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图形描述,提升低段学生数学理解能力
作者: 杜俊【摘要】图形描述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图形的直观展示,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具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本质,探索解决方案。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图形描述提升小学低段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关键词】数学;图形描述;数学理解
图形描述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概念,它强调利用图形来解析数学问题。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面临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对抽象数学知识理解困难。因此,借助图形描述,将数学问题具象化,成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开拓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图形描述在数学理解中的作用
图形描述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显著作用。首先,它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直观,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核心。其次,图形描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明晰算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图形描述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运用图形描述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遇到难以用语言解释清楚的概念。此时,图形描述成为有效的辅助工具。例如,在一年级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借助实物、计数器、直尺、数轴等图形工具,让学生直观感知数的概念和关系。在二年级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方块模型展示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和十进制关系。
三、运用图形描述明晰算理
小学数学内容中,计算问题占据重要地位。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算法的多样性,更要重视算理的理解。图形描述在算理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例如,在教学一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圆片等实物操作,通过图形描述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算理。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时,可以设计计数器拨珠、数线图、竖式等多种图形描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和“满十进一”的道理。
四、图形描述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以下以具体案例说明图形描述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图形的特征和区别。在二年级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通过图形描述理解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这些实践案例表明,图形描述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五、图形描述在数学教学中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图形描述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教师缺乏图形描述的教学经验和技能,难以有效运用图形描述辅助教学。此外,部分学生对图形描述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针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图形描述教学能力和技能;二是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灵活运用图形描述辅助教学;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图形描述是提升小学低段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图形的直观展示和解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明晰算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应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图形描述的应用方法和策略,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2011版
【2】叶晓宏.几何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