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的、地、得”作业分析,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进路径
作者: 郑慧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助词“的、地、得”的用法是基础且关键的。不少学生在实际作业中频繁用错,反映出对该知识点理解不深、应用欠佳。作业作为学科评价的重要方式,既能衡量学生学习成果,也能助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本次案例聚焦小学第一学段,围绕“的、地、得”的区分运用,深挖作业应用过程,力求借助作业结果实现教学相长。
一、作业呈现
(一)基础题
“白勺的”有选择,名词前面笑呵呵。“土也地”真神气,喜欢动词前面立。“双人得”不一般,后面形容词来补充。(儿歌口诀)
在下面的短语中填上正确的助词“de”。
1. 美丽( )公园 大声( )读书 跑 ( )真快
2. 玩( )很开心 激动( )大喊 健康( )身体
(二)巩固题
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上正确的助词“de”。
3.他看着小南瓜自言自语( )说:“我( )小南瓜,快长啊,快长啊!长( )赛过大西瓜才好呢!”
4.太阳的脸变( )更红了,它慢慢( )从海平面升起来,把灿烂( )霞光撒在平静的海面上。
(三)进阶题
根据上面的儿歌口诀,试着修改下面句子中用错的助词“de”,先圈出来,再改一改。
5.清晨,一只小蝴蝶慢慢的停在一朵盛开的花朵上,它纤细柔弱地翅膀,与公园的花花草草相映成趣,在旁边的小美看的入了迷。
二、适用对象
小学二年级学生
三、设计目的
目标1:熟练掌握“的、地、得”的基本用法,能够准确判断在不同语境中应使用的助词。
目标2:深入了解“的、地、得”在各类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和区别,增强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目标3: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在不同语境中正确使用 “的、地、得”,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
四 作业结果分析
班级学生一共40人,作业正确率如下:基础题1和2正确率100%,巩固题3正确率95%,巩固题4正确率90%,进阶题5正确率85%。
(一)基础题
第1题答案依次为:的、地、得。第2题答案依次为:得、地、的。上述两题全班40人均回答正确。
(二)巩固题
第3题答案依次为:地、的、得 ,5%的学生出错,共2人,均因疏忽致错。第4题答案依次为:得、地、的,10%的学生出错,集中在“脸变得更红了”,3人填“的”,1人填“地”,因对形容词“红”的词性掌握不到位而出错。
(三)进阶题
第5题需将“慢慢的停在”改为“慢慢地停在”“纤细柔弱地翅膀”改为“纤细柔弱的翅膀”“看的入了迷”改为“看得入了迷”。15%的学生出错,6名出错学生主要在“看的入了迷”处犯错,多因无法判断“入了迷”词性,误选“地”,这是认知与习得产生偏差的结果。
五、作业结果应用
作业结果应用是作业系统架构的最后一环,也是下一轮作业设计与实施的 起点。基于目标导向的作业结果应用,兼顾整体反馈与个体差异、经验积累与策 略优化,能有效开展教师补救、改进教学和学生反思与调节,真正实现用作业撬 动“教学相长”。[1]当学生作业错误率超15%,且各层次学生都有出错时,教师需在后续相同内容或同类型教学活动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流程,提升教学实效。
以第5题为例,题目要求学生依据儿歌口诀修改句子里用错的助词“de” 。教师首先要审视教学活动是否契合学生知识类型与认知水平。从作业结果可知,学生对儿歌语法口诀运用欠佳,说明原教学活动存在偏差。第5题存在两点不足:其一,儿歌口诀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其二,二年级学生对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认识尚浅,无法熟练运用,仅靠词性分析法(儿歌口诀)判断助词“de”,存在局限与不合理之处。
其次,教师要对原先教学设计(问题5)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原教学设计:
问题5:根据儿歌口诀,圈出并修改下列句子中用错的助词“de”。
反馈1:“停”是动词,按照“动词前面‘土也地’”的口诀,应是“慢慢地停”。
反馈2:“翅膀”是名词,根据“名词前面‘白勺的’”,应为“纤细柔弱的翅膀”。
反馈3:有人认为“入了迷”是动词,所以得出“看地入了迷”。
反馈4:也有人觉得“入了迷”是形容词,得出“看得入了迷”。
小结:实际运用中,同一词语词性会随语境变化,这使学生认知和知识运用出现偏差。小学低段学生区分词性难度较大,教学需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二次教学设计:
问题5:按照“用‘什么’提问,用‘的’,‘干什么’提问,用‘地’,‘怎么样’提问,用‘得’的方法,圈出并修改句子中用错的助词“de”。
反馈1:“慢慢de什么”,所以是“慢慢地停”。
反馈2:“纤细柔弱de什么”,因此是“纤细柔弱的翅膀”。
反馈3:“看de怎么样”,得出“看得入了迷”。
追问:用这种提问法区分助词“de”,能发现什么规律?
反馈4:规律是“什么什么,白勺的;干什么干什么,土也地;怎么样怎么样,双人得” 。
拓展:给出更多相似句子,供学生练习巩固。
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找到乐趣并掌握了规律,通过拓展练习加深理解。
最后,将本次教学设计的调整内容与课堂教学资源汇总,形成综合性资源包。其中涵盖学习目标制定、教学设计优化、作业设计方案及实际应用反馈。作业不再只是学习成果展示,而是成为了连接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桥梁,既能让教师精准把握学情,也给学生反思提升的机会。该资源包,能为后续教学提供便捷参考,保证教学材料实用、有针对性,助力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
综上,通过作业结果的有效应用,教师不仅能够精准定位教学问题,还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加高效、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更能以点带面,以作业为杠杆,撬动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章颖.撬动“教学相长”:小学数学作业结果应用的实践探索[J].小学数学教师,2024(4):5-11
[2]张婷.低年级语文中的“的、地、得”与教学策略[J].语文论坛,2018(30):17-21
[3]卓慧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避免结构助词“的地得”误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