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研究

作者: 周亮

[摘           要]  在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工作协同育人,不仅有利于实行五育并举,更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技术过硬、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方面存在认识产生偏差、躺平享乐严重的问题;教师方面存在忽视课程建设、协同育人不足的问题;社会方面存在轻视高职教育、重理轻技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方面需要进行家校联动、转变固有观念;高校方面需要重视劳育地位、思政融入课程;社会方面需要提高职教地位、弘扬劳模精神。总之,要实现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必须要家庭、高校、社会等多方合力,加强实践,努力把劳动教育深入人心,让学生爱上劳动,勤于劳动,享受劳动成果。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9-0157-04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转型,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对于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之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关于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本文面向大专院校土建专业学生,以习近平新时代关于青少年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深入探讨土建专业中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与方法,旨在为土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内涵与意义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2020年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劳动教育目标框架,涵盖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具备必备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这四个关键方面。同时,明确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这三类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1]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包括“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的劳动习惯、“真才实干”的劳动能力、“劳模工匠”的劳动精神以及“诚实劳动”的劳动品质[2]这五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三类劳动教育各有侧重,需要劳动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职能的教育工作者协同配合,共同完成育人任务。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协同育人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有利于实行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马克思认为未来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可见,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其余四育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体现劳动教育。在德育方面,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就业观等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让土建专业的学生参与模拟工程项目、社区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劳动德育的内容;在智育方面,劳动教育的实践内容不能只是简单的体力重复劳动,应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创新精神;在体育方面,适当的劳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两者相辅相成;在美育方面,可开展与土建专业有关的美育活动,如“中国建筑师调查报告”“中国建筑实地鉴赏”“中国建筑模型拼搭”等,在实践中体验美育。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知偏差显著,躺平享乐严重

当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他们往往将“劳动”等同于吃苦受累,错误地认为劳动教育仅仅是单纯的体力劳作,未能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个人成长以及推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价值。在不良思潮的侵蚀下,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金钱至上的享乐主义观念,具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劳动参与度低。学生在校内外劳动活动中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在教室卫生清扫、宿舍内务整理等日常劳动中,表现得极为消极。面对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意愿同样不高,往往需要借助物质奖励或者荣誉激励才勉强参与,功利心较重。(2)不珍视劳动成果。存在浪费食物、垃圾随手丢弃的现象。对身边的脏乱环境视而不见。(3)实训态度敷衍。许多学生认为实训内容又苦又累,在实训过程中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不愿真正投入精力。(4)家务劳动完全缺位。当前的学生群体多为“00后”,一方面,家长过度宠溺,事事代劳;另一方面,社会内卷压力使得学生长期聚焦于知识学习,这导致他们基本生活技能严重缺失。长此以往,对学生独立生活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若想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彻底纠正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摒弃享乐主义和好逸恶劳的思想。从“不参加劳动、不珍惜劳动、不认真实训、不从事家务”转变为“热爱劳动、珍惜劳动、认真实训、热爱家务”,着力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奉献精神,让学生深刻领悟到辛勤劳动才是获取幸福的正途。

(二)学校:忽视课程建设,协同育人不足

首先,部分劳动课任课教师存在忽视劳动教育、不重视课程建设的情况。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与社会意义,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并非单纯的体力劳动。正如有观点指出:“劳动教育不是纯粹的劳动理论和价值观教育,更是劳动技能、劳动就业及其创业的劳动实践教育。”[5]真正的劳动教育课程覆盖面广泛,内容丰富,既涵盖理论、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塑造,又涉及生活技能、就业创业的锻炼。当前,劳动教育的任课教师多为辅导员和班主任,缺乏专业人才,导致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尽管高职院校中占用劳动教育课时间上专业课的现象较少出现,但“专业课比劳动课重要”的错误观念依然存在,这使得劳动教育被上成班会课,课程内容未能从理论到实践的维度全面展开。在家庭氛围和学校课堂的双重影响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部分教师将劳动教育视为劳动教育课任课教师及辅导员的专属任务,忽视了“课程思政”的落实。一些高校存在“专任教师只需在教室传授知识,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的错误认知,没有充分挖掘劳动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功能、意识形态功能以及思政功能,忽略了其德育功能。

