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童芳莉

[摘           要]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为英语专业写作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探讨了该教材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融合应用与实践效果。基于教材,优化了英语写作教学模式——“iSmart”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化教学法,在夯实学生英语写作基本功的同时,深入引导他们理解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实践为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英语写作教学;理解当代中国;课程思政;“iSmart”教学模式;讲好中国故事;英语读写教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089-0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对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和构建起到关键的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它不仅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工具。文秋芳强调新时代外语教育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国声音发出去的新使命[1]。孙吉胜提出中国需要更好地向世界讲述自己,也需要世界更好地理解、认同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2]。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的关键在于深化国际社会对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深刻认同[3]。由此外语界对于如何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努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探讨。

2022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其中包含5册英语系列教材供本科生使用。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一线教师,如何利用该系列教材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来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培养出具备政治领悟力、国际传播力和文化交流力的新时代外语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与英语写作教学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是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一部分。该教程的核心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并学会用中国理论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从跨文化视角阐释中国道路和中国智慧,坚定“四个自信”[4]。

该教材包含10个单元,主要课文选自权威文献的英译本。课文内容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生态文明建设”等。

教材主编孙有中强调,外语类专业肩负着提升国家国际传播能力的重任,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深入理解当代中国并掌握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然而,当前《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当代中国缺席症”等问题,不利于外语人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该系列教材的编写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部分学者和研究者都聚焦于该教材课程思政性质,杨本明着重挖掘了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5];李长栓研究教材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6];李婧分析了教材的内容选题和结构框架,总结了编写特征[7];副主编夏登山深入挖掘教材的思辨性,并基于教材提出对学生需要采用显性和探究启发式教学来进行思辨能力的提升[8];尤广杰研究了基于OBE教育理念该套教材的教学设计和应用实践[9]。

英语写作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提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写作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英语写作课程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基础,能够有效助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并促使他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该教材遵循“课程思政、融合学习和能力导向”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课程思政有效路径。这一编写理念与《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所设定的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契合,能有效指引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丰富的思政元素。

二、《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创新

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笔者结合该教材,对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英语写作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创新写作教学模式——“iSmart”教学模式。该模式包含六大基本要素:Internet Plus Autonomous Smart Learning(互联网+自主智慧学习),Student-centeredness and Learning-centeredness(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Multi-dimensional Online-and Offline Interaction (线上线下多维联动),Acquis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习得与应用),Reading-to-Write and Writing-to-think(以读促写,以写促思),Task-based and Project-based Writing Practice (任务型项目式写作实践)。该教学模式着重强化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新文科体系与“互联网+智慧教学”环境,旨在实现知识体系的传授、价值体系的培育以及创新体系的实践。

“互联网+自主智慧学习”是通过互联网智慧平台,采用人工智能AI学习助手,学生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进度控制和建议反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差异,确保学习效率的最大化。“线上线下多维联动”是通过混合式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互动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体验。“跨文化交际习得与应用”强调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参与不同的文化交流项目,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以读促写,以写促思”强调阅读、写作、思维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任务型项目式写作实践”提倡通过实际的任务和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综上,“iSmart”教学模式旨在通过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创新教学理念,通过AI赋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二)英语写作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将“iSmart”教学模式用于浙江省某高校英语专业2023级的大一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同时在《新交际英语写作教程3》中第7单元议论文中融入《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第2单元的内容,并进行项目化写作实践。

1.教学内容

该教材第2单元的主题是“美丽中国”。该单元聚焦于生态文明建设,将议论文写作的基础知识、技巧以及修辞手法与全球环境保护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环保意识的培养等人文素养紧密结合,通过项目式研究任务,旨在增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使他们深入理解我国在生态环保方面所采取的有力措施。主要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两山”理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理解生态保护红线和绿色生产力,了解我国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举措和互利共赢的环保战略。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解助力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实践、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学情分析

在项目启动之前,我们针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并通过数据分析,深入探究了学生对生态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相关知识理论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重要术语的英文表达能力。在项目启动前,我们实施了关于生态文明素养的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借助数据分析手段,深入了解学生在生态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重要术语的英文表达能力。笔者对2023级英语专业进行了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有92人,回收有效问卷90份。结果显示,88%的学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30%的学生非常关心生态环境保护,45.6%的学生比较关心;40%的学生认为大气污染对生活影响最大;70%的学生十分担忧当前地球的生态环境状态。学生展现出较强的生态环保意识,对当前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表示深切担忧,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同时,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较为正确的认知,认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但仅有30%的学生知道全国生态日、世界环境日等与环保相关的节日。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生态环保法律意识,但大部分却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仅有20%的学生深入理解“两山”理论,10%的学生具体了解过二十大报告中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我们不仅需要夯实学生的语言能力,还需要迫切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强他们对环境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强化他们的环保能力,提高环保参与度。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和价值取向,为用英语讲好美丽中国的生态故事,向世界分享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设计

(1)项目驱动

项目背景:教师借助相关视频,向学生介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项目主题:共建美丽中国,共享绿色未来,传播中国智慧。

项目要求: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在第二个生态日来临之际,制作一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英文宣传片,讲述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故事。要求采用举例说明法和数据引用,清晰、准确地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通用措施。

(2)项目时长

该项目从启动至结束,预计耗时三周,涵盖分组、策划、资料搜集与整理、研究、写作、修改、视频制作、评价、反思及展示等多个环节。

(3)项目策划

第一,小组分工,确定方案。学生自由组成4~6人的项目研究小组。小组内部讨论并分配好角色,组长负责协调分工。小组明确宣传片的目标受众,提炼宣传片的核心信息,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等。教师提供思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并制定出实施方案。

第二,收集资料,自主研究。小组成员利用图书馆资源、在线数据库等途径,搜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资料、数据、实例等,同时也可开展在线调查、专家访谈或实地考察等活动。学生登录外研社U校园智慧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教程》第2单元的内容。每组需整理出生态文明建设专业术语的中英文表述以及名词解释,并厘清文章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帮助学生解决遗留问题,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第三,合作探究,确定大纲。小组合作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通过真实的故事讲述来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举措与成果。撰写一篇写作大纲,交由教师批改打磨。

第四,脚本撰写,人机互动。脚本初稿完成后,上传批改网平台及AI助手进行机器评阅。根据修改建议,小组对脚本进行多次修改。然后上交给教师进行修改,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