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背景下王船山教育思想独特性的多维度解析

作者: 曾科

[摘           要]  王船山作为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著书立说,留下8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涵盖经、史、子、集各个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王船山的教育思想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又勇于革故鼎新,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他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倡导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认为治学应当为国计民生服务。他也批判了程朱理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提出“理欲合一、以理导欲”的观点。以湖湘文化为背景,深入探究王船山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独特性,为更好地促进现代化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    键   词]  湖湘文化;王船山教育思想;传统文化;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  G40-0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125-04

王夫之,自号船山,学界尊其为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均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他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邃,不仅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历史价值,还能为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深刻的启迪和借鉴。在当代教育事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多维度剖析王船山教育思想的独特性,有助于我们扎根传统教育理念,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并以创新为驱动,全面推动现代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依托湖湘文化这一独特背景,深入探讨其文化思想内涵与意蕴,能够为我国教育事业形成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指明新的方向。

一、王船山教育思想的概述

(一)王船山的学术著作

王船山,即王夫之,字而农,是明末清初卓越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于湖南衡阳县,一生历经明清易代的动荡时期。早年,他投身反清复明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后来隐居于石船山麓,潜心著书立说。王船山一生著述宏富,总计超过800万字,代表作有《宋论》《读通鉴论》《噩梦》《永历实录》《尚书引义》《黄书》《周易外传》等。这些著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与反思,更是对新观念、新思想的积极构建与探索,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1]。具体而言,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论述独具匠心,不仅在明清两代的思想界独树一帜,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中国几千年传统道德思想的批判继承与重塑,以及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哲学探索,他形成了一套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2]。

(二)王船山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王船山的教育思想深受当时社会条件、历史条件的影响,同时也与他的学术追求及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期,这种时代背景促使王船山形成了一种集千古之智而又独具一格的教育伦理思想。他目睹了士大夫阶层的分化,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危急局势。国仇家恨的情感促使他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他试图用德智思想唤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们,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理性与道德认知,从而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以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他期望人们能够成为有气节、尚道义、知廉耻、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

(三)王船山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1.经世致用、强调实践

王船山强调教育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和空谈。他认为学问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因此,他倡导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水平。

2.理欲合一,注重个性发展

王船山批判了程朱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提出“理欲合一”的人性论。他指出天理和人欲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关系[3]。人欲是合理且自然的存在,不应被全盘否定。在教育中,他强调既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要关注他们的合理欲望与需求,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3.人格塑造与精神培育

王船山的教育思想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强调理性思维与育人才情的结合,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指出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精神与人格的塑造。他倡导培养具有独立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以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他也注重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强调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以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湖湘文化背景下王船山教育思想的独特性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且相对稳定的历史文化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湖南省,尤其是湘江流域,与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追溯其源头,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尚属楚文化范畴[4]。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唐宋以来的大规模移民,以及荆楚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不断融合,逐渐孕育出了现今的湖湘文化。从湖湘文化的特点来看,它兼具多元性与包容性,融合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精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同时,它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创新与实践的务实精神,使湖湘文化的独特性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彰显。此外,湖湘文化还孕育了湖湘儿女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体现出湖湘文化深厚的家国情怀。王船山深受湖湘文化的滋养,其教育思想也因此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的融合

湖湘文化自古以来就重视哲理思辨,对道德、人生、宇宙有着深刻的洞察与理解。王船山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润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知识的创新性应用与批判性思考。他提倡知行合一、行先于知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以实践检验自己的认知与学习成果。同时,湖湘文化的诗人才情也为王船山的教育思想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他本人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词中蕴含着对道德、人生、宇宙的深刻感悟[5]。在教育实践中,他善于运用诗词启迪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提升其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进而激发他们对真理与知识的渴望。

(二)家国情怀与道德思想的深度融合

湖湘文化蕴含着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者与英才。王船山深受这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他身处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使其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爱国指向性。他通过对中华民族道德哲学思想的总结与反思,以及对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以成身与成性相统一为导向、以身任天下的豪杰精神为旨归的道德教育思想[6]。其中,“成身”指的是人不仅要满足自身的欲望,更要追求身心的完善;“成性”则指人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德行。通过成身与成性的深度融合,使人能够在遵循天道运行规律的前提下,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而“以身任天下的豪杰精神”则要求人在民族危难、国家衰乱之际,将个人的生死成败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勇于承担救世济民的责任。这种道德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德行的提升,更强化了道德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

