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融入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向世前 卢向鹏
[摘 要] 庆阳香包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承载着悠久历史底蕴的艺术瑰宝。聚焦于探讨庆阳香包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通过将非遗活态传承理念与创新思维相融合,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培养他们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关 键 词] 非遗活态传承;庆阳香包;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129-04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了广泛重视。庆阳香包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把庆阳香包融入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不仅有助于其保护与传承,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庆阳香包的艺术特征入手,深入探讨融合实践案例,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期望为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
一、庆阳香包的艺术特征
(一)造型多样
庆阳香包中常见造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动物造型,包含老虎、狮子、鱼、蝴蝶等。这些动物被赋予吉祥寓意,如老虎象征勇猛威武、狮子代表力量与吉祥、双鱼寓意丰收和富足。此类动物造型的香包不仅形态灵动,而且色彩明艳,充满生命力。二是人物造型,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为原型,如《嫦娥奔月》《麻姑献寿》等故事中的人物。这些人物造型的香包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极具故事性与趣味性。三是植物和器物造型,如莲花、葫芦、扇子等。这些造型的香包不仅美观大方,还寓意着吉祥和幸福[1]。
(二)图案精美
庆阳香包的图案主要通过刺绣手法呈现,刺绣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无论是动物、人物还是植物图案,都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庆阳香包的图案在细节处理上极为精致,线条、色彩与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这种精细处理让图案更加生动、逼真,富有艺术感染力[2]。
(三)色彩鲜艳
制作庆阳香包时,会广泛运用红、黄、蓝、绿、紫等各种颜色的丝线进行刺绣。其色彩运用遵循民间色彩美学原则,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使整个作品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和吸引力。在庆阳香包中,色彩不只是视觉元素,还承载特定寓意和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喜庆、吉祥与热情,黄色寓意富贵、尊严和光明,蓝色象征宁静、智慧与深远。这些色彩的运用丰富了香包内涵,使其更具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3]。
(四)寓意深刻
庆阳香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作为民间工艺品,其制作初衷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幸福。所以,香包的图案设计蕴含各种寓意,老虎、狮子等动物图案象征勇猛威武,能祛除邪恶、护佑平安;莲花、葫芦等植物图案寓意纯洁高雅、平安吉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庆阳香包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还体现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庆阳香包还寄托着人们之间的深厚情感。在传统节日或重要时刻,人们常将香包作为礼物,以此表达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这种情感寓意的融入,让庆阳香包不只是一种工艺品,更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和载体[4]。
二、非遗活态传承下庆阳香包与图形创意设计课程融合的实践案例
在陇东学院艺术学院的艺术与设计理论课程中,以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为切入点,深入探究了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其图案不仅造型质朴生动,而且寓意深远。这些图案涵盖动植物、人物、文字及宗教图案等,经过精心筛选与巧妙组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间图案。例如,六娃和合香包图案,通过三个男孩儿与三个女孩儿的和合形象,体现了古代“三生六变”的观念;龟蛇盘结图案,将龟的图案绘制于蛇的图案中间,寓意着长寿和“求寿”主题。这些图案造型独特、寓意深刻,充分反映了庆阳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兰州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中国民间美术第四章第三节“庆阳香包艺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包含庆阳香包的主要艺术题材、艺术特色、传承与创新以及香包实操体验四部分。学生通过体验庆阳香包的制作过程,培养香包制作的技能与技巧,同时提升自身的理解感悟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该课程的学习环节包括欣赏感知、要领内化、迁移应用、实践提升和多元评价。在欣赏感知环节,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向手艺人和学长学习;在要领内化环节,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庆阳香包文化的题材与特色;在迁移应用环节,教师现场制作简单的香包作品,并要求学生按照主题顺序进行香包构图制作;在实践提升环节,学生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香包作品;在多元评价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总结作品的能力。
甘肃政法大学艺术学院的全校通选艺术教育课程中外美术作品赏析中,“中外民间美术作品赏析”一章将庆阳香包的设计和制作作为重要实践内容。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庆阳香包,使其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与艺术价值。教师先向学生介绍庆阳香包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寓意,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学生再依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庆阳香包图案,既可以参考传统的动植物、人物故事、文字几何等庆阳香包图案,也能够发挥创意创造新图案。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布、绸、绒等)和工具,按照庆阳香包的制作工艺进行缝制、刺绣等操作。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了庆阳香包的制作技巧,深切体会到民间美术的魅力与价值。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必修课程图形创意设计的第六章“创意图形的应用”中,庆阳香包的元素被巧妙融入,成为创意图形设计的重要灵感源泉。教师引导学生从庆阳香包的动物(龙、凤、蝙蝠等)、植物(牡丹、梅花、莲花等)和文字(福、禄、寿等)图案中提取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转化为创意图形的素材,用于设计各种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的图形作品。学生将提取出的庆阳香包元素应用于海报、标志、包装等各类创意图形设计中。在设计过程中,学生注重色彩搭配、图案布局和整体效果的呈现,力求使作品既具有庆阳香包的独特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通过这一应用实践,学生提高了图形创意设计能力,加深了对庆阳香包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这一实践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成功地将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既传承了庆阳香包这一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非遗活态传承下庆阳香包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中的现状