要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思政育人作用,就需要整合校内外各类劳动资源。诚如所言:“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漫长过程,需由相关主体树立较强责任感参与其中,充分应用学校教育资源。”[6]然而,目前高校在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各类资源分散。这里的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资源,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学工处老师、学院辅导员、公共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老师、各班级的班主任等,由于所属部门不同,难以形成合力。当前劳动教育课相较于其他专业课存在感较低,未得到足够重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各主体需增强责任感,形成凝聚力,才能及时制订适宜的劳动教育培育方案。另一类是实践资源,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的勤工俭学岗位及其他有偿劳动岗位等资源,未能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校外的家庭、企业、社区与校园之间联动不足,资源深度有待挖掘。(2)劳动教育偏理论,缺少专业教师。一方面,目前教授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专业背景多样,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未充分考虑“五育并举”。除了简单开展宿舍、教室卫生整理等体力劳动外,还应融入当下的、本地的思政元素,丰富其内涵,增强思政育人性。

(三)社会:轻视高职教育,重理轻技严重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置于更为突出的位置。文件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7]这充分彰显出职业教育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高职教育更是肩负起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输送大量优质人才的重任。然而,受历史因素和固有观念的影响,当下社会对高职教育仍存在“学历歧视”。不少人质疑高职教育的质量,将高职院校学生与“低层次”“失败者”画等号。这种偏见致使部分师生认为,高职院校的技术教育远不及本科院校的学术教育重要。这种错误观念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未能充分重视劳动教育,在实训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上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社会的刻板印象使高职院校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许多学生滋生出躺平、摆烂、享乐主义等不良心态,表现为不热爱劳动、不崇尚劳模、不积极实践、不主动提升技能等。长此以往,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成效以及整体育人质量会受到影响。

三、土建专业中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

把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五个方面内容,全方位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凝聚各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一)家庭:强化家校联动,革新固有观念

家长应从小着力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促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德。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劳动精神养成的重要源头。[8]想要改变学生对劳动的刻板认知,首要在于扭转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偏见,使其充分认识到正确劳动观念对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家风教育的成效。具体而言:(1)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有助于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当前,部分大学生群体存在好逸恶劳、享乐拜金等错误思想观念,未能体会“一针一线”的来之不易。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费使用情况,防止其过度铺张浪费,鼓励学生深入社会,亲身体验赚钱的艰辛。(2)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有利于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土建行业学生就业后常需跟随施工项目四处奔波,建筑工地环境往往较为艰苦。鉴于此工作性质,学生在求学阶段就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生活技能,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家中积极劳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家校联动,鼓励学生多做家务,掌握必备生活技能。(3)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能够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新时代大学生需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土建类大专院校学生而言,相较于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实操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一位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必然具备吃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良好家风的熏陶。

(二)学校:凸显劳育地位,思政融入课程

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真才实干”的劳动能力以及 “诚实劳动”的劳动品质,以此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塑造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9]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开展思政育人工作。高校若要提升劳动教育成效,所有教师必须从自身重视劳动教育,推进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首先需打破因职能划分导致的育人资源浪费现象。

1.劳动教育课教师应整合内外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当前,担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多为班主任,专业背景较为多样。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可充分发挥本专业特长,开展课堂内外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应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为辅,重点聚焦劳动技能、就业和创业的劳动实践教育。在劳动技能教育方面,除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清洁绿化等劳动活动外,还可邀请生活技能类专家(如收纳整理、点心制作、非遗制作领域专家)开展小组作业训练,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课外,加强家校联动,布置学生完成家务作业,体会家务劳动的不易。在就业与创业教育方面,以土建类专业为例,劳动课教师可向专业教师及负责就业的辅导员咨询,了解本专业最新动态和就业前景,深入调研前沿专业行情,并形成调研报告。基于充分调研,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就业前景,指导学生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帮助学生初步构建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提升学习动力,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