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建构主义视域下山西民间美术混合式教学的“三重建构”策略与实践探索
作者: 杨少华 翟艳
[摘 要] 山西民间美术作为一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非遗文化与技艺的传承。针对学生对于文化理解较浅、技艺传承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该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中,运用新型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三重建构”策略,即文化深度建构、技艺适用建构、创新多维建构,旨在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强化技艺传承,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 键 词] 山西民间美术;新型建构主义;混合式教学;“三重建构”策略;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097-04
一、引言
山西民间美术是一门具有鲜明地方特征,以传承三晋优秀传统文化,传授民间美术制作技艺为特色的课程[1]。该课程植根于山西民间美术沃土,通过走访省内各地非遗传承人,采集具有代表性或山西地区特有的民间美术种类的原始资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各类教学资源,从而构建起的一门全新课程。之所以将之称为“全新”课程,主要因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素材大多来源于田野调查取得的一手资料,在向教学资源转化并形成课程的过程中没有可供参考的成熟范式。另外,课程特性有别于其他课程,兼具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技艺传习的重任。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防止文化内涵的表面化,即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知浮于表面,没有深入理解其中包含的历史、民俗和地方文化,难以形成深刻的文化认同。二是技艺传承难度大。传统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相传或师徒相承。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民间美术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其制作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境地。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民间美术技艺传承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三是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也存在不足,还停留在简单复制、模仿传统民间美术作品的阶段,缺乏对现代生活的关注与思考,使得作品的创新性与生命力欠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山西民间美术引入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实现创造性发展与继承[2],就要打破常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融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体验与实践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山西民间美术的深度理解和创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课程团队以新型建构主义为指导,探索适用于山西民间美术课程特点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的认识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人认可的混合式教学是线上线下教与学活动的混合,它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网络学习相结合[3],本文所讨论的混合式教学也是基于这个定义。而且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学习情境创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4]。因此,在建构主义指导下,运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结合线下民间美术制作技艺传习教学,将有效推动山西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二、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与山西民间美术教学的契合
(一)新型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5]。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被认为是一种知识获取的过程。即在特定的情境下,运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真正获取知识。这种传统的建构主义是建立在纯主观认识论的基础上,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依靠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因而过于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新型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则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认为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平衡格局,即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究,这样既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不越位,不缺位。二者又有着相同的基本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把学生在认知中的主体地位都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又都认为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重视情境、协作对学习意义建构的效果。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教学环境下,合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有效培育学习者的创新、合作的精神与能力。[6]如表1,传统与新型建构主义主要观点对照。
(二)新型建构主义与山西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分析
从上文的讨论可知,新型建构主义是一种融合了传统建构主义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教育理论,注重情境创设,重视协作对话,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这一理论适用于山西民间美术课程教学。
1.情境创设与实践教学
新型建构主义强调情境的重要性,认为知识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山西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利用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资源库创新创业课、校级教学资源库非遗特色课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依托省级非遗特色产业学院、非遗大师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校外非遗保护性生产基地等多元教学场景,搭建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集中技艺传习的“共享课+面授课”双课堂混合教学情境。同时,采用真实项目、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民间美术知识与制作技艺。
2.协作学习与互动交流(会话)
新型建构主义认为,协作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而交流(会话)则是协作中的基本环节[7]。山西民间美术采用分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讨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综合性任务,并进行汇报、互评、反思与改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也有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新型建构主义秉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注重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山西民间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在技艺传习教学中,教师要将自己习得的传统技艺进行改造,使其更适用于课堂教学,并为学生提供规范化指导。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协作交流等活动,保障课堂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在山西民间美术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参与和创新表达来体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如剪纸、面塑、刺绣等技艺,借助线上精品课程学习、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在实践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创意产品或策划展览活动。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形式,表达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和思考,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山西民间美术混合式教学的“三重建构”策略与实施
在山西民间美术混合式教学实践中,采用文化深度建构、技艺适用建构与创新多维建构的“三重建构”策略,实现文化传承、技艺传习与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以下是“三重建构”策略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文化深度建构
通过创设丰富的山西民间美术混合式教学学习情境,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度阐释与系统整合[8],引导学生从文化认同出发,逐步建构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1.线上教学资源开发
课程教学团队前往晋中、临汾、运城等地,寻访晋作家具、木版年画、布老虎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实地录制教学视频,形成五大版块,包含六十三个微课的完整线上课程体系,加上大量精美图片、动画及原创作品构成的资源库,从多元视角为学生呈现山西民间美术全貌。同时,借助线上平台互动功能,设置讨论与问答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主题讨论,加深学生对三晋文化的认知。
2.线下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体验非遗制作技艺,实地考察非遗保护性生产基地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体验,建构由“接受→热爱”的深层次文化认同与自信。
(二)技艺适用建构
非遗技艺通过教学体系传承存在诸多痛点:技艺难度高,师生不易掌握;民间艺人虽有手艺,却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团队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从线上、线下双向入手,对传统技艺进行教学适用性改良,坚定学艺信心,降低技艺难度,让学生易学、乐学。
1.线上教学资源优化
邀请非遗大师专门录制视频,分享学艺经历,以及对传统技艺坚守的情怀,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植入工匠精神。同时,聘请专业摄像师录制传承人制作视频,记录、展示传统技艺制作过程,展现绝技绝活精妙之处,并定期组织非遗大师或专业教师开展线上直播教学,实时解答学生问题,增强师生互动。建立专门的线上学习社群,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展示作品和进行问题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线下实训教学改革
课程团队开展了“传统技艺‘校园化’创新”行动,对传统技艺进行了“四新”改造(见图1),即使用新材料、新工具、新刀法、新工序。这是传统技艺改良最直观的体现,只有材料易得、工具易用、刀法易掌握、工序易操作,才是课堂技艺传习成功的客观保障。改良的前提是保留技艺的精髓,即原汁原味的绝技绝活。“绝技绝活”是非遗技艺的灵魂,尽管它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师傅的指点,学生要突破这一技术难点则需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改良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技艺的掌握与改造,教师是非遗技艺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能动因素,教师需先拜师学艺,掌握技艺后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加以合理改造,这是实现传统技艺课堂传习教学的关键。改良的重点是推动“师生关系”向“师徒关系”转变。课堂技艺传习依循“亲身示范 传艺传情”的原则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变身为“师傅”,要将民间美术技艺“家族相传、师徒相承”的模式在课堂中“复刻”。这不仅是维系非遗技艺传承谱系的需要,也是情感传递的需要,更是以身示范育人的需要。这种对传统技艺的“四新”改造秉持“适用即优”理念,大胆创新传统形式与技法,契合建构主义“实践促建构”的教学观,使技艺更贴合时代需求,从而突破传承困境,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三)创新多维建构
对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山西民间美术混合式教学中,通过开展各类主动性、互动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教学活动,有效探索了突破这一难点的可行路径(见图2)。
1.线上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线上教学活动,运用各类数字化资源和互动平台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让学生使用在线精品课程学习山西民间美术的基本理论,并在互动区讨论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平台上的在线作品区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评估、反思自己作品的平台。
2.线下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线下教学活动则侧重于通过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与非遗大师工作坊合作,与大师一起开展民间美术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体验、学习山西民间美术的传统技艺,还可以运用习得的技艺进行作品创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并提供了将设计图纸转化成实物作品的实践机会。另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设计竞赛和跨学科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理念、商业模型等相结合的实践机会,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四、实施成效与展望
(一)实施成效
在山西民间美术混合式教学实践中,运用新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三重建构”策略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