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仲景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中医理论源自《内经》,《内经》被称为黄帝所传,实际作者不可考。《内经》后,有秦越人的《难经》81篇,解答《内经·素问》的81条疑难。秦越人即扁鹊,他被称为脉学的倡导者,但一般认为,此书也是后人伪托。《难经》后就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金匮是世传文物的铜柜。这两部书,《金匮要略》24卷似乎是在《伤寒论》10卷基础上的发展。作者张机,字仲景,东汉人,正史中没有他的传记,寻找相关记录,于是成为一件趣事。
对他最早的记载在三国时皇甫谧(约212~282)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中。《甲乙经》也是《伤寒论》、《金匮要略》后第五部重要医书。皇甫谧是宁夏平凉人,他流传存世的著作还有《帝王世纪》、《高士传》与《烈女传》,都属真假难辨的野史杂记。《甲乙经》存世12卷,功绩是在《金匮要略》后,进一步汇集出全身共有649个经穴,基本确定了完整的针灸治疗体系。《甲乙经》序记载了张仲景给建安七子中的王粲诊病的经过,说张仲景见到当时才20岁的王粲,对他说,你40岁时眉毛会脱落,半年后死,我让你服“五石汤”可免灾。王粲不以为然。三天后,张仲景问他,汤服了么?答已服。张仲景说,气色不像服汤之症,你为何轻命呢?王粲不理会,20年后果然眉毛脱落,187天后死。《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没这样的记录,但王粲确实41岁死于瘟疫。“五石汤”在唐朝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可查到,主治“骨间热,热痛间不除”。
皇甫谧的《甲乙经》序中还说,张仲景生前整理了伊尹的《汤液》十数卷,张仲景死后,是王叔和(约210~280)整理他的遗论成书。《汤液》后来未见流传,王叔和可能是张仲景的弟子,他整理成《伤寒论》,将伤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病症,卷首有示意图。六种病症,太阳是阳在上,阴盛为水寒,水是肾。阳明是盛阳而为金燥,金是肺。少阳阳尽阴盛为火相,火是心。太阴阴气下衰,阳气出为土湿,土是脾。少阴阴尽阳升为火君。厥阴阴阳交替为木风,木是肝。其中附载113道治理汤剂,陶渊明因此称它为“群方之祖”,我却怀疑这些方剂很多源自《汤液》。
有关张仲景,在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中,仅寥寥数语,说他是河南南阳人,曾官至长沙太守,生卒年都是后人推论,不可信。张仲景的伤寒论建立在《内经·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寒、热互为因果,很难说是理论的发展。《素问》其实已经强调,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人体健康是阴阳彼此相缓,缓即和。不缓就搏,相搏为动,就产生偏,偏就为病。一方偏胜成结,结是淤积,病就深了。阴阳相搏是四时之气影响,四时气候影响五行关系,所以治病是为纠正关系,为扶正。张仲景之前,《素问》认为,疾病根源都在“热”,因为阴阳关系中,血虚是常态,汤液的作用主要就为解热。张仲景不过是以“寒”说“热”,风寒为病的理由是,风为阳而伤阳,寒为阴而伤阴。作为人身防护,卫为阳,荣为阴,卫风而热,荣寒而痛,阴虚阳气下陷筋急发热,阳虚阴气上入寒战汗出,其实都是阴阳相搏的自然反应。张仲景把伤寒的六种病症又归结为阳证阴证:发热怕冷,发于阳;无热怕冷,发于阴。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是以阳数七、阴数六为故。治疗其实是对自身的调和,“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平和,病就自愈了。
《伤寒论》所附113方中,最著名的是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即“阳浮热自发,阴弱汗自出”。桂枝汤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为辅,药理其实也源自《内经》。《内经》说,辛甘发散为阳——扶阳为正才能发散风邪。它强调了扶正的原理:风湿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甘缓之,以酸收之。这五种药的性能是:桂枝味辛,热;芍药味苦酸,微寒;甘草味甘,平;生姜为辛,温;大枣味甘,温。风宜辛散,寒宜甘发,桂枝的热需要芍药的微寒调和,生姜的辛温辅助。辛驱散风寒还需甘为化解,大枣是增温,甘草是进一步调和。药理作用,风湿在内,先以辛甘缓解,再以辛驱散。从中能看清中医调理的因果与系统性——绝对遵循自然规律。
《伤寒论》中说,如果伤寒导致全身疼痛,汗不出而烦躁,就应服“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在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基础上增加了味甘温的麻黄与味甘、微寒的石膏,把芍药换成味苦、甘温的杏仁,即减去酸的成分,增加甘温的成分。如果发热干咳,说明心下有水气,应服“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在保留桂枝、芍药、麻黄、甘草的基础上,把辛温的生姜换成辛热的干姜,去掉大枣,加上味酸、温的五味子,味辛、微温的半夏以及味辛、温的细辛。在增加甘温的基础上,以干姜、细辛、半夏行水气润肾,以芍药、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安肺。这大小青龙汤的意象都来自《周易》,“大青龙汤”用乾卦五爻的“飞龙在天”,以其云行雨转运人身阴津阳气,达到发汗解表的目的。小青龙用乾卦二爻的“见龙在田”,以其阳气转运于下,达到化气行水的目的。在意象中包含哲学,医学本身也是哲学,我们实在远离这道理精深太久而只知皮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