(一)庆阳香包和图形创意设计课程融合度较低
在当前甘肃省高校的图形创意设计课程里,庆阳香包与课程的融合程度相对不高。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缺少与庆阳香包深度融合的章节。尽管部分课程在介绍传统艺术元素时会提及庆阳香包,但学生仅能了解到其基本概念和外观特点,对香包图形设计的剖析严重不足,没有详细探究香包图案的构成形式、寓意表达以及色彩搭配原理,所以无法将其有效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缺乏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庆阳香包等非遗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缺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无法亲身感受庆阳香包的设计过程,也就难以将其融入图形创意设计。此外,课程评价体系也未与庆阳香包建立联系。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往往只看重创意和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融入与表达,这使学生更注重形式上的追求,而忽视对庆阳香包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学生将庆阳香包融入图形创意设计课程的实践能力较弱
在甘肃政法大学艺术学院的图形创意设计课程中,学生将庆阳香包融入设计的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见表1)。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受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学生难以全面掌握庆阳香包的相关知识,对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缺乏深入了解,这导致在设计过程中无法准确运用庆阳香包的元素和风格。其二,学生的设计技能和实践经验欠缺。虽然部分学生对庆阳香包兴趣浓厚,但由于缺少系统学习和实践锻炼,在将庆阳香包融入设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其三,缺乏庆阳香包与现代图形设计融合的案例,使学生在设计时难以产生独特的创意和想法,作品缺乏新颖性和独特性,难以在竞争中崭露头角。
四、非遗活态传承下庆阳香包在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一)提升庆阳香包作品在校园与社会的认可和关注度
首先,定期组织庆阳香包作品展览。学生将现代审美融入图形设计,在甘肃政法大学校园内设立展览区,展示自己创作的庆阳香包作品以及传统的庆阳香包精品,这一举措可极大地增强图形创意设计课程的灵活性。其次,借助校园广播、校报、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发布庆阳香包的相关信息,涵盖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内容。同时,邀请庆阳香包传承人进行线上直播,分享他们的创作故事和技艺,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5]。最后,与庆阳市政府、庆阳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合作,在端午期间共同举办庆阳香包文化节或相关活动。通过组织比赛、开展讲座、办工作坊等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并参与到庆阳香包的创作和传承中。这些活动不仅能提升庆阳香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6]。通过实施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庆阳香包作品在校园与社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将得到显著提升,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二)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庆阳香包丰富的图案和色彩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学生通过对庆阳香包的研究和分析,提炼出具有现代感的图形元素,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这种创作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意思维,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7]。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手制作庆阳香包,这样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庆阳香包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院校鼓励学生参与香包设计竞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素养,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甘肃政法大学艺术学院图形创意设计课程的第六章“创意图形的应用”中,教师指导学生对庆阳香包中的动植物、人物等图案进行解构与重构,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借鉴庆阳香包的色彩运用手法,设计出具有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不仅为图形创意设计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源泉,还推动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通过课程实践,学生加深了对庆阳香包艺术特色的理解,提升了图形创意设计能力[8]。
(三)建立庆阳香包图形创意设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在非遗活态传承的大背景下,庆阳香包作为传统美术的璀璨瑰宝,其图形创意设计教学资源的共享,对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基于此,甘肃政法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学习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线上课程教学。学习通平台整合了丰富的庆阳香包相关资源,包括历史资料(263篇期刊、105册图书、41篇学位论文)、制作工艺(2套网络课程)以及设计案例库(58篇专利)。平台整合的历史资料涵盖如《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试论庆阳香包图案的形式之美》等期刊文章,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甘肃庆阳香包”网络课程作为制作工艺学习素材,将兰州交通大学的外观设计专利纳入庆阳香包设计案例库,从而构建一套完整的资源体系。这些资源不仅囊括传统的庆阳香包图案与色彩搭配,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9]。平台以同济大学图形创意线上课程作为辅助教学方式,融合视频教程、实践课程等多种教学资源形式,满足不同学习方式和习惯的学生。视频教程能直观展示庆阳香包的制作工艺与设计思路,在线课程则提供更系统、全面的学习路径。借助论坛、讨论区等功能,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香包设计作品与心得,教师也能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这种互动交流不仅能促进知识共享,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最后,平台内容由教师和学生管理员定期更新维护,通过收集用户反馈并持续优化平台功能,确保资源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学习效果,有力推动庆阳香包图形创意设计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