(三)经世致用的核心内容

王船山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此时程朱理学已在社会上发展了数百年。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学校教育未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的人才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到了明朝末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这种不讲“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大臣不言钱谷”,他们自认为是“高洁之人”,实则是“忘立国之本”的“土木偶人”。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对于“当世出纳之经制,积聚之盈歉,未有过问者”。王船山成长于湖湘地区,深受湖湘文化实用主义的影响,他认为程朱理学培养出的人才若登上政治舞台,必然会受到奸佞的影响[7]。同时,这一时期的教育仍以取士制度为主,选拔出的官员不关心国家的兴亡。面对这样的社会大背景,王船山认为在开展教育时,应注重经世致用,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承担社会发展的重任。而要培养这类人才,王船山认为应将学与用相结合,更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王船山一生的教育历程中,这种思想贯穿始终。在王船山的《噩梦》中,也表达了“登士于实学,也是‘科场救弊之道也’”的观点。

(四)“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

湖湘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征,辩证地吸收了多个地区的文化,结合自身文化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使其在面对多元文化时通常持包容的态度。“学问思辨行”,是王船山将《中庸》《四书训义》《大学》等理论相结合的集大成者。在教育中,王船山认为应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悟”,使学生在“自悟”的过程中实现“致其知”“进之善”。王船山还认为,启发学者的自觉性是一种教育技巧,提倡“依物求觉”,即需要结合一定的事物来获得感悟,而学者的自悟,也需要在深刻领会经世方略以及经典义理的基础上得出。在此基础上,王船山还提出,“自悟”应从“正志”和“立志”入手,即立下志向和目标,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朝着目标努力。除此之外,王船山对《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予以肯定,并将其分为“知”与“行”两个部分,认为这两个部分不仅相互补充,也互为条件。“行”虽在“学问思辨行”中排在最后,但却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学习的同时,需要提出质疑并进行思考与分析,可与他人合作,共同解答问题,将所得结论付诸实践,才是教育的真谛。

(五)精神培育的重要体现

湖湘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奋斗精神,王船山作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一生便是一部奋斗史。面对清朝的侵袭与国家衰乱的历史巨变,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学术追求与政治理想,即使身处逆境也从未放弃。这种奋斗精神深深烙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他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锤炼与人格的塑造。他强调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8]。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等精神品质,认为这些品质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些精神的支撑下,人们才能更加坚定地遵守道德规范,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与其他精神相比,他更看重“奋斗”与“勇气”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奋斗的精神气概,就难以取得成就;如果没有勇气,就无法在挫折与困难中百折不挠。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人格培育的过程,全面培育学生的精神气质与人格修养是教育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王船山的教育思想深受湖湘文化影响,并在哲学思想、诗人才情、家国情怀以及精神气概等方面融入了湖湘文化的独特性。这使他的教育思想更具实用性与务实性,能够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三、湖湘文化背景下王船山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重塑现代教育的独特气质

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文化特质,每个民族都有固有的思想禀赋,每个地域都有特有的精神气概。在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现代教育虽然在传递和推广优秀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及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逐渐呈现出趋同性,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育同质化的问题。教育同质化不仅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掘,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加剧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因此,如何打造具有独特气质的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船山的教育思想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为培育一批批优秀的爱国主义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结合王船山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背景,现代院校应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及时代特色,将地域的文化理念、思想哲理及人文意蕴深层次、全方位融入教育系统。这样一方面能进一步凸显当地教育的独特性,确保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入发掘当地文化底蕴,创新教育理念、思想、方法、体系及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氛围。这将加强当地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在思想、精神、人格及知识等多个层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例如,某地拥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陶瓷艺术不仅是当地的特色产业,更是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学校教育理念,不仅能为当地院校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还能为构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提供支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