对比,让学生清晰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坚定诚信价值观信仰,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自觉践行诚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