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在高中化学教育中培养科学家精神
作者: 袁琳琳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无不闪耀着化学的光芒。人工合成氨的发现,盛誉为“把空气变成面包”养活了世界一半的人口,使人类摆脱了饥饿的困扰;利用金属焰色反应人们发明了霓虹灯和烟花,让我们享受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视觉盛宴;六大纶的发现,人们开始进入有机高分子时代,大大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化学科学,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从未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现代的学生增强科学意识,教师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在教育教学法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贯彻于科学家精神。
一、通过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科学家精神
兴趣是学习化学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主”,结合化学学科特点,科学、合理地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些创新的内容情境,活跃学生课堂氛围,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探索方法、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变注重学生的思维结果为注重思维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在日常化学教学中可从化学与生活中的例子来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是服务生产生活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化学教学中得以提高。
例如在《乙醇》教学中,可以从与乙醇有关的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出发,引入乙醇。在讲课中现场让学生观察乙醇的性质,从“色、态、味等”角度描绘其物理性质。分小组做乙醇燃烧实验,描述其现象,分小组做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分析并讨论其原理,最后结合实际,总结乙醇的用途。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化学、了解化学在我国经济发展、环保事业、人类健康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重视化学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过程,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如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先生并没有将其据为己有,而是将其公之于众,让全人类共享这一科技成果。
1793年,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自小家境贫困,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由于父亲生意失败辍学去药店当小学徒,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自学发表论文,合成了酒石酸和尿酸等十几种有机酸,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探索,发现通过加热氧化汞、氧化锰和硝石制可制得纯净的氧气。化学家的噩梦氟气的发现,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期间有很多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严肃认真、勇于创新,去研究探索化学的奥秘。
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是提升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的关键环节,化学实验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在化学实验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通过动手操作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仪器的使用、试剂的配制、数据的记录等,这些技能不仅在化学领域有用,在其他科学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化学实验还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到化学学科的魅力,更加热爱化学学习;最后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家素养。因此,化学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的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我们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尽可能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围绕探究的主题精心设计教学,可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