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六件珍贵书画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故宫藏六件珍贵书画0此帖草隶书9行86字。根据最为经典的启功先生的释读,内容涉及陆机三位好友,大意是:贺循(字彦先)久病难愈,病情稳定已经值得庆祝,即使病重,还好有儿子继承陪伴,而彦先还在壮年,应该可以无大碍;吴子杨,初次来家中做客时未能深交,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此帖在唐代就被收入内府,宋代被定为西晋陆机的真迹。明清时代经韩世能、韩逢禧父子与安仪周、梁清标、王永、溥儒等人收藏,清末民初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1956年,张氏夫妇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此帖的作者是否为陆机,当代学者莫衷一是,但各派观点都同意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墨书真迹。它以秃笔(笔尖脱毛的秃头之笔)贼毫(笔锋开叉)写于麻纸之上,米芾曾用“火箸画灰”形容其苍劲枯涩之美。

故宫藏六件珍贵书画12.《伯远帖》(东晋王珣,350~401年)

王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他的《伯远帖》不仅是现今仅存的两件晋代名人法书之一,更是东晋王氏一门唯一存世的墨迹真本。此帖所体现的行草书使转用笔的精微,是“二王”系统的刻帖和双勾填墨摹本所无法传达的。

王氏一门的书法贡献,主要在于一变汉魏古朴的书风,开阔了流变妍美的新境界。《伯远帖》正沿袭了王氏“新体”书法的特色。此帖在王氏家族书风的基础上又自具面目,其劲健遒逸、风神俊朗,独具特色。

《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摹本、王献之《中秋帖》临本并誉为“三希”(三件希世珍宝),共同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134家书法真迹,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

故宫藏六件珍贵书画23.《冯摹兰亭序》(唐冯承素,617~672年)

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唐太宗的推崇备至关系密切。唐太宗曾在《晋书》中亲自为王羲之作评传,盛赞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具体到《兰亭序》,《法书要录》曾记载:“太宗于右军之书,特留睿赏。贞观初,下诏购求,殆尽遗逸。万机之暇,备加执玩,《兰亭》、《乐毅》,尤闻宝重。”自己赏玩之外,唐太宗还曾将《兰亭序》“拓十本赐近臣”,这也促进了它的传播于世、闻名于世。

《兰亭序》的真迹因唐太宗的喜爱而陪葬昭陵,如今流传下来的复制品分为墨本与刻本。故宫所收藏的冯摹本,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又称“神龙本”。此本的笔法浓纤得体,遒媚丰润,是最能体现《兰亭序》原貌的摹本。

故宫藏六件珍贵书画34.《五牛图》(唐韩滉,723~787年)

韩是宰相韩休之子,历经玄宗至德宗四代。德宗时,韩担任宰相,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宣和画谱》记载,韩曾绘制了一系列表现农村生活的风俗画,扩大了在当时主要表现宫廷、豪门生活的风俗画的题材。《五牛图》是韩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其纸质为麻料,体现了唐代纸张的特点。

画作中的五头牛姿态各异、动态十足,准确生动地呈现出牛的日常状态,如舔舐下巴、食物反刍的动作。画面中间深褐色的牛被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被抬高的臀部也赋予这幅画一定的透视效果,使得这头牛更为立体。韩所运用的正面构图法打破了汉代以来只画侧面的装饰性布局传统,体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韩还将牛眼适当放大,着力刻画牛的眼神,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元代大画家赵孟在后幅的题跋中称:“五牛图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

故宫藏六件珍贵书画45.《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910~980年),宋摹本

《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

《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了和顾恺之《洛神赋图》类似的表现手法,主人公韩熙载在画面中的五个场景(听乐、观舞、暂歇、轻吹、散宴)中分别出现,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宴会的全过程,每段以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巧妙地相互联结,细致地描绘了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糅杂的热闹场面。

布局有起有伏之外,人物刻画也栩栩如生,最为出彩的还是对韩熙载的刻画。不仅长髯、高帽的外形与文献记载相吻合,其举止、神情更显露出他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

历代著录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有数本,故宫此卷据多方考证,应当是在南宋孝宗至宁宗期间创作的摹本。此卷基本反映了原作的风貌,艺术成就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6.《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生卒年不详,约1085~1145年)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后段描绘市区街道。

全卷所绘人物500余位,牲畜50多只,各种车船20余辆艘,建筑众多。构图层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技法层面,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此画集中体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题目中的“清明”一词,含义至今仍然是谜。专家学者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清明盛世之意。

(故宫书画部研究员杨丹霞推荐。实习记者张佳婧、李文整理。本文图片由故宫博物院供图)

中国古代史
唐朝
书法
兰亭集序
故宫博物院
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
王羲之
故宫
文化
宋朝
书画