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下高校哲学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作者: 王鸿程

[摘           要]  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哲学教育中的应用,这一趋势是由信息技术进步和教育需求变化双重因素共同驱动的。传统哲学教育主要以文本阅读与课堂讲授为主,难以有效传递抽象概念和复杂理论。而数字化技术通过沉浸式体验,将哲学思想与实践情境相结合,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顺应了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潮流,使哲学教学从静态传授转向动态交互,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人工智能、在线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普及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推动着哲学学科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融合。然而,现阶段高校哲学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探索数字化时代下高校哲学教育的创新与变革策略,以期为高校哲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    键   词]  数字化时代;哲学教育;教学平台;跨学科融合;虚拟现实(VR);跨学科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145-04

一、引言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高校教育的传统模式,并对哲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价值判断的关键学科,高校哲学教育长期以来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文本阅读为主要教学形式,其教学方式相对较为传统。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在线学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工具,为哲学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提供了可能性。数字化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还丰富了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使学生能够灵活且高效地参与学习中。高校哲学教育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滞后、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整合、评价体系的单一性。这些问题造成高校哲学教育的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探索数字化技术在哲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推动教学理念、方法、模式的变革,已成为高校哲学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

二、数字化时代下高校哲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哲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数字化时代为高校哲学教育带来了提升教学效率的新机遇。通过数字化技术引入,传统哲学教育中受限时间与空间的教学瓶颈得以突破。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应用,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哲学学习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效率,并扩大了学习资源的覆盖范围。智能化教学工具的使用,如学习管理系统(LMS)、人工智能驱动的教学助手,能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理解情况,从而帮助教师快速调整教学内容节奏,以此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工具可以将抽象的哲学理论通过动态化和直观化的方式呈现,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参与度。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师能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度分析,全面掌握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优化[1]。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哲学学习体验

数字化时代的技术进步为高校哲学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工具与资源,学生能在动态、互动、个性化的环境中学习哲学,从而超越传统课堂的局限性。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的引入使哲学理论和抽象概念以沉浸式的方式呈现,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哲学思想的演化过程或模拟哲学问题的实践情境,从而加深对复杂理论的理解记忆。此外,在线学习平台的互动功能,如实时讨论区、在线辩论、协作任务设计,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了交流与思想碰撞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数字化资源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通过文字、音频、视频、游戏化学习等多种方式接触哲学内容,满足不同学习风格与兴趣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学习体验的多维度拓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也帮助学生在广度上全面掌握哲学知识。通过技术支持,哲学教育可从单向知识传递转变为多感官、多渠道的交互式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学习路径。

(三)有利于推动哲学学科的跨学科融合

数字化时代为高校哲学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推动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深度协同与创新发展。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进着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融合,使哲学能更加贴近现实问题,拓展其理论研究的视野与实践应用的深度。例如,人工智能伦理、大数据治理、技术哲学等新兴交叉领域正日益成为哲学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方向,哲学学科需在保持自身理论深度过程中,与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形成有机联结,从而在应对现实挑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还可为跨学科教学模式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构建多学科协同的在线课程平台与数字资源库,教师可以将哲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法。此外,哲学教育中的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启示,在科学研究方法论、法律逻辑与文化创意等领域,哲学的介入能提升这些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四)有利于促进哲学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哲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工具资源,促进哲学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传统哲学教育主要依赖课堂讲授与文本阅读,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数字化技术引入使哲学教学从单向知识传递向互动式、参与式、多维度的教学模式转变。首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兴起,使教师能将线上课程资源与线下课堂互动相结合,不仅可扩展教学内容的深度,还能提升教学的灵活性[3]。其次,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沉浸式教学等数字化手段,哲学教学可以模拟复杂的哲学场景,例如伦理困境、社会决策等,将抽象理论与实际情境结合,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应用哲学知识。最后,翻转课堂与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的引入,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团队合作、自主研究等形式,探索哲学问题的多维度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辅助工具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个性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实时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数字化时代下高校哲学教育创新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哲学教育理念存在滞后性

高校哲学教育理念的滞后性成为阻碍教育创新改革的关键问题。首先,部分教育工作者仍然延续传统的哲学教育观念,过于强调经典文本的单向讲授和理论灌输,忽视了数字化技术对教学理念转变的推动作用。这种滞后性具体表现为对数字化工具与哲学教育融合的认知存在缺陷,未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其次,部分教师对哲学教育的定位仍停留在学术化与精英化的狭窄范畴,未能认识到哲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跨学科视野方面的广泛意义,造成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脱节。最后,滞后的教育理念还表现在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缺乏主动性,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和兴趣较低,难以激发学生探索哲学问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些问题使高校哲学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在数字化时代的潜力,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二)哲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不足

高校哲学教育信息化水平不足是数字化时代制约哲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基础、资源建设、教学应用等多个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足,哲学教学所需的数字化平台、智慧教室、多媒体设备尚未完全普及,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融入数字化工具。其次,哲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滞后,缺乏高质量、系统化的数字化课程内容和资源库,现有的教育资源主要以传统的文本或视频形式呈现,内容更新速度较为缓慢,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存在明显不足,不少哲学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熟悉,难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数据分析工具、互动式教学软件来优化课堂设计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哲学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高校哲学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是制约数字化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资源分布不均、共享机制缺乏、资源开发深度不足等方面。首先,不同高校间哲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部分高校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先进的数字化平台,普通高校和偏远地区高校则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差异造成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其次,哲学教育领域缺乏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各高校、研究机构之间资源割裂,数字化教学平台、课程内容、教学案例难以实现开放共享,造成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4]。最后,哲学教育资源的开发深度与创新性不足,现有资源多集中于经典理论和传统知识的数字化呈现,对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伦理、技术哲学等问题的关注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时代敏感度。

(四)哲学教育评价体系单一

高校哲学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评价维度较为狭窄、评价方式单调以及缺乏有效反馈机制等方面。目前,部分高校在哲学教育评价方面仍然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评价内容主要集中于哲学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忽略了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跨学科应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评价方式方面,传统笔试、作业提交等单一手段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能力,而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多元化测评工具的应用则相对较少。此外,评价结果更多用于学业成绩的判断,缺乏基于评价的教学改进反馈机制,学生很难通过评价了解到自身学习的具体问题和改进方向,教师也难以通过评价调整教学策略。

四、数字化时代下高校哲学教育的创新与变革策略

(一)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革新高校哲学教育理念

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革新高校哲学教育理念是数字化时代高校哲学教育创新的关键策略。首先,高校需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学生需求、兴趣、学习体验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重新定位哲学教育的目标,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调研问卷、分析等了解学生的兴趣方向与学习需求,并根据不同层次和背景的学生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案[5]。其次,高校需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将哲学经典理论与社会热点问题、技术伦理等现代议题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哲学的价值意义。例如,高校需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构建互动式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在线辩论等活动,通过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最后,高校需构建科学的教学反馈机制,利用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革新,能全面提升哲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

打造数字化教学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从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系统应用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上,可以学生学习需求为核心,构建集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实时互动、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架构。平台需支持多端设备使用,确保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随时访问,架构需注重数据安全性与可扩展性,为后续功能升级与资源扩展提供保障。其次,在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上,平台需涵盖课程管理、学习资源库、在线互动、实时评估、数据分析等核心功能模块。课程管理模块应支持课程内容的上传、更新分类;学习资源库模块主要包含经典哲学文献、多媒体教学内容、案例分析等多样化资源[7];在线互动模块应设计实时讨论、在线答疑和小组协作功能;实时评估模块可实现多维度测评,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数据分析模块为教师提供学生学习行为的全景数据,帮助优化教学设计。最后,在系统应用上,教师需通过平台进行课程预设与教学资源的整理与发布,在线上完成知识点讲解、学习任务布置、互动讨论,在线下课堂可结合平台数据进行深入问题探讨和实践活动设计。学生可以利用平台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交作业并参与实时互动,学习数据将为其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调整学习策略。通过这些策略实施,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哲